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夜簫聲 ──追念父親怡來先生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志澄 。
點閱率:1,600

  父親於民國七十三年自金門社會教育館(現改制為金門縣文化局)主任一職退休,因子女都已在台就業或求學,為期家庭團聚,乃於七十五年與母親自金門遷居來台,卜居於新店市青潭竹林路的翡翠園公寓,四周青山環繞,一灣小溪繞社區而過,環境尚稱清幽,父親維持每日讀書的習慣,朝夕與子女相處,寒暑假期間則常偕同子孫赴大陸旅遊,名山勝水,留下不少行跡,生活愉快。有一個清朗的夜裡,父親在屋頂陽台吹起洞簫,悠遠清雅的簫聲在夜空中迴盪,今人心怡,隔日不少芳鄰詢問簫聲來源,母親一笑言之,但之後我們就沒再聽過父親的吹奏。
  父親幼年失怙,家道清貧,但天性愛讀書習文,在農忙之餘,僅入私塾數年,之後全靠自修,最後竟能成為金門的文史專家,著有名聲。而父親對於南管曲藝更是精湛,洞簫、琵琶、三絃、二絃均為擅長,在金門頗有名氣,來台後曾有南管名師邀約入團,父親均婉言相拒,曾問父親何以不再參與,他說曲藝雖可作為雅賞娛樂,但畢竟還是應以讀書為要。而父親愛讀書是出了名的,民國四十三年金門的「九三砲戰」,家鄉古寧頭遭受砲火重擊,鄉人逃難,大都攜走家中貴重物品,父親卻擔著兩擔書籍逃離,直到數十年後,我在金門參加一次會議,在場的鄉紳耆老,問起父名,竟有人直說「喔,你父親就是那個擔書逃難的人呀!」可見此事頗有流傳。而小時候,在金門沒有電燈的年代,冬夜北風怒號,霜凍異常,卻經常在夜半醒來,仍看見父親在一小柱昏黃的燭火下埋首看書,那個背影迄今記憶猶新。
  由於父親讀書識字,且頗有文采,故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後,即被延攬開始擔任公職,先任保區鄉鎮幹事,於古寧頭大戰勝利後,國軍清理戰場期間,曾陪同軍隊逐屋逐村清理,以鄉音呼叫逃躲於屋內、床下甚至古井中之鄉人現身,免遭國軍誤擊,救人無數。時局安定後,於四十年間即出任金寧鄉農會幹事,主辦農會事務,推展四健會活動,之後短期任職於金城鎮公所,再於民國五十年間調職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兼圖書館)直到退休,大半生奉獻公職。
  因為博覽群籍,父親國學功底深厚,舉凡詩詞歌賦、文史典故、地理風物、民情風俗,父親都博聞強記,有所問者,均能引經據典予以說明,無不滿意而歸,人稱「怡來仙」而不名,例如金門的風獅爺研究、金門閩南建築規制、風俗禮儀的介紹、華僑移民史的整理,都是父親首為發文,相關文章迄今仍多有人引用,甚至作為博碩士論文的素材,日本學者亦有遠道來台訪談遷日華僑歷史者。而父親的律詩絕句用詞樸實無華,淺白易懂,頗有白居易「老嫗能解」的風格,曾多次在早年發行遍東南亞及美、日「中華藝苑」的詩課中獲獎,例如詠清明的「杏花春雨細,楊柳曉風斜」,描寫螢火蟲的「點點晶瑩熠熠煇,花間草上亂穿飛」,形容官場的「宦海風波惡,仕途險峻難」,談禪的「閒雲野鶴忘機久,明月清風引話綿」,讚美新加坡聖淘沙水舞的「五光十色迴旋轉,百態千形變化奇」都是。但父親最擅長及聞名的還是對聯,「好書悟後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是說自己的樂事,「放懷智水仁山外,立品渾金璞玉間」是對子女的期勉。「梵宮傍太湖,不遜西湖秋月景。寶筏航浯海,時聞南海早潮音」「前鯉湖後龍山鍾靈毓秀人文盛,明御史清提督繼往開來世澤長」是分別為金門山外護國寺及古寧李氏家廟的題聯,「勤儉為居家美德,謙恭乃處世良方」是他題作南山老宅的家訓。因為寫得一手好聯,求之者眾,金門許多宗祠、寺廟的楹聯都是出自父親的手筆。也由於文史的造詣,父親任職文化社會教育工作,堪稱如魚得水,除曾擔任「金門縣志」的多任編修,及金門文獻委員會的編纂組長、編寫「金門叢書」外,亦曾主持「金門先賢史蹟研究隊」帶領隊員上山下鄉探查考證及整理金門各地文史遺跡,更樂於推展民間的國語文教育,於民國五、六十年代,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屬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在浯江書院開辦「四書講座」及「民眾論語研究會」的教席,之後成立「耕餘詩社」作為老師,傳教古文詩詞,學生遍及社會各階層,對提振金門文風,頗有成績。更曾編寫劇本,組設「莒光閩劇社」到台灣全省各地公演,宣揚傳統閩南的高甲戲曲,當時頗為轟動。因為這些對國語文社教及地方文獻、民俗古蹟整理的貢獻,先後於六十七年及七十七年獲頒教育部的獎狀及教育文化獎章。而父親因對金門文化歷史的瞭解,亦一生以身為金門人為榮。
  不過父親澹泊名利,不善逢迎,最愛與家人團聚,喜歡與學生們談古論今,把酒言歡,更關心故鄉及宗親事務,退休前後,婉拒再去金門高中任職及金門大學開課的邀約,自稱「致富由來非我命,浮名早已畏人知」、「老來凡事隨緣過,樂得悠閒息仔肩」。對於母親相伴一生的眷戀及兒孫的相聚一堂,更寫下「白頭偕老猶堪慰,鴻案相莊不寂寥」、「繞膝兒孫娛晚景,合應稽首謝蒼天」一生早已知足。
  父親捨不得我們,以九七高齡的孱弱身軀,勉強支撐多與家人相處一年多,一生書寫無數文字的他,在病床上向看護索筆,以顫抖之手寫下的最後四個字竟是文不成形的母親姓名,足見他對家人的眷愛之深。但最終還是了卻塵緣,回歸自然,往生極樂。就像那一夜的簫聲,在星空中遠去,但嫋嫋餘音將縈繞在我們的心中,直到永遠。
  感謝父親在戰事頻仍物資匱乏的年代,以微薄的薪水養育我們成人,供給我們讀書;也祝福我們敬愛的父親,在另外一個世界中,安祥快樂,我們感恩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