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民俗】吉仔花

發布日期:
作者: 黃良瑩。
點閱率:2,255
字型大小:

  在金城鎮公所舉行的林金豆吉仔花展,為金門揭開了新的一年。吉仔花又稱纏花或春仔花,是閩南地區民間的傳統女紅。金門的吉花,為石榴造型,石榴色澤紅豔,果實多籽,外觀吉祥討喜,也蘊含著多子多孫的意涵。金門縣誌記載,吉仔花用於婚嫁迎娶、喜慶和喪禮,舊稱的彩花就是大吉仔花和小吉仔花。大吉仔花,寓意花開富貴;而以小吉仔花使用最為普遍,在過年、作醮、進香、入厝、壽誕、各種喜事場合,常見婦女將一支小吉仔花插戴在頭髮上。因此,當地人稱吉仔花常是指小吉而言。金門還有一種與吉仔花搭配使用的春花,有雙春和單春之分,而單春僅烈嶼(小金門)使用。
  從事吉仔花製作已逾40年之久的的林金豆女士,是小金西方村人,學校畢業後即到大金做事。休假返鄉時,常見金門後沙嫁過來的二嫂,手中不停地從事女紅(吉仔花),心生羡慕。於是向嫂子要了一朵,拆開來試做,完成後心生喜悅,從此樂此不疲。後來很巧地自己也嫁到後沙村,當地居民靠海為生,村中婦女幾乎都會製作吉仔花,更讓林金豆與吉仔花結下了不解之緣。
  金門傳統的婚禮習俗,男方在迎娶前拜天公之際,將一對小吉花和雙春花插在牲禮或素粿上。而在婚禮前一日,男方會贈女方小吉仔花十二對、大吉仔花及雙春花各兩對,女方則將其中的小吉仔花六對、大吉仔花一對和雙春花一對,連同嫁妝回送男方。到了迎娶當日,婆婆要將頭上的大吉仔花和雙春花插在新媳婦頭上,象徵頭春尾吉,即給媳婦「添花」,生子生孫之意。俗話說:「插春,明年生查脯孫(閩南語男孩之意)。」金門縣誌記載:「新夫婦在音樂和鳴聲中,雙雙交拜天地祖先,新郎母為新婦簪花。」
  喜事用吉仔花之外,金門喪禮上也使用吉仔花,一般在殯喪禮儀結束後,喪家會以酒肴款待內親外戚,席畢贈與每人一片發粿和一粒紅圓,以為祛除晦氣。而對已出嫁的女兒、侄女及孫女等女眷,則分別送與發粿、紅圓外,還於頭上插一對吉仔花,以為脫孝。大金和小金的禮俗類似,惟其間略有些微的出入,小金在出殯後,孫字輩親人除孝時,喪家需贈其女眷每人一支單春,一片發粿和三粒紅圓。女兒於對年(滿一年)除孝日時,喪家同樣贈與女兒一支單春、一片發粿和三粒紅圓。總之,吉仔花在金門百姓的生活中帶有吉祥的祝願。
  纏花在金門的用途,除了婚喪喜慶使用之外,也表現在宗教信仰上,最常見的是佛祖冠。每年過年時期,家家戶戶都會清洗整理家中的神位,金門當地稱之為清屯,同時更換神明所戴的佛祖冠,象徵為神明換上新裝。通過佛祖冠更新的儀式,寓意萬象更新,迎接充滿新希望的來年。
  由於金門保存了深厚地閩南文化,婚喪喜慶吉仔花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用量非常大,也成為當地婦女們賴以為生的手藝。林金豆表示纏花興盛時,她靠做纏花的所得,為其薪資所得的三倍,無怪乎金門的母親都要女孩學習吉仔花製作。而早期的吉仔花製作,大多是由母親傳給女兒或自家媳婦,希望家族婦女能有一技之長。
  如今隨著時代的演變,吉仔花的市場逐漸萎縮,民俗的用量也減低。然而林金豆仍然不忘情於吉仔花的製作,雙手不停地纏繞出心中美麗的夢想,並以其多年的經驗,創作出具有時尚感的纏花作品。在此次個展中可以見到各種色彩繽紛、栩栩如生的蝴蝶,千姿百態的胸花,以及充滿喜氣的花卉盆景。透過林金豆的一雙巧手,傳遞了傳統吉仔花溫馨的一面,也為我們忙碌的現代生活添增些許幸福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