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和道的慈湖(一)
在金門觀光簡介裡:慈湖,本為海灣,經築堤變為內湖,湖面廣闊,湖水清澈,慈堤兩側沙洲,每遇夏秋候鳥成群,為金門地區主要觀鳥區之一。慈湖是令我懷念不已的地方,沙崗那一條沙龍,就是由此沒入大海的,從童年迄今,慈湖就像慈母般地撫慰著我的心,慈湖是個潟湖,自公元1968年起,政府為了戰略需求,由湖下村修築了一條慈堤,至黑沙頭止,貫穿了由金城通往古寧頭的便捷道路,從此,慈湖就變成了片水窪,它阻隔了人們自古以來的思維,切斷了鄉人遙遠的幻想,然而,慈湖迅速地重生,除了那片消失的紅樹林外,但是卻帶來了一群群水鳥,成為水鳥的棲息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它劃為水鳥保護區,一批批人潮,徘迴於湖堤上,黃昏時候,遙望著金廈海峽,品味著故國山河的苦澀,於細雨紛飛時節,靜觀著群鳥翱翔,於心靈創傷時, 獨行於長長的湖堤,沉思著昨日今生,仰望碧海藍天,成對的戀人,趁著皎潔的月光,沉醉於湖光山色,這慈湖的生命,就如新生的嬰孩,充塞著無限的生命力,像海岸的波濤一樣,永無止境的衝激著,過去,未來。
沿著湖下村口,一個眺望湖面的憩息亭閣映入眼簾,亭內豎立了一面石碑,迎面上書『慈湖』二字,係易君左先生題字,背後撰寫慈堤興建始末,頗具古風,在亭下開鑿一條通道,中設閘門,以利潮汐進出,如此,它延續了海流生命,並豐富了慈湖的生態,是世上工程界對生命少有的設計,對自然景觀保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不得不對設計者感懷;走上堤岸,兩邊景色撩人,遠眺是長長的沙洲、是多層次的海流、是烈嶼離島、是漳洲電廠、是廈門的大樓林立、是半世紀以來的愁悵、那遠離海灣的遊子啊!可曾聽到慈母的呼喚;一陣陣嘎嘎、是一群群水鳥飛越堤頂,由防風林棲息地前往沙洲旁,堤下是舊大港的出海口,離岸不遠,鐵軌構築的反登陸工事,宛如一條永無止境的蛇籠,困住沼澤地及白淨的沙灘,你在那邊,我在這邊,群鷗雲集,眾鳥飛舞,各自尋找生活去了,我淚眼微酸,移動泥塑的身軀,轉投入清晰可見的古寧頭,隱約裡鄉村炊煙升起,農村風情畫中,有我,有你,及外婆家的童年,東邊那一片綠是西浦頭,那是我生長的地方,而今旅居台灣的我,望去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親密,一條長約二百公尺的湖堤,心理是無比關懷,茫然下走入綠色的隧道,道路兩旁,那是世人最感棘手的雷區,有多少勇士,魂斷異鄉,思想起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崔,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裡有先人的靈骨墳地,有征人的鮮血揮灑,伴隨著野草叢生,猶如不速客的我,一陣車聲驚擾,水鴙慌忙走避,斑鳩、白頭翁、喜鵲、烏鴉等,已熟習遊客的造訪,漸習於共處,偶而遇及綠頭鴨悠遊道旁,心中一陣欣喜;車行轉北,不過十分鐘,既停靠路邊,進入古寧頭前哨,就是地理學上甚少見的雙鯉古地了。
原來在尚未成為今日慈湖的年代裡,亙古以來,從內地來的帆船,也曾隨著潮汐,直通到雙鯉湖泊地,其中有單桅帆船,雙桅帆船,最大的是三桅帆船了;外婆家門口,剛好可眺望著熙熙攘攘的船工,在南山村與北山村之間的狹長水道,母親這樣說著,想像在那遙遠年代,由同安廈門碼頭而來的帆船,帆影點點,背景是那香煙裊裊的關帝廟,還有那更遠的湛藍海水,及翠綠的浦頭山,我的家就安身在山腳下,童年裡,因為泥沙淤塞,船已無法再進入泊地,但湖底尚遺留著一條寬約十公尺的河道,鄉人舊稱其為『大港』,當海水退潮後,大港就成了一條水路,直通到黑沙頭外之沙洲,好似在等待著它的主人何時歸航,在落日餘暉下,粼粼波光,訴說著許多輝煌往事。
雙鯉湖的神韻,在於雙鯉古地,這孤伶伶的小洲上,建立這座威靈顯赫的關帝廟,侍奉著關帝聖君,關平和周倉,每年當關帝爺誕辰,南山村、北山村及林厝的李氏族人和少數異姓鄉親們,及散居各地鄉人,簇擁著返鄉,急於歸寧的婦人,或乘小舟,或踏著狹長的石板橋,不辭辛勞趕赴古廟,其中有遠方親戚摯友,來湊熱鬧,觀看高甲戲(閩劇)的公演盛況,鄉人的口耳相傳,據說不論多少人前往參拜,蕞爾小洲,皆可容納,如今我們踏在這數坪土地,真是難以想像亦難以理解啊,石板橋是由碼頭貫穿至小洲上,類似洛陽橋,戲棚是架設在雙鯉湖水面上,面對關帝廟大門,人們則或坐或立廟埕,是吵雜的人群是煙霧瀰漫的廟宇,伴隨著戲夢人生,於是相傳著關帝廟的神跡,最令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823金門砲戰,目前我們所見的南山村砲戰廢墟遺跡,包含北山村林厝,在砲戰幾分鐘之內皆成灰燼,那年我六歲,曾隨母親返回外婆家,沿路滿目瘡痍,說不出的惶恐與不安,此後,對戰爭的無情像烙鐵般印在我心;小時候鄉人大多窮困,我常隨父兄到潟湖,捕捉貝類與小魚蝦,作為佐餐之材料,關帝廟附近湖底千瘡百孔,退潮後成為天然小水塘,是蝦貝小魚繁殖棲息地,雖說金門落彈四萬多發,但多位於砲陣地附近,據稱林厝及南北山村附近擁有六座主砲陣地,古寧頭之殘破,在經歷嚴密的炮火洗禮下,除了少數的碎砲片劃破廟牆外,關帝廟依然屹立不搖,對照著兩村的殘破,謠傳著一個神跡,鄉人言之歷歷,八二三當日黃昏時分,砲戰方酣,有鄉人見關帝爺騎著馬手持大刀,站立於屋頂,揮舞著撥弄著,神靈活現,使得古廟能不受損傷,從八月二十三日起,延續了四十五天的砲戰,古廟依舊挺立著,只是看起來更加滄桑及衰老吧!每回我在西浦頭老家,遠望其廟影及舊渡口,附近的水尾塔,就有說不出的感動,那是我外婆的家。
1995年我泛遊西湖,在湖中目睹三潭印月美景時,腦中浮現出水尾塔的身影,說不盡的鄉愁與辛酸呢!原來三潭是用來測量西湖水位,眼下的水尾塔,在帆船的年代裡,也是用來測量潮汐之落差的,據說在夏秋之間,俗稱瘋狗浪的季節裡,海水會倒灌至西浦頭的沙龍邊,但絕對無法超越塔尖及雙鯉古地,先人的智慧是多麼的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