脆弱的道統
根據《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記載,西漢漢宣帝有一次想要替曾祖父漢武帝建立廟樂,也就是宗廟音樂,多用於祭祀、頌德。在詔書一連串稱頌漢武帝各種功德之後,群臣廷議當然絕大部份認同。
只不過有一位儒者發出質疑,這個人是夏侯勝,曰:「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簡言之,漢武帝雖然有拓境之功,可是其在位期間,整個國家虛耗無度,百姓流離失所,對於民眾來說並不是一位好皇帝,不值得替他立廟樂。夏侯勝的言論,立刻遭到群臣的攻擊,連帶著丞相長史黃霸也寧願不舉劾夏侯勝,結果兩個人一起入獄,在獄中夏侯勝依然講課給上進的黃霸聽聞。
包含夏侯勝抱持異議的言論、黃霸抗衡群臣壓力的態度,正是儒者的真正風範。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夏侯勝、黃霸,無疑是上通先秦儒家精神的大人之儒。相形之下,其他諸位大臣不免庸庸碌碌,甚至落井下石。又不禁讓人聯想起,東漢的時候崔駰曾經遊太學,與孔僖論及漢武帝後期的施政問題,剛好鄰房的梁郁聽聞,便挾恨報復,進一步告發「誹謗先帝」。世間小人往往如是,縱使飽讀儒家之書也僅是白讀一場,竟然罔顧道德價值問題。
道統在政治面前,就是如此脆弱。
失去了使用「民生」進行評價的角度,所有藉由「戰爭方式」席捲宇內的歷史人物都將得到很好的評價。反正,發動戰爭,只要別打得太差,再怎麼樣都有軍功,都有拓境之功,即使背後流淌著多少人的血淚,付出了多少人的生命。……心態方面,就好像在玩現代的「戰爭遊戲」,攻城掠地,資源、人口都只是個數字而已。最高統治者往往就像是這一位長不大的孩子,無法體會、感受其他人的痛苦。都想要掌握權力,率領大軍、揮舞令旗,彷彿一位元帥,彷彿一位將軍,多殺幾個外族敵人來過過乾癮。那麼……為什麼不來當個小兵、小卒試試看?為什麼不來當個砲灰試試看?刀刀見血、刀刀見骨,普通人民死亡,就等同完全消失在世界上,往往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
唐代李華〈弔古戰場文〉:「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秦漢帝國成形以後,國家實質的精神面貌是法家的那一個套路,無疑前承秦始皇,再使用儒家包裝門面。朝廷不斷壓榨人民、刻薄寡恩。將人民視為仇寇,不停地壓榨、防範,至今依然如此。幸虧,總有一些儒者抱持著反抗暴政、強權的原則,後世才可以看到一些「正常人」的言論。而且,「漢武帝的禍國殃民路線是一以貫之,至死方休的。知道自己要死了,也還要安排忠實執行既定國策的接班人接著來禍害蒼生百姓,凡是自己定下來的,都要按既定方針辦,一樣兒也不能改。」(辛德勇《製造漢武帝》,二○一八年)
只可惜,近代頗多知識份子不察,一昧遵奉官方敘事,歌頌漢武帝。彷彿再罪惡滔天者,只要符合大一統的論述,就可以完全洗清罪孽,供奉在神壇上。現今民間一提到漢武帝依然是正面形象居多。積非成是,無疑將誘導一次次視人命如草芥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