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召稼樓
最初從顧老師那兒聽到「趙家樓」,非常驚愕,心裡嘀咕著:是否張學良那位第三任妻子趙四小姐的樓?後來弄清楚,是我們聽錯了,不是趙家樓,而是「召稼樓」。這也難怪,多年前,我們到漳州,就參觀過那裡的「趙家堡」。
顧老師要帶我們到召稼樓。正中下懷。
喜歡到上海,不是艷羨上海有多少高檔時尚的大商場;喜歡上海,原因之一,乃是它的周圍有數不清的水鄉。我們可以以上海為圓心,花上三五天,將這些水鄉走遍。這些水鄉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各有各的特色,從一百四十公里、兩個小時車程的烏鎮,到只有二十幾公里,三十來分鐘就可以抵達的召稼樓,領略水鄉的歷史遺風和水光橋影,消解上海矗立雲天大廈的硬冷,不失為出遊的一種調劑方式。
召稼樓就是這樣的好去處。召稼、召稼,號召耕種莊稼之意也。真是顧名思義,一個水鄉,以樓命名,難怪會誤會了。原來,這水鄉至少已經有八百年的歷史,明朝有個工部右侍郎(官職)叫談倫的,當時建造了上海墾荒的第一樓,每天鳴鐘號召鄉民去農耕,這就是「召稼」的意思。水鄉,從那時候起也就以樓名命名了。所謂「十里曉煙波,數聲召家鐘」,詩詞裡的形象描述,正是這召稼樓水鄉的生動寫照。
說來這水鄉,恐怕很多人不太知道,它屬於上海閔行區浦江鎮。那天天氣很美,顧老師駕車載我們往召稼樓進發,一路上沒有堵塞,車行倒很順暢,顧老師心細如針,駕車平穩,話題還沒入港,召稼已經在望。空地上已經有不少車子停泊,大都是來采風的。
入口不需要門票,經過幾排密集的攤檔,眼前豁然開闊,一派江南水鄉的畫面橫臥在你面前了,認真一瞥,非常驚艷。一條河伸延開去,近處楊柳青青,垂下拂面柳絲,小河水呈現青黃色,平靜無波,將兩岸密排的屋宇倒影都細細在水中繪將出來,倒影紋絲不動。那感覺非常舒服,好似在我們眼前出現的就是虛實兩幅畫,水中的朦朧,陸上的清晰。當然,河上的這些老屋子,經過至少五六百年的風雨侵襲、暴日烈曬,不可能沒有損壞,據說在十一年前(2008年)曾經對一些老房子進行原汁原味的修復,僅是兩年(2010年)就完成了。這一看不出修復的工程十分重要,將本來只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小水鄉,進一步拓展成在江南旅遊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旅遊勝地。盡量復古,難怪看不出絲毫的痕跡。有些水鄉或著名的老街,太假,一眼就看出是後來新建的;其實,那種舊年代的氣息,那種看一眼、站一會就嗅得出往昔時光凝結在空氣中的味道,是無法替代的。
這是召稼樓的特別之處,沒有太過分的商業味道,沒有人擠人的擁擠,實在適合慢慢欣賞。如果這時候你有手機或照相機在手,就可以一路慢慢走,一路慢慢看看拍拍,一定可以拍攝到不少的良辰美景,甚至是水鄉沙龍。最初你走進那些市集小舖時,也許會有到了大澳那種類似的感覺,慢慢深入,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同,大澳是離島,在海上,這召稼樓是水鄉,大部分還是在陸地上的。看看那些建築物,蠻有味道的:白牆灰瓦,一派簡約的建築線條,一排排的,沿河而築,勾勒出明清歲月的深深餘韻;深弄窄巷,蘊藏著市井男女的籮籮故事。好想在此小住一個時期,聽幾位水鄉父老話說當年,一定會收穫更多吧。
小河兩岸的建築物,也不是對稱的,仔細觀察,有時對街樓是兩層高樓,下白上紅,灰瓦飛簷,這邊廂卻是一整列的長長走廊,靠河一邊建了可供小憩、觀河看景的長型條椅。最妙的是,正當對「高屋窄巷對街樓」感到千篇一律而膩味時,突然,前方河上出現一橋橫跨小河兩岸,正是江南水鄉那種常見的石頭疊成的圓拱橋,頓生好感;橋上各色人等川流不息,橋下波光水影,也有一座倒裝的橋在河中,沒有喧嘩,沒有叫賣聲,一切是這樣安寧。每次相遇江南水鄉的橋,總會情不自禁地進入許多優美的唐詩宋詞裡的語境,想起那句「小橋流水人家」不知迷倒多少現代的遊客?每次看到橋,總會泛起無數在水鄉取景的電視劇或電影;有一次到烏鎮,舉起相機,無意中就拍攝到兩位穿曳地長裙、戴寬邊西洋帽的摩登女子在橋上招搖而過,服飾的鮮豔顏色和橋色的殘舊灰冷,形成了多麼尖銳的對照。我們走上橋去拍拍照,居高臨下,水鄉小河兩側的老屋子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反而顯出一種豐富的美;水平如鏡,那些倒影非常動人魂魄,不就是國畫裡典型的水墨畫嗎?而橋上橋下,叫賣的、排隊的、拍照的、上來的、下去的、坐在河邊石板椅上逗寶寶玩兒的、推著輪椅上的老太太出來吃風的等等,情景生動無比,不失為最好看的民俗風情和市井片斷。
徜徉召稼樓水鄉,除了看風景,還可以買土產,或者在一些大百貨公司已經尋覓很久而不可得的小小日常用品,譬如,一小段尼龍繩、一個按摩三角木、一支小小耳朵掏……在城裡的商店,恐怕要「眾裡尋他千百度」,在這裡會有偶然發現的驚喜。還有那些自製的醃製橄欖、山楂餅,我們都買了些。黃芪這類藥物補品也比城裡鋪子便宜很多。最突出而驚人的「風景」是賣豬皮的店鋪成行成市,處理過的豬皮一片片的,巨大得驚人,成堆成睏,這樣的奇景見所未見,我們讓其剪細買了些,我請兩位女性站在「豬皮山」一側,留了個影。
召稼樓水鄉有報恩橋、復興橋,造型都精巧,還有老房子禮耕堂、梅園,佔地不小,我們來不及看,倒是進到一家不小的賣工藝品的老店看看,還看到不少蠟製的鴨子成排吊著風乾,構成水鄉特殊的一景。顧老師是細膩的人,不斷向我們介紹水鄉的土特產,在轉角的窄巷口她向農民買了不少新鮮的菜蔬。中午時分,知道我們喜歡吃水餃,請我們在一家「農家樂」大快朵頤。
徜徉召稼樓水鄉,很有感覺,雖然範圍不是很大,但領略五百多年前的風情,嗅聞飄散在半空裡的歷史氣息,感受一下市井小民的生活情調,拍幾張心頭好,消磨半日,太值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