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的老朋友

發布日期:
作者: 劉先昌。
點閱率:938

  最近常去看一些老朋友,都是長我二十以上的前輩。和他們在一起,我成了小老弟或是晚輩,與他們談話或聊起過往時,就像飲著醇繆,芬芳又陶醉。
  先是早年軍人轉業的陳老,從報上看到拙文後,輾轉聯繫到我,通電話後幾日,我即赴五股他家中拜訪。車還未停妥,即看到身形瘦削、兩眉已白的他站立大門期盼。雖然幾十年未見,兩人遠望也能認出對方。見面後,我們聊著共事時的話題;他說,當年我常將京劇錄影帶借給他,讓他消磨許多時光。我問起學校軍械技工,身後將財產捐給學校的事,他詳細的為我講述過程,聽得我為之動容。退伍後我轉換跑道即失了聯繫,此次再聯絡上,依然感到溫情暖暖,未因時間而冷卻。
  帶團遠征內蒙,報名的同村父執輩叔嬸,高齡已屆八、九十,但對旅遊仍充滿了熱忱。因有能幹的女兒陪同,一路上我十分放心。八天同遊,聽到老先生講述桃園基地諸多往事,人與事都是我曾熟悉的,聽來分外親切。他曾和家父一同至琉球接RF-101新機,自己又好學上進,由士官轉任軍官,在同屆中也是少見的。從小在眷村印象中,北平籍的他像梅蘭芳一樣俊秀,一口京片子常代表單位參加演講比賽,總是抱冠而歸;而眷村月光晚會,總是由他主持。讓我敬佩的是,他一生極好閱讀進修,近年因清理舊物,將讀過的書轉送給我,老人家是我的良師益友。
  經新聞系學弟引薦,結識了住養生村同校大學長。上海籍的學長口才十分便給,與我一見如故。侃侃而談曾在聯勤外事處的過往,黑貓中隊美籍人員的餐點、台北外事俱樂部的經營,他都參與運籌與執行,聽他的經歷,是把握住與人好合的原則,所以人緣甚佳。我去養生村看他,蒙他請吃便餐及喝咖啡,雖已八十以上年歲,走路動作仍然輕快,思慮也極清晰,最重要的是凡事都想得開,所以看起來十分快樂,要向他學習的地方仍然很多。
  從美國回來省親的一位大嫂,在喬州曾蒙他們夫婦照顧。杭洲籍的她,烹調手藝極高,無論蔥燒熊鯽魚、杭州醬鴨、東坡肉、蒜煎豆腐、上海生煎包都非常拿手,能吃到她做的菜是一種福氣。她談到與先生一起從舊金山開餐館打拚起,再到亞城落腳,相夫教子幾十年,兒女甚有成就,已八十好幾的她,仍常坐長途飛機往來太平洋兩岸,從她那裡我學到誠心待人,在異鄉不求人的獨立精神,與她談話就是在閱讀一本書,無論早年台灣與僑居地奮鬥生活,都讓我敬佩。
  俗話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其實指得是年紀早我們的前輩,因為年長的他們,無論閱歷、經歷都很豐富,在初來台灣時幾無人可靠,只能獨立奮鬥力爭上游,每個人都是一篇故事,非常值得我學習,我以能有這些老朋而感榮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