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第二○○師來去金門補記
兩度駐防小金門
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左右,古寧頭戰役結束。戰後金門這彈丸之地,駐紮福州綏署、十二兵團與二十二兵團等三大指揮層級甚高的部隊,再加上人員裝備殘缺不全,迫切需要整編,以增強部隊戰力。因此,戰後第一件事,就是從十月二十九日起,二十二兵團奉命將防務移交給十二兵團接管,返臺之後單位裁撤。
二十二兵團所屬的兩個軍級部隊,二十五軍軍部也裁撤;第五軍則奉令改隸十二兵團。移編不久,十一月第五軍的一六六師的番號撤銷,併編到二○○師,成為該師的六○○團。十二月一日,為增強戰力,充實各部隊兵員,遂行爾後金門防衛作戰,特將第十二兵團改組為金門防衛司令部(以下簡稱金防部),轄第五、十八、十九軍。
三十八年大陸淪陷之後,軍事研究者龔建國在〈政府遷臺初期陸軍部隊之整編〉內,提到臺澎金馬部隊的現況:「各部隊由於南征北戰,久經戰場,人員、武器、裝備均不完善,且武器、裝備程式繁多而陳舊,戰力不強,亟待整補充實,部隊番號很多,但人員卻不足。……因此,政府遷臺後,對國軍部隊之整編列為第一要務。」
依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劉鳳翰所寫〈國軍(陸軍)在臺澎金馬整編經過(民國三十九年至七十年)〉之說法,從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國軍有三次整編:「民國三十九年整編;民國四十一年國軍正式接受美援裝備,各軍師再度整編,充實員額,加強火力;民國四十三年國軍全部接受美援裝備,並建立野戰軍團制,作徹底整編,將有歷史淵源之各軍番號一律撤銷。加強各軍團、軍、師直屬部隊。」金防部所屬部隊,配合上級政策執行三次整編,有關二○○師部分,將一一加以論述,俾能瞭解其梗概。
第五軍剛撤退來小金門時,實力最弱,如何改變其現況,王禹廷在《胡璉評傳》寫道:「胡璉本其一貫的平衡戰力作法,把各軍所轄的師,大加調整。他由第十九軍抽調第十四師,六十七軍抽調第七十五師,撥入第五軍序列,並把該軍原轄之第二○○師加以充實,使第五軍的戰力大為增強。」
《增修烈嶼鄉志》的表八-九「烈嶼守備區歷任指揮官一覽表」內,記載二○○師兩度駐防小金門。第一次隨同第五軍進駐,駐防的時間,從三十八年九月至三十九年十一月,總共一年兩個月。據小金門文史作家林馬騰先生所主編《烈火焠煉的島嶼-烈嶼鄉耆老「口述歷史」彙編》中,烈嶼鄉賢洪福田先生口述:「二○○師師長麻心全自大陸撤退來到烈嶼,軍部與師部同駐在西宅,五九八團駐青岐,五九九團駐西方,六○○團駐在西吳。」
三十九年第一次整編時,二○○師並無變動,只是年底跟隨軍部,由小金門移防到大金門,並於十一月十八日在雙乳山接受蔣中正總統之校閱。當時金防部授予第五軍的任務,《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記述:「軍部移駐金東區之山外村,並率所屬各師一面擔任金門東部之守備,另一面加強整訓。」
二○○師師部在金沙陽翟,負金門東北角防務。胡璉司令官在《金門憶舊》記下:「二○○師五九九團團長連守仁經營馬山據點,以及該師在小金門的極多成就,都表現了『第五軍精神』,有作法有氣魄,特別是堅忍不拔、凌厲無前的氣勢,使人永難忘懷。」可見,胡璉將軍對二○○師的表現,稱讚有加。
四十一年第二次整編,主在運用美援裝備,擴編軍、師級單位的砲兵,以增強火力。由於金門外島不屬於軍援範圍,所以金防部所屬部隊未納入整編,也就是說部隊沒有異動。四十二年時,二○○師第二次單獨進駐小金門,駐防的時間,從四十二年一月至四十三年五月,總共一年四個月。洪福田先生說:「四十二年元月,師長王文再度率二○○師來到烈嶼,就在湖下興建指揮所,然後再把師部遷到了湖下。」總而言之,二○○師兩次駐守小金門的時間,共計兩年半。
四十三年調臺整編
四十三年第三次整編時,為了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分於四十三年五、六月在北、南成立了第一、二軍團,軍團負有行政後勤與作戰指揮的雙重責任,是最大的野戰單位。對國軍而言,這是革命性的改變,也是整編很重要的分水嶺。
四十三年五月間,第五軍奉令調臺整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記錄:「五月二十二日,開始分六個梯隊運輸,至六月二十二日前全部航運完畢,分別進駐桃園、霄裡、林口及宜蘭等地區。」《金門縣志》也記載:「民國四十三年五月,第五軍(轄十四師、七十五師、二○○師),除二○○師之六○○團撥編第八軍之搜索團(按:第八軍當時駐守金門),其餘均於五、六月間分批調臺整編。」
四十三年七月一日,第五軍與第十九軍番號撤銷,兩單位併編,正式成立第四軍(轄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師),隸屬第一軍團序列。《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敘說編成的情形:「第四軍以原第五軍及第十九軍所轄第十四師、第七十五師、第二○○師、第十八師、第一九六師等五個步兵師及軍直屬部隊編成。」
第五軍原所屬的各師如何改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記述:「第十四師分編為第二十二師及第二十三師與第七軍搜索團;第七十五師合編為第二十三師及第二軍搜索團;第二○○師合編為第二十四師及第八軍搜索團。」依前所述,二○○師六○○團撥編第八軍之搜索團,此第八軍並非古寧頭戰役的參戰部隊,其來金的源由,特簡要予以說明。
四十三年六月,胡璉將軍調任陸軍第一軍團司令,劉玉章將軍接任金防部司令官。劉司令官曾任五十二軍軍長(任期:三十七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四月),《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軍史》記載:「民國四十三年六月,國軍統一變更番號,本(五十二)軍更改番號為陸軍第八軍。」由此可知,第八軍的前身是五十二軍,老軍長升任金防部司令官後,其舊屬(子弟兵)跟著老長官調防金門,這是合乎常理的。
一年之後,第四軍又再度改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記曰:「民國四十四年七月,第四軍奉命改編為(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所屬之各師改編為九個預備師。」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大專生集訓、新兵訓練與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原二○○師合編的第二十四師,再次改編為預備第四、五、七師。趙連昇先生說他分到預備第四師(駐地:現桃園市八德區霄裡),當時的師長是陳守山將軍。
結語
二○○師隨同第五軍於三十八年九月十六日來到金門,四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前又和軍部一起移防到臺灣,駐守金門的時間總計四年九個多月,跨了五個年度,所以趙連昇先生說「在金服役時間約五年」,並無錯誤,可見其記性很好。
第五軍原屬二十二兵團,並非「土木系」部隊,但胡璉將軍對該軍的重要幹部極為肯定,特別在其《金門憶舊》中,加以表揚。他說:「第五軍初到金門時,軍長是李運成,繼之者是高吉人,最後是薛仲述;都是久經戰陣,著有功勛的將領。二○○師師長麻心全、華心權、王文;……也都是一時才俊,品學兼優的軍人。」
四十三年年底以前,經過三次整編之後,二○○師跟參加古寧頭戰役的部隊,以及戰後移防到金門的部隊一樣,都因單位裁編、移編、改編或併編,先後離開金門防區,其番號也皆被「撤銷」,而走入歷史。因此,縣政府與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能夠辦理「金門老兵召集令」此類活動,極為有意義,除讓駐防過的官兵重返金門懷舊外,也可提升研究金門戰役史、駐軍史的風氣。這是一場成功的「全民國防教育」,向所有參加的前輩及辛苦的承辦人員行最敬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