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藝文訪佚(三)
是年,上特旨下吏部:遣戍各官,俱將得罪緣由詳列來看。選郎吳羽文就開列中薦二十餘人,公居首。上怒其市恩,吳下獄論戍去。其後部舉清恬,公復與焉。然終以不通京貴人,事竟寢。
甲申聞變(李自成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盡),(公)曰:「吾罪臣也,其哭於野乎!」弘光(福王)立,閣部史可法特疏首舉,以忤馬士英,調紹興守。復遣璫選中宮於嘉、紹二郡,以公向忤璫,欲復以璫迫公。公入浙界,即以疾歸。隆武(唐王)立,起嶺東參議,改光祿寺少卿。時在廷主親征之議,公陛見,即有扈駕之命。上「慎用人、審布置、覈額餉、汰將領、清言語、實圖治」六事,上皆嘉納之。
馬金嶺之失,首輔黃道周全軍陷,定魯(虜)侯鄭鴻逵偕諸將退扼仙霞關。上命公巡察守關將,賜劍印,特敕便宜行事。公奏:「臣巡關耳,將有不法者,回奏請速逮治之。書生提劍入軍門,恐殞越簡書。」上然之,遂單騎,所至與其守將申款曲,嚴飭厲,務使兵民輯睦,聯絡救應。諸將皆唯唯。然後出仙霞關,晤定魯(虜)侯,痛談時事。公泣,鄭亦泣。因教令疏參失律將領,回奏稱旨。
當公未旋時,上復遣輔臣駱(路)振飛,欲就軍中斬罪將黃光輝,至浦城遇公,出密敕相商。公曰:「今入人之軍呼其大將斬之,猝有他虞,不變生俄頃耶?公不如以功罪責大帥,生殺還朝庭,公進退綽綽矣。」定魯(虜)侯果囚光輝詣行在,上亦卒赦之。凡所建言,皆切中時弊。久之,進太常卿,旋擢督察院辦(協)理院事左副都御史。
上銳意出贛,公力諫不可,疏留中不下。鄭鴻逵亦切諫。上曰:「與廷臣議之。」時大學士蔣公、駱(路)公、何公,少司農湯公,暨行在諸公,俱集。鴻逵指畫關門險要,置烽增壘,星羅棋布,為十可守,百不可出之議。公與蔣公云:「所不與共心力者,有如此水!」乃共規派兵衛參置文武,鴻逵與其姪賜國姓成功,分域嚴備,諸公則督餉督師。凡數日,頗有條緒。合奏,上意堅不可挽。鴻逵曰:「吾赴東海死耳!」遂削髮繳印敕去。關門守禦俱弛,而有輸款清朝者矣。
公歸,斥賣田園,以為行資。上曰:「速之,遲則不能待矣。」及公至,上已出蒞劍州。北岸皆毳帳,獨成功一軍未動。公望北哭,成公執公手曰:「先生何之?吾叔侄在,捲土重來,未可知也,且歸再計。」公從間道入山。清法嚴,所至,人無敢藏匿,姑削髮入空門因得與同志商舉事,遂鳩集師徒。
丁亥夏(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西元一六四七)與鴻逵、成功,及光祿卿諸葛倬、都憲沈佺期、職方郎張正聲、禮科郭符甲、翰林林次土、御史林蘭友,同時舉事,收復郡邑,義聲大振。已而糧竭事分,事權不一。會永曆帝(桂王)駐蹕端州,公上封事,賜旨褒獎,晉兵部右侍郎,兼官如故。
辛卯(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西元一六五一),清帥馬得功見延平王在粵,遂襲島。閣部曾公妻子問渡,公僅一舟,曰:「事急矣,安可使吾家獨完,而置曾眷於殆!」趨舟先獲之,公妻子入小漁艇,泊譏下,幾壞者屢。及曾公殉節城中,莫敢過問,公募僧人得其遺體,而出其壽器殮之。與沈佺期昏夜過鴻逵舟取綿帛。相去數里,風雨驟至,舟人大恐,及岸,乃嘆曰「頃不歸,吾兩人且以魚腹為殮,尚欲殮曾公耶?」大司馬盧若騰、光祿卿諸葛倬 等皆來視殮,復為權厝於浯。
公居鷺島之曾安,兄嫂俱終於鷺,而幸皆歸葬。於鄭氏叔侄,凡軍國大事,有所籌策,亦多所匡救。鴻逵駐師碧沙,余(洪旭)居浯島,公與沈佺期,每扁舟過訪,同陟太 (武)山,酌蟹眼泉,為文記其事,形諸詠歌,靡不以君親為念。(公)後移居浯島,住賢厝鄉,日與盧若騰、華亭徐孚遠、沈佺期,及余數人,揚榷古今,校訂書史,有終焉之意。
延平王既定臺灣,書邀公。公遣人具牛種、為五畝計。癸卯(清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清克兩島,公遣妻子歸守墳墓,獨往臺灣。與寧靖王(術)桂,禮科辜朝薦,日相過往,賦詩著書,以盡餘年。所著有「四書語錄」、「易經測略」、「詩經語略」、「孝經解」、「四居錄」,及奏議、詩文若干卷,俱未梓行世。
丙午(清康熙五年,西元一六六六)四月二十八日,(公)卒於臺灣,享年七十有四。宗藩親舊皆來視殮,莫不墮淚。癸丑(康熙十二年)年東人送公樞(柩)歸里,葬於惠北松亭之原。
公性復節儉,而好施與。延平王父子既雅重公,饋遺無虛日,公悉推惠其親黨,傾貲不吝,其輟己之食以濟人云。是為傳。
張汝瑚
生存年代適跨明末清初的張汝瑚,名列縣志「宦績」傳中,據縣志載其自著有匏野初集、二集、賢賞堂文集,另外還編有明八大家十二名家文選,但這些書據縣志稱現今都已亡佚,連最起碼一篇書序都不得見。筆者在近日的檢索中,總算找到了張汝瑚的兩篇文章,還有他人為其著作所寫的序言、贈他的詩文,和關心他的記事。這些資料,可供今人首度有其手筆可衡量他在文章上的造詣,以及補充縣志對其生平欠詳之處。
首先,張汝瑚的文章,見於同樣也是生逢明末清初的江蘇金匱縣人錢肅潤編纂之「文瀫初編」一書中。按:錢肅潤,字礎日,明亡前曾補博士弟子員,鼎革之後不復仕進,以授學為生。當清廷對明人衣冠開始著意查禁時,錢肅潤仍不變服,結果被捉將官去,打折了一條腿,但錢肅潤十分硬氣,竟還能引「韓非子」中的話笑著對人說:「『夔一足』,庸何傷?」自此自號跛足生,也因此名傳天下,受到四方學者的崇敬,八十八歲卒於家。錢肅潤原本編此書時,照目錄看是收入了張汝瑚三篇文章,但筆者翻檢之後只有兩篇──收錄在卷五的「明八大家文集序」這篇文章,書裡找不到,不知是因原書陳舊或裝訂時即缺頁、或是此書在現代影印時給漏了;這本書國內又無其他藏本,只有大陸出版的一種影印本,所以筆者是完全無法可想。又:照「初編」這書名看來,極可能曾有「續編」,也就多了一個找到張汝瑚文章的機會,不過至今為止筆者還沒查到有「續編」仍然存世;若日後出現了,倒不妨留意。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