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藝文訪佚(三)
第二篇文章,見於崇禎十年沈猶龍所編之「明文翼運」卷之三十二,題為「迪吉錄序」,這是林釬為其友人顏茂猷編寫之書所寫的序文。據「復社姓氏傳略」所載:「顏茂猷,字衷白,又字壯其,龍溪人,崇禎甲戌(七年)以五經中進士,奉旨列正榜前,授精膳司主事有『天皇河圖』二卷。」說起顏茂猷成為進士的經過,與他和林釬的交情是頗有關係的:顏茂猷是天啟四年時考上舉人,當崇禎七年他參與會試時,早達的林釬已成為禮部侍郎,而進士考試是由禮部辦理,故林釬有機會拉老朋友一把。據「明史‧選舉志二」記載這段經過如下:「七年甲戌,知貢舉禮部侍郎林釬言:舉人顏茂猷文兼五經,作二十三義。帝念其該洽,許送內簾。茂猷中副榜,特賜進士,以其名另為一行,刻於試錄第一名之前。五經中式者,自此接跡矣。」另外,談遷所著「國榷」於崇禎七年二月庚午日亦載:「知貢舉禮部左侍郎林釬奏:貢士顏茂猷初場作五經義,凡二十三篇,錄之恐違式,貼出又重其才。有旨:以其賅博,命錄之。」依以上兩段記錄來看,顏茂猷該是有意作出驚人之舉,在應試時表現其兼通五經與下筆如飛的本領│依明代會試的規定項目,第一場要試四書義三道及經義四道,但若不能者也可於兩種中各減一道題,這樣至少也得完成五道題目才能起碼過關;可是,顏茂猷卻能在初場時一口氣寫出二十三篇經義,著實驚人(這應是事先和林釬「套招」過,不然這番工夫恐怕便要白費。)│再由林釬將其特出表現上奏皇帝,俾使顏茂猷首創以「五經中式」的資格成為進士。據「有清進士題名碑錄」的記載,顏茂猷在當年獲得第二甲第二名進士的高成績,自然他的名聲在當時亦傳遍天下;但若無林釬的上奏,顏茂猷不合考試規定的驚人之舉,若遇上腦筋死板的主試官,也可能認為他有意炫學而予排斥呢。
按:顏茂猷編寫的這本「迪吉錄」現今猶存,不過該書雖是明末刻本,書首卻已無林釬之序,或許是因缺葉以致。據「明文翼運」保存的林釬序言所述,這本書是顏茂猷在天啟二年時完成稿本,其後又由林釬及其他朋友加以刪定過;至於寫序的時間,由其中「署雍篆」之語觀之,當是於林釬擔任國子監祭酒之時。此書內容係蒐集史上各種善惡之行所致果報,例如「蘇綽奏施王道六條三世相國」、「魏徵勸行仁義既效兩代傳芳」等故事,以達勸儆惡之效。林釬的序文如下:
迪吉錄序
脩仁義者,不希果報;然有人談果報事,試一諦聽,亦覺欣欣於吉祥而惴惴於罪業也。此人生本來具足善根,挑發俱動。噫!若能使豪傑於意濃手滑(手滑,意謂大開殺戒時不分良賤一概置之於死)之際,猛省回頭,而氣麤習鋼之夫悚然自返,放下屠刀,則為善陰騭錄及太上感應篇諸書,亦可謂助名義所不及維、法令所不及束者矣。
余友顏壯其,素行醇白,深重此意,更廣採分門,著為辯論。壬戌歲(天啟二年,西元一六二二),持稿帙示余。余閱之喜,時與諸同志發揮刪定,書成,題曰「迪吉」,以付梓人。然壯其欲廣布流傳,倣大菩薩,願普度世間人,其中為莊語,雜以里言,惓惓瑣瑣,婆心切不自禁,謂余宜弁其首。余懼薄德之身,將無以其名,為此書累耶,謝不敢。及壯其以徵召人太學,余又適署雍篆,語壯其曰:「『迪吉』可以攜來。」而此書自己登奏薦,則仍為無名氏之傳不得矣。壯其乃索余言。執筆躊躇,恐言是而行非乎。壯其曰:「亦可行是而言非耶?」因書數語,聊同誓願。
筆者找到的另一篇林釬的文章,見於清修「漳州府志」卷四十五「藝文五」,題為「南靖楊公祠碑記」;依同書卷之十一「秩官」所列南靖縣歷任知縣名單,和林釬生存時期對照來看,這位「楊公」名楊廷詔,在秩官表內對他的記載是:「貴州籍,豐城進士,天啟二年任」,離任之時間未載。不過,就林釬文中提到楊廷詔是在辛酉年(天啟元年)冬季後獲昇為龍溪縣知縣來看,「漳州府志」恐怕是把楊廷詔離開南靖知縣一職的時間誤繫為就任了。雖然「漳州府志」未將楊廷詔列於「名宦」中立一專傳,但以其生祠碑記係出於林釬手筆觀之,他的治績自有足堪稱道,林釬的記文正可補充府志之闕。
南靖楊公祠碑記 林釬 大學士
楊侯之為靖也,值天吳洊虐之後,邑殘民疲,當事者動有瞿色。侯下車,肅謁薦紳,詢阡陌便否甚悉,亟與民興利剔蠹,酌緩急,次第行之。邑徒建舊址,半為窊地,學宮禮殿以及 舍謻室,窪積漸庮矣。侯捐貲首議,先甲櫺 枅欒之屬,丹堊亦如也,稍暇,聚群矜講學其中。又鼎搆文昌樓,軒廠巋然,蔚起文明之象,邑人士從茲雲蒸,侯所鼓吹居多。城隍廟囂湫,則顧里正僝工具,飭展拓堧地,別置池榭,灩麗倍異。曩時靖邑客產賦,多巧匿而逋。侯具知租蒿增損狀,令自占供賦,洪水衝崩者,申請力為豁免。清晨坐堂檢閱案牒,先諸監司大府檄移、次邑中簿牘。功曹以次受記,毋敢相涃者。有囂叫於鄉,立按之法金矢之。入平亭,兩造不假鉤距而衷辟口輸。如某子甲貪賂格殺人,蹤閟莫憑。侯用類推蹤,操刃者謂侯,何從鬼神知我也?遂伏辜。辛酉冬,直指按部抵漳,經靖邑,輿隸騷擾,幾不堪給。侯經紀有條,直指心異之,既報命,首上侯功狀,徙治龍溪。靖士民思侯,相率共謀畏壘,擇地於邑西北隅安福寺之右枕山為祠,以志瞻仰。又以樂飲餘貲,置田租四十八石六斗,供春秋血食,因請余記。
予惟:鄭之稱惠也,國人有我植我誨之歌,而褚伍興讟始猶不免(指子產執政時國人始先譭罵後乃歌頌之事)。侯視事甫數月,民式歌且舞,饑疲都忘,何有悠悠之口哉?尸祝之杜,榜眼、進祿諸峰,翠靄掩映,地與吉會將。棠蔭槐芳,世世勿替,且以靖為侯峴山(筆者按:峴山有二。一在湖北襄陽,晉代羊祜鎮襄陽時常觴詠其上,羊祜卒後當地人士於此山立碑紀念之。一在浙江省東陽縣,本名三丘山,晉代殷仲文守東陽時常登臨此山,當地人士亦對其敬愛感戴,故將三丘山改名峴山,以示殷之人望可與羊祜比肩)。
盧若騰
盧若騰之詩文,今已有「島噫詩」、「留庵詩文集」行世,筆者過去尚訪得其一篇「醉綠齋外課序」,今又得其詩一首,是為明末殉國的錢肅樂而作,題為「哭錢希聲先生」。按:錢肅樂,字希聲,鄞縣人,崇禎十年成進士,初為太倉知州,遷刑部員外郎,然不久即因守父母之喪而歸鄉。當甲申之變後次年,清兵攻取杭州時,寧波府地方官員打算投降,錢肅樂便於此時興起義軍,抵抗清兵。魯王於紹興監國時,曾召錢肅樂為右僉都御史,後進秩兵部右侍郎,並拜東閣大學士。錢肅樂雖矢志救國,無奈義師陣營內並不和諧,當眼見鄭彩專權殺害熊汝霖等人後,他因憂憤而卒於舟中。錢肅樂之奏議詩文等,今有「錢忠介公集」存世,盧若騰悼念之詩見於此書卷二十六「附錄」部份:
哭錢希聲先生
眼中又見泰山傾,局促終知未可爭!
霜雪滿天人在夢,荊榛匝地步難行!
平原欲繡絲誰買?少伯無錢寫不成。
落落束芻驅白馬,夜臺何處起先生。
(筆者按:夜臺,即墓穴之謂。「少伯」或係謂盛唐詩人王昌齡,字少伯,筆者尚不能確定。「無錢」則寓錢肅樂之姓。)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