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文學之神--文昌帝君
「行神研究」:「按台省通行曆書記文昌帝君誕辰亦為農曆二月初三日。中法漢學研究所出版之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紀錄內附錄八謂刻字匠、印字匠、錦匣工人、冥衣舖工人,裱畫工人及紙店均奉文昌帝君。」
此外,「台灣縣志」中的「學志」,和「彰化縣志」的「祀典志」,兩者皆有大同小異之撰述,而「恆春縣志」內中所載文昌帝君的事蹟則將天神、人神並舉,而文昌帝君司命、司祿的能力,則為民間崇祀者所遵奉。
至於梓潼帝君之「梓潼」係水名,源出自今四川省平武縣山溪,以東倚「梓林」而西沈「潼水」為名,漢時置縣,張亞子在世大部份居在此,所以若將文昌稱為梓潼帝君,即指張亞子無誤,同時華南及台灣地區之文昌祠所供奉神祗,亦以此神佔多。
又查「文昌」一詞,在民間信仰中,有時亦指宿星。「史記」云:「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官」,自上古時代以來,我國星相家即以文昌為吉星,主大富大貴。就廣義言:凡司科甲主文運之星宿,皆稱「文昌」或「文星」,即是「天上文衡」,是故民間傳說之「文昌六星」、「三台六星」、「文曲星」、「天魁天銊二星」、「奎宿十六星」等,均得稱之為「文星」。就狹義言:即專指文昌官第六司祿星為「文昌」,北斗第四天權星為「文曲星」(簡稱「文星」)。總而言之:文昌、三台、文曲、魁鉞、奎星等,從上古以來,在民間信仰中,合稱為天上文衡:「五文昌」。
然而,民間信仰演變至宋代,除了原有之天上文衡五文昌以外,多出了「五文昌帝君」之奉祀:梓潼帝君、朱衣神、魁斗星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便是。
在全省的文昌帝君廟有二十五座之多,和其他神明合祀的也分別有好幾座,可惜有些文昌廟年久失修,顯現出破落頹敗的慘象,有的是倒塌拆了,改建成其他廟宇,或許現代的讀書人受了科學文明的滲透佔據與影響,不再崇拜這文昌帝君罷!
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亦有座「文昌祠」,是在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年)芝山的縉紳潘定民所建,有位傳人偉氏並作「芝山文昌祠記」,內中所書把文昌帝君庇蔭學子,及主司教化的精神,作了相當透徹的說明,如:
「六月潘子定民謀建文昌祠於上『即芝山岩之上』,俾諸生肆業其中。:::::潘子是舉,誠有志也,居是邦者,其亦 石笏而念書思對命乎,見林木而思百年樹人乎, 流水而知盈科後進乎。昔為侏離之庬雜,今為學士之謳吟;昔以禦侮而扼此山,今以志學而履其地,鍾毓所在,必有傳人。」
由以上此段記載來看,文昌祠成為學子求學之場所,難怪過去稱為「芝蘭堡」之一部份,今直名「士林」,意為文風鼎盛的所在。
芝山岩的古蹟惠濟宮,是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剎,除了供奉文昌帝君主神之外,也附祀開漳聖王。足見前人求祿、問命,總有求於文昌帝君,作為精神心靈寄託所在,因此讀書人對文昌帝君都有著一番虔誠敬仰之心。
座落在桃園市文昌里民權路的文昌廟,老舊建築在清同治五年完成,如今已經拆除重建,以嶄新的面貌和桃園市民重見。與前面所提及兩座文昌廟相比,新竹關西鎮的文昌祠的遭遇運途,卻令人同情惋惜;這座建於清光緒元年的文昌祠,如今只剩下殘樑斷柱腐垣了,供有心人殘缺憑弔了。
在台北縣有兩座文昌廟,建築的外觀和四周的環境,已經佔滿了現代文明的氣息。寬闊的房舍和庭園,闢作社教活動的用途,如果文昌帝君「天上」有知,一定會感到十分欣慰的。它們是板橋的大觀書社,建於清同治十二年;新莊的文昌祠,建於清光緒元年。另外像是宜蘭的文昌宮(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南投集集鎮的崇德堂(建於清光緒十一年),高雄縣內門鄉的萃文書院(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台中市文昌廟(建於清道光五年),台北市的文昌祠(建於清咸豐年間)等等,都是富有古色古香的文昌祠。
台灣地區在清康熙年間,有台廈兵備道高拱乾首先創建文昌閣,蓋在台南市朱子祠後面,隨後各縣市才陸續設廟祠供奉,或奉祀在書院裡,總之文獻會所編市志宗教篇將文昌帝君列為佛、道和民間信奉之神祗,主掌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也。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