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音樂之美
國旗代表國家的形象,音樂代表國家的聲音。我國古時,樂與禮並重,有典禮時必有樂,有樂時必有禮。所以中國的音樂,有它悠久長遠的歷史,豐富的理論,精美的實質。它代表著中華民國的呼聲,炎黃子孫們美的思想。滿漢蒙回藏共同的心曲,和平中正篤實光明的風度。那裡有悲歡離合的故事,餘音繞樑響遏行雲的佳話,以及慷慨就義、視死如歸的呼聲,也是古人的絃歌,請聽:「卿雲爛兮, 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友人的胸襟是何等豁達,何等超脫。堯舜時代的思想,竟與太空為伍,光明磊落之情,化作了蒼穹、化作了雲霓,我們除了景仰古人的智慧以外,真是無話可說,和「卿雲歌」具有同樣氣魄的,還有漢高祖劉邦擊筑自唱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由天上的風雨,談到故鄰的猛士,音樂的思想,又步入了收復疆土,捍衛國家的領土。
從上面兩首名歌看來,人生與宇宙間的交響曲,隨時可以經由音樂家的歌喉和雙手演奏出來,歷史上對音樂的傳記,像俞伯牙、鍾子期的知音與友誼,荊軻的風蕭蕭、易水寒歌中的豪邁與勇敢,破陣樂中一百二十人披甲執戟的雄壯與蹈厲,唐代歌舞聲中震百里,動盪山谷的偉大與生動,堂上樂、堂下樂中那三百多位歌者、舞者、鐘師、磬師的隨樂進退與金鼓齊鳴的陣容,古代音樂實質的精美與內容的豐富,絕非吾人所可想像。
音樂的效用,上自道德宗教,下至社會天文,都有關連。如易經上說:「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道德及宗教的)。周禮上說:「大司樂以樂禮教國子,與道諷誦言語。」(教育的)。禮記上說:「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政治的)。孝經上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社會的)。禮記:「夫樂清明,象天廣大,象地始終,像四時週轉。」(天文的)。樂說:「聖人作樂,不以自象娛,以觀得失之效,故不取備於一人,必須八能之士,故八音或調陰陽,或調五行,或調盛衰,或調律音、或調五音,與天地神明合德者,則七始八氣,終各得其宜也。」(綜合性的)。
根據「論語」的記載,儒家大師孔子,是一位音樂的愛好者與崇拜者。「刪詩書、訂禮樂」,是他一生所致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儒家的音樂理論中,孔子的弟子公孫尼子在樂記中,曾經給「音」下了一個定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又說:「樂者,聖人之所以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生著其教焉。」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周代的音樂,以舞樂發展最早。從伏羲的扶來舞樂起、有神農的扶持、黃帝的咸池、唐堯的大章、虞舜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湯的大護,都是當時的著名舞樂,其中以虞舜的韶樂,最為孔子所欣賞,論語上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古時音樂是用於典禮,周代典禮上的音樂,有了完整的體制。對天地、對宗廟、對飲食等,都有一套典禮與樂章。屬於祭祀的典樂,周禮春宮中把祀天神,祭地神、祭四望、祭山川、享先妣等都列入祭祀的對象。在上逐的祭祀樂中,伴奏的樂器,有鐘、鼓、琴、瑟、笙、管、笛、簫、鑼等,屬於宴飲的典樂,計有大饗禮、燕禮、大射、養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