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故事
人類是雜食動物,而以六穀─稻、粱、菽、麥、黍、稷,為主要食糧,其中以稻米佔首要地位,所以我們談到「開門七件事」的時候,便以米作為食糧的代表。
唐穆宗(李恆)時代(八二一─八二四)的翰林學士李紳,曾經有一首傳誦不絕的詩,那就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詩中充分流露著惜農、卹農的悲憫之意,同時也使我們芸芸眾生懷有一份警惕,對於食物不奢求、不浪費,因為餐中粒粒白米,都是農夫的辛勤換來的。
談米的故事,也要從惜米談起。
和尚惜飯─宋朝的一位官宦王某,告老還鄉,家中僕婢成群,每天錦衣玉食,不知節儉,吃不完的大米白飯,倒到污水溝裡,像沙子一般的流出去。
王某的大宅附近,有一座小廟,廟中僅有一名和尚主持法事,這名和尚每天瞧見米飯從水溝中流出來,非常感慨,於是就悄悄的把這些米飯撈起來,用水淘洗乾淨,然後蒸一遍,曬一遍,最後把米屯積起來。
數年之後,王某家中生了變故,變得一貧如洗,地方上又逢荒旱,和尚就打開屯米,救濟貧民,王某也在救濟之列,感激萬分,後來他問起和尚那裡來的這麼多熟米,和尚告訴他,是從他家水溝中流出來的,王某羞慚的無地自容,幾乎自殺。
雷殛米賈─唐代廬陵人龍某,是一個賣米的商人,家中屯積有大米數千斛(古代十斗為一斛),待價而沽,某年,久旱不雨,龍某把他屯積的米出售,果然發了一筆小財。
怎麼說是小財呢?因為他的屯積米推出不久,老天爺下了一場大雨,農民收成有了希望,米價立刻下跌。
龍某心有不甘,於是寫了一篇祈禱文,到村外的龍王廟拈香禱告,祈求龍王爺再有一個月不下雨,好讓他大飽私囊,他會殺豬宰羊,大謝神靈。
龍某祈禱畢,出了廟門,忽然一陣大雷雨,把龍某殛死在大廟外─龍王爺似乎不認他這個同宗。鄉民從他的帽子裡,發現那篇祈禱文,都說龍某為富不仁,自私自利,死於應得的報應。
欠米還牛─隋朝時代,山西盂縣有一個姓竹的,曾在一座大廟裡,向主持和尚借了六十石米,過了數年,一直未還,廟裡和尚和他討債,他硬是說還過了,並且到廟中佛堂發誓說:「如果我賴賬不還,死了以後變牛,還廟中的米債。」
不久,竹某過世,廟裡果然生了一頭黃犢,足上有白字,模糊不清,後來牛犢長大,白字漸漸清晰,看去像個「竹」字,此事漸漸傳開,每天都有鄉人前來圍觀。
竹某的家人知道了這件事,用白米一百石送到廟中,換了這條牛回來,特別為牠蓋了一間牛屋,像伺候祖宗般的伺候牠,不到一月,那頭牛便悄然死去。
數米而炊─一個人的節儉美德,如果太過,變成吝嗇,便不足取,五代的詞人韋莊便是典型的例子。
韋莊,字端己,長安杜陵人,寓居四川,頗有才名,是五代很有成就的詞人,可是他的吝嗇也很著名,史書上說他「數米而炊,稱薪而釁。」─先數好米再做飯,先秤好柴再燒鍋,秤柴燒火還好辦,數米不知道他怎麼數法,是否一粒一粒的數呢?耐人尋味。
因為他有「數米而炊」的紀錄,另一件悖乎情理的事,也發生在他身上。據說他有一個兒子,八歲時染病死亡,他的妻子給死去的兒子穿了一件新衣服,韋莊知道後,硬把這件衣服從兒子的屍體剝下來,換了一張舊蓆子裹尸埋葬,然而他卻哭得很傷心呢!
韋莊如果生為現代人,也是一位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不管他有多麼好的才華,恐怕沒有一位朋友。
詩賊索米─長洲顧某,住在一所僻靜的廢園裡,閉門謝客,吟詩自娛,某一晚間,飲了一點酒,和衣而臥,睡夢之中被驚醒,睜開了惺忪的眼睛,瞧見有人在燈下翻閱他的詩稿,一面搖頭晃腦的吟誦,一面不停的稱讚,好像很懂詩似的。
顧某趕快披衣起來,一面朝那人拱揖請教,一面問他來此作甚?
那個人說:「實不相瞞,在下親老家貧,無法奉養,想來先生這裡找點米或食物,不料看見先生大作,觸動詩情,隨口狂吟,驚動先生,多有得罪。」
顧某又問:「閣下如此欣賞詩,定會吟詩?」
那個人說:「不會吟詩,還不至於落到這種地步!」
顧某請他吟詩,他隨口吟道:
「索米金門路渺茫,
空空妙手少年揚,
憑君莫賊高軒過,
防卻明珠失錦囊。」
顧某見他詩才橫溢,問他姓名,想和他交個朋友。那個人說:「不必了,日後見面,就叫我詩賊好啦。」
顧某送他白米一斗,詩賊負米而去。
米糧女娘─明代的詩、書、畫,三絕的才子徐文長,命運乖舛,屢試不第,所以成為放蕩不羈的人物,後世把許多荒誕的行徑,都堆砌他的頭上,本文所說的笑話,便是其中之一。
傳說徐文長娶鄉紳張百萬的女兒為妻,張家為女兒陪嫁的金銀衣物非常豐富,自然不在話下,另外還撥給女兒良田百畝,使他們夫妻衣食無慮,不過田地的所有權,仍在張某名下,徐文長故意的另收租糧不納田稅,這筆銀子仍由張某繳納。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