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藝文訪佚︿三﹀
──關於張汝瑚著作的序文,雖其自撰的「明八大家文集序」現仍無法得見,但筆者在同樣生值明清之交的錢澄之所著「田間文集」卷十三找到了「匏野集」的序文。按:錢澄之(「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七有其傳),字飲光,原名秉鐙,桐城人。崇禎年間復社興起時,錢澄之成為其中的活躍份子,縱談經世之略,希望能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然甲申之變後,閹黨餘孽阮大鍼得到即位的福王起用,於是大肆逮捕東林、復社黨人;錢澄之不得不離鄉避難、妻子則投水自殺。後來福王被執,錢澄之先是由黃道周推薦在唐王治下任官,桂王時則曾授翰林院庶吉士,但因他進諫切直,得罪了許多人而受排擠。錢澄之見世局不可為,於是乞假歸鄉,結廬先人墓旁,以治學著述終其生,著有「因間詩學」、「田間易學」、「藏山閣詩文集」等。筆者所找到的這部「田間文集」,係康熙二十九年刊本,亦即張汝瑚的「匏野集」至遲是在此之前集結付梓的。至於有關汝瑚的其他文獻,筆者將在附篇部份另行列出。錢澄之此序,亦有引張汝瑚「明八大家文集序」中的文句,以其本身之言闡明張之「文以明道」的觀點,對了解張汝瑚其人之「文論」是頗有用的資料。
匏野集序
禮曰:「詞苟足以達,義之至也。」聖人曰:「詞達而已矣。」達之說,惟如其義而止;蓋有少一語而失之晦、多一語而失之支者。此非讀書窮理之至,未易以與於斯也。不讀書,則詞不足以給意;不窮理,則意不足以役詞,是不達之一端也。若夫不讀書,則於古今得失之故、事變之宜、名物器數之異,罔所周知,而欲出其方隅之見、以行其固陋之文,言之雖長,動成礙窒,章已不成,庸有達乎?若讀書而不窮理,則見解為章句所牽、志趣為先儒所阻,其為文也,依經傍傳,不能自出一語,遵大家之矩矱、襲古人之陳言,其言已非己之言,而人之言也。已無其言,達於何有?是故學者亦求明理而已。理明則識定、識定則氣壯,洋洋灑灑,自我言之,不求合於古人,而古人之言自合於我,惟其理合也。恃理以往,固有多一語不得、少一語不得者,又何斤斤古人之是法哉?漢、唐、宋諸家之文傳者,未有不由此也。
予客鄂渚,見張子夏鍾所為明(八)大家文(集)序曰:「文,所以明道也。古之聖人急於明道,不得已而有文。其道明,文雖未至,無害乎其傳也;其道未明,文雖至,無益乎其傳也。」予為擊節者久之,蓋道明而後有言,是其達,非以為文以為道也。故張子於漢、唐、宋諸家之文,皆有異議焉;其所謂道,一本於宋四大儒,而非諸家之所謂道也。觀張子之文,殆欲以韓、歐、蘇、曾之筆,銓程、周朱、張之理,斯其所為達也。而吾則謂:周、程、朱、張,自有其文;韓、歐、蘇、曾,自有其理,至於達則一也。吾主窮理而張子主於明道,道一而理殊,則予猶存乎文之見也。予不及張子遠矣!
張對墀
生於康熙年間的青嶼人張對墀,列名縣志「文苑」傳中,據記載他的作品曾有「同江集」十二卷行世,惟今不得見,僅有數篇詩文因方志之照錄而保留下來,與其文名相較,實在是相當稀少的孓遺。不過,藉由從廣泛的檢索各種文獻,筆者還是又找到了他的另一篇文章,而且特具意義──這是張對墀親筆書寫的,現今仍存於世間,見於大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印之「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第十四冊;這套書內容包括五萬多件清代官員的履歷片、履歷單、履歷折等,且是依原件影印。張對墀所遺這件手跡,是他在雍正二年將往河南太康縣出任知縣前,呈給雍正皇帝御覽的履歷。在這篇履歷內,張對墀除報告了自己的籍貫、年紀、考試等第外,當然也少不得在後半大部分作一番頌揚聖恩的文章。至於這篇履歷的正本,目前當仍在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妥善收藏著。為利於讀者一覽,筆者現將其前半影錄附上(見書影十二)。至於其中有需稍加說解之處,容筆者一一道來:
首先,張對墀自稱是晉江縣人,這是因他由青嶼遷到姜嶼、再遷往晉江,而當其呈報籍貫時僅言其現今居所之故(這段遷徙過程金門縣志內也已說過了)。又:據「全編」一書書前緒言的解說,在清代官員填寫履歷時,一般要寫明原籍,即祖籍。若該官因父、祖貿易游幕及出仕,于寄籍地方置有產業,在二十年以上者,經寄籍官核報吏部批准,可以填寫寄籍。由此來看,至少由張對墀之父開始,這一家便已遷離青嶼,而且時間也滿久了。至於雍正旨意中的「月官扣缺」云云,指的是清代內外官員出缺時,由吏部每月選補一次的方式,稱為「月選」;吏部每月將缺員官位列出,由待補缺位者自行掣籤來決定任職之所,故張對墀自言「掣得」太康縣知縣缺。下文中張對墀有自道「資熊丸之母教」,按「熊丸」典出唐書柳公綽傳,柳公綽之子仲郢幼年好學,柳妻韓氏為助子夜讀提神,便以熊膽汁和丸給仲郢咀嚼。張對墀用此典而未言「父教」,或許其父是長期遠出而不在、或竟已故世,故由張母擔起課子之責。其他駢儷文句,筆者就不叨敘了。張對墀的履歷如下:
臣張對墀,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年三十八歲,由廩膳生中式,康熙五十三年甲午科本省鄉試第六名舉人;康熙六十年辛丑科會試第五十九名、殿試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雍正二年考試,蒙 欽取一等第四名。奉 旨:遇有月官扣缺,即行補用。今掣得河南開封府太康縣知縣缺。欽惟我 皇上,堯天廣運,舜日重華。睿知聰明,性焉安焉之謂聖;蕩平正直,鼓之舞之以盡神。文教同武衛並宣,功巍巍而聲赫赫;知人與安民交至,朝濟濟而野欣欣。蓋惟敕天命 于幾,康 恭已垂裳,猶勵翼以明聽,是以徵景運于悠久。對時育物,共恬覆載;生成血氣,莫不尊親。臣工何能襄贊?伏念臣海濱下士,閩嶠庸材。少習雕蟲,資熊丸之母教;長聞鳴鳳,拜蕊榜之 君恩。學 帝京者三年,豈為志穀?叼 御試之一等,乃許服官。既蒙格外之知,彌切心中之愧。讀書何事?總緣社稷民人;脩爵所從,敢侈膏粱文繡?況中州為腹心之地,最宜撫綏;而縣令實父母之官,尤當勤慎。業受牛羊為牧,必嚴冰蘗以自持,凜一命之初膺。撫字有心,催科亦應有政,思百里之重寄愛人。在上易使乃可,在民勉矢靖共。恐難仰裨 聖治,希圖報稱,惟有務盡臣心。恭繕履歷,進呈 御覽,不勝戰慄悚惶之至。臣謹 奏。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