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史今說之五》疑人不用

發布日期:
作者: 翁志萍。
點閱率:1,524
字型大小:

民初胡適博士嘗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典出英烈傳‧六十三回│自古道:疑人莫用,用人莫疑)。後句語意甚明,而前句未讅其所指「疑人」,定義為何?吾人暫釋以,理念不合者、不聽指揮者、無專業專才者、未能稱職者。依胡氏所指,現今疑人應可用?廣言之,能配合之疑人宜憑其才,觀其德,防其弊,若無失則疑人豈真不可用乎?依胡氏所述,古今疑人應不用?蓋疑人多所隱瞞,逆而弗聽,聽而弗從,暗箭難防,疲於應付,類此輩者豈真可用乎?

︽呂氏春秋︾任數─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嚮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所以知人難矣。

噫!胡氏所喻「疑人」之定義大矣,其正反(順逆)向所為意義皆可被意會及解釋。至於孔子眩於目,惑於心所疑顏回者,類比「曾參殺人」(典出戰國策‧秦策二),屬感官認知之誤差,蓋兩造所「疑」,字同義異,殊途不同歸,君其分辨之 。

疑人可用抑或疑人不用?吾嘗試論之,夫善政者若救火者,教民汲水滅火,或以鍋碗、或以瓢盆,其方圓銳橢不同,盛水各異,唯不及消防水柱之便利,蓋取其巧且功用大矣。居上位有善政之心者,輒日夜不忘營利於民之所需,其澤之所及,若滅火之器械,雖有功效快緩之分際,然其終亦如滅火之用心與動機一也。

疑人可用,所可用者似若消防水柱;疑人不用,所不可用者近乎鍋碗、瓢盆。居上位既比救火者,因其用心與動機一也,於其派職任用之當時勢皆一視同仁,故無所謂疑人,疑人既不存,更遑論談其可用與不可用云云。唯社會間疑人不被錄用者,必已預知其德之有所損;疑人被錄用者,應可預見其才之有所適,諸君以為然否?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