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酒國千秋

發布日期:
作者: 維信。
點閱率:2,063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李白「自遣」─

酒者,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百禮之离,非酒不行。

︽起源︾

  酒,何人初作?我國相傳「夏禹之時,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一說周人杜康,實則是其善造酒之誤。而由於魏武帝有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於是後人竟以杜康為酒神,祀而奉之,反把儀狄一筆抹殺。這若儀狄地下有知,其不發酒瘋才怪。

那麼外國的葡萄酒始祖又是誰呢?只有一個神話:說波斯王傑姆西,有一年把葡萄用罈子貯藏,以備非生產期享用。過了不久,有一罈葡萄發了酵,失去了甜味,故發出一股異香,罈子就被貼上標籤:「有毒!」湊巧這時有個宮女要自殺,她於是吞服了這「毒汁」。那知不但沒死,反而舒解了她的憂鬱。她就把這一情形報告了皇帝。皇帝飲了果真飄飄若仙,就把這種「葡萄汁」稱為「酒」。宮女因為討得傑姆西的歡喜,便升做了妃子,當然也就不想自殺了。

右述中外「酒起源」的說法可靠嗎?誰也難以斷定。縱然酒在文化、宗教、藝術和文學中都扮演了一份角色,寫了不少、談的更多,它的起源實難確定。不止是因為沒有可靠的紀錄,那一種文化先釀製了酒,也沒有資料可以證實。一如是誰發明酒瓶、酒塞,同樣無從稽查。

︽類別︾

 以產地言,站在我國的立場,一向大別為三,即:國產酒、東洋酒、西洋酒。

以原料言,一般不外乎米、麥、黍、栗、水果。不過,番薯也可釀製。古還有菊花酒。

以製造過程論,有:釀造酒,如紹興酒、葡萄酒;蒸餾酒,如高粱酒、白蘭地;合成酒,如烏梅酒、荔枝酒;浸泡酒,就是一般的藥酒。

以顏色分,有紅、黃、白、及粉紅。過去日本曾有黑啤酒,但並不是墨黑,只是色深,所以事實上並沒有黑色的酒。

以飲時分,有飯前酒、飯後酒,還有安眠酒。

以調和論,有各式各樣的雞尾酒。

以酒名言,代表性的,我國有紹興酒、貴州茅台、四川大、山西汾酒、陝西鳳翔酒、金門高粱、青島嶗山啤酒,和屢獲世界金牌的台灣啤酒。東洋有清酒、燒酌。西洋有白蘭地、威士忌、琴酒、伏特加,和香檳。下面只以我國的紹興酒,東洋的清酒,西洋的香檳,作為抽樣性的說明。

紹興酒是個總名。下分為新酒、老酒、加飯、陳年、花雕、竹葉青、狀元紅和女兒紅。花雕和竹葉青為蒸餾酒,餘皆為釀造。所謂加飯,是原料的比例加多。而狀元紅與女兒紅二名的由來,前者是男孩誕生時釀造,埋入地下,結婚是開罈宴客,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彩頭而來。後者是女孩誕生時釀造,用罈貯藏,出嫁時作為陪妝之用而名。

台灣有紹興酒,幕後功臣是紹興府周炳文和周景山兩兄弟。民國四十年間,他們去當時任省府民政廳副廳長項昌權家中做客,適當時任公賣局長的范澤山也在座。范與項談及想釀紹興酒,但就是找不到師傅。項一指周氏兄弟對范說,這兩位就是。於是兩人就進了公賣局。紹興酒終於在他們兩位手中推出。

本省製的紹興酒何以總比紹興所釀要差一點?除貯藏期不夠,氣候與水不同為主因。紹興釀酒,每年立冬才開始,米泡在露天大缸裡,或發酵後貯在露天酒缸裡,適逢冬天,是自然殺菌、冰凍。本省是亞熱帶,只能用人工。其次是水,紹興是水鄉,河流湖泊,日夜川流不息。釀酒是專取河流中打漩渦之水,因其比重較高、礦物質亦較多,有助發酵。而本省因地理關係則缺。所以,酒味總遜一籌。至於紹興酒呈黃色,不是和了色素,是赤糖,故而稍帶點甜味。

東洋的清酒釀造是襲自紹興酒,同樣以米為原料,酒色有混濁和透明兩種。混濁者(即甜酒)自古就有,一如我國江西吉安之甜酒。透明的則從江戶時代才有。其因製造地及廠商不同,故雖統稱清酒,但風味不盡相同。與紹興酒最大不同,就是沒有顏色。日本地處寒帶,較我浙東為溫帶更佳,然何以製造不出像我國氣味芳醇的紹興酒?這就是「我國能,日本不能!」

西洋香檳酒的發明者,據說是一位偷喝酒的修道院修士,嫌酒有點兒酸,便在未喝完的葡萄酒裡加了點糖,藏在床下,因忘了取用,經過一段日子後,他記起再開瓶時,居然噗噗有聲,泡沫泉湧,酒味比前更好,而由此給于發展成香檳酒。後因法王路易十六結婚大典時全部使用香檳宴客,於是聲名大噪,身價百倍。

︽酒義︾

  詩人與酒有不解之緣。因而認為詩義可轉化為酒義。酒者,性之所之也。在心為性,發而為癮。性動於中而形於癮。癮之不足故豪飲之,豪飲之不足故高歌之,高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酒亦然。例如:

三杯下肚,興會淋漓,酒氣沖天,豪情遄飛,不知宇宙,也忘了自己,陶陶然怡樂,飄飄然欲仙。我欲乘醉歸去,但怕半路跌倒。

酒之與性,如影隨形,是狂是狷,立刻分明,無能掩飾,亦無從偽裝,酒後吐真言,醉口沒遮攔。等到醒後發覺,早已畢露原形。

美酒佳餚,三五知己,交不在深,能飲則成,席間暢談,各忘其身分,說巴山夜雨,把酒話桑麻。可訂忘年之交,醉眼直到酒盡。

一壺一杯,獨酌悶飲,酒入愁腸,借酒裝瘋,怨這怪那,人一無是處,天下皆已醉,唯有我獨醒。及至唱歌哭泣,該怨竟是自己。

酒義與詩義,如此看來,豈非彼此可以相通。這也就是李白之所以能「斗酒詩百篇」,之所以會說:「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實際上也就是詩人之名,水垂不朽。其中尤以他被譽為傑作的一首「月下獨酌」最為出名。詩曰:「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聖賢既已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侍。」把酒說得是人間的瓊漿玉液,至高樂趣,難怪就往水中撈月了。

︽豁拳︾

 豁拳可說是飲酒的君子之爭,最公平的邏輯,輸拳贏酒,贏拳輸酒;也是最好的助興,並能培養喝酒的理性。而豁拳起於於何時?傳說不一。一說始自唐朝,拳詞是:「唐朝哪、薛剛仔:::單單又一個,二龍搶珠,三元及第:::」另說是前漢韓信發明,目的為鼓舞軍中士氣。相傳其某次圍剿楚兵久不能破,結果以豁拳提高士氣而終於獲勝。但又有人說起自宋朝,「宋朝拳」的唱詞是:「文廣呀,卜爭十八洞:::然後喊出一個,兩相好:::」而目前本省流行的拳,隨便一算,就有台灣拳、客家拳、大陸拳、廣東拳、打棒拳、三個拳、正月拳、鹿港拳、福州拳、心草拳、啞巴拳、三六九拳、日本拳(巴拉景和蘇巴景)、泉州拳、擔水拳、田蛤仔拳、毛蟹拳、菜公拳、五更拳,還有剪刀、石頭、布。至於喝酒的辦法,有「點將」、「搶三」、「過橋」和「打通關」。據擅長此道的人說,豁拳要想贏拳多,必須具備三快:手快、嘴快、腦筋更快,能觀察出對方的慣性反應,就能穩操勝券。

︽酒誡︾

 飲酒是樂事,樂事則得近乎人情。飲酒要有節制,所以有些「酒」最好不飲。如: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悶酒」。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別酒」。

「你一杯來我一杯,杯底不能飼金魚」的「急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偏偏卻逢冤對頭」的「氣酒」。

「請問桃源何處有,酒女遙指杏花閣」的「花酒」。

「滿桌吵雜亂哄哄,兩耳欲聾頭已昏」的「鬧酒」。

「明明已醉說還未,再來一杯吐滿地」的「酗酒」。

最後建議酒友,一、喝酒不要傷身。二、不要空腹飲酒。三、喝酒不能過量。四、開車不要喝酒。要把喝酒當成一件愉快的事,千萬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