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夙昔--郭堯齡︽金門紀實︾出版記事
郭老於二○○一年中秋離開人世時,最是惦記的除了兒女之外,就是︽金門紀實︾與︽朱熹與金門︾等書的出版。二○○二年的三月間,辰英表妹將︽金門紀實︾的原稿寄給我,討論著出版事宜,理想的結果,是將幾本書以合集方式同時出版,因故未能實現。到了八月間,辰英決定先將︽金門紀實︾以自費方式出版,責成筆者連絡不倒翁工作室承辦出版事宜。
︽金門紀實︾付梓後,郭老生前離開金門時的畫面宛若昨日。郭老晚年獨居金城蘭香寓廬,在老貓的陪伴下,平日概略以讀書、寫作為樂。近兩年由於身體健康欠佳,視力衰退,寫字也漸吃力,大都以整理舊作為多。
郭老過逝前幾年,除了重新整理早期由金門縣文獻委員會出版的︽朱熹與金門︾、︽鄭成功與金門︾、︽魯王與金門︾等三書,另外重新整理︽兩代蔣總統與金門︾與︽金門紀實︾兩書,準備出版事宜。那時候,郭老一直有意將︽朱熹與金門︾等四書申請政府出版補助,錫隆兄也建議相關單位趁早定案,可惜一直未能定讞。由於重病在身,視力漸減,郭老吃力的將前四本書校對完稿後,已是千禧之秋。
千禧年底,郭老到台北參加親友婚禮,順便到榮總檢查身體,主治大夫在幫他看完診後,建議他辦理住院,將身體檢查一遍,澈底的治療。不料,郭老卻說:「看到醫生,我的病已好了一半,祇要拿藥回家吃就好,不用住院」。他的固執,原來是為了家中尚有正在整理的稿件放心不下,就這樣,拿了藥,第二天他就返回金門。
當郭老繼續整理︽金門紀實︾一書的資料,身體健康已非常虛弱,他卻固執的堅忍下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吃著醫生開的藥。自從千禧年春天,他的連襟傅老,在一場始終未能偵破的社會案件中癱瘓後,他卻每月必定搭車到醫院探望親兄弟般的傅老。關懷的眼神,緊握的雙手,總是流露出多少人間至情至性。就在郭老關懷親友之時,獨居一室的他健康情形卻每下愈況,幾次跌倒結果,郭老住進了醫院,接著後送到台灣就醫。
離開金門之前,郭老再度到傅老的病榻前,握著雙手,似是在向兄弟告別。帶著簡單的行囊,裝在牛皮紙袋內的,即是正在整理的︽金門紀實︾稿件,郭老在辰英的陪伴下,離開金門到台灣就醫。郭老離開了定居五十餘年的第二故鄉「金門」,離開了居住將近五十年的蘭香寓廬,他的至情至性,卻讓多少鄉親醞釀著真摯的情誼,宛若那玉蘭花香一般,令人陶然。
目送郭老離開家鄉,我感慨的是金門不僅醫療資源缺乏,隨著歲月的步伐,鄉親們也漸漸流失幾許真摯的情誼。鄉親們極力論證「朱子是否真正來過金門」的同時,彼此之間若能誠心誠意的相待,豈不更加美好。因為滿城的濃郁鄉情,將使花崗岩島,溫馨處處,真誠的力量將能為島嶼締造出更豐富的榮景。
︽金門紀實︾的出版,翁翁在排版設計的水準不在話下,然而令筆者微詞的是,未能將作者郭老的簡介、出版者郭辰英暨國際書碼等資料列進去,卻將筆者誤為主編列在版權頁裡。掛名主編,這是筆者從未想也不敢想的事,蓋整本書的出版,筆者祇是協助連絡事宜,在編整事務上並幫不上什麼忙,然而能協助將「金門紀實」送給有心閱讀的人參閱,卻是筆者樂意的事。
筆者協助將︽金門紀實︾送給金門親友時,大家對於郭老的熱忱為人與真誠處世都難以忘懷,頻頻直言他是金門鄉親中難得的好人。身為金門女婿的郭老在島上待了五十餘年,熱忱的把花崗岩島當做第二故鄉,全心全意的過著純樸真誠的生活。他對金門的奉獻歷歷在目,服務許多單位,造福不少鄉親。許多人對他的懷念,大都是曾薰陶在他那種沐浴春風的感人情懷而念念不忘。
郭老走了年餘,他生前服務幾十年的單位,不論是否尚能紀念這位戮力公職的夥伴,島鄉裡卻有如此眾多的鄉親對他猶能懷念不已,這種真摯情誼,大概是金門鄉親內心深處急切追尋的東西吧。幾十年來,我們常流於以某些儀式來紀念親朋好友,卻也僅止於紀念的儀式而已。鄉親們對於郭老的真誠紀念,純直感懷溢於言表,隱然呈現著多少古樸風采。鄉親們若能在彼此之間,無私無我,誠摯相待,則勝於朱子過化,紫陽再現浯洲。
朱子是否來過金門,論斷不一。但近五十年來,金門蒙受戰地政務的過化,倒也產生鉅大的變化。半世紀的光陰,將早期曾歷經苦難的金門,再度推向不一樣的考驗,百姓的感受,五味雜陳;正如同台澎金馬中等以上校園同時實施軍訓教育一般,企圖以軍訓國民教育來強化百姓的愛國情操,形成了台灣教育史上特殊的體制。在政委會的嚴管善教下,列為前線的金馬地區,經由戰地政務的薰陶,澈底的改頭換面。
國民政府遷台後,為了樹立台灣為中原之正統,毅然於一九六七年在台北成立「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推行政治味濃厚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種充滿意識型態的「文化運動」,強調著思想及語言方式的教化,以千軍萬馬之勢,深入民間,對文化藝術發展活動有其預期的功效,但在本質上卻也產生某種程度的扭曲。
當時,在政府部門中,文化藝術業務主要由國防部政戰部等部門主管,或屬教育行政體系下的社教部門,或屬負責政令宣導的新聞單位。一九五六年即實施戰地政務的金門,面對這項活絡全國的文化運動,自然從任何角度而言,都難以找出理由而置身度外。
與台灣其他縣市一樣,依規定於一九五○年左右設立的金門縣文獻委員會,一九六六年在金門政委會陳卓凡委員的推動下重新改組,正式銜命發掘昔日浯洲的古風文采,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弦音延伸到外島地區,遂使金門在近代發展上不致為硝煙烽火所淹沒,反而因砲彈的撞擊而綻放出更薈萃的人文采風。
舊屬同安的浯洲,生命歷程自古即與大陸歷史發展劃上等號,在尋找淵源脈絡的殷切關係時,豐富的原始素材,為金門縣文獻委員會在金門近代「文化運動」上建造了一個里程碑,造就了第一批金門文史工作的先驅前輩。畢業於廣州中華文化學院,原在報社擔任編緝的郭老,一九四九年隨軍進駐金門後,在接獲派任記者的同時,似乎也一腳踏進地區文史工作宏偉的版圖中。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在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時,積極尋覓探訪先賢與金門締造而成的歷史文化。宋理學大師朱熹,年輕曾任同安主簿,隸屬同安的金門,自是深受大師直接或間接的教化影響。於是在金門的文化運動中,首開先鋒的即是以「宏揚朱子教化金門精神」為標的,並藉由整建朱子祠、出版朱子叢書開啟序幕。
清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駐金通判遷居馬家巷後,由邑人黃汝試捐款購得署地,設浯江書院,塑朱子及先賢像於中,地區每當恭接詔書、宣講諭文,皆在其內行之一。一九六八年冬,在政委會主導下,浯江書院重修竣工,並由史學家錢穆書題「朱子祠」,其夫人胡美琦女士依據故宮博物館所藏繪像描繪朱子遺像掛置祠內。
文化運動的推行,整修朱子祠與編纂︽金門叢書︾是同時並進,在政委會兼秘書長蕭政之指示下,郭老奉命纂輯︽朱子與金門︾一書,是為︽金門叢書︾之首冊。在蕭先生提供的諸多史冊資料中,郭老旁徵博引,再三審察,並不時向金門文獻叢書編纂委員多方請教,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底終能定稿。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