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記趣
今年元宵節村莊的媽祖廟委員會選定清晨六點團拜,各家戶早就備好牲禮或敬果,一時恭喜之聲不斷,但六點多還沒見到念經文的司公,原來大日子他也要趕場,當時還在路上奔馳,廟祝向大眾致歉,善男信女翹首等待,司公千呼萬喚始出來,我拜好之後轉移到山上的土地祠,在一個傳統的農村家庭,這些都是必要的年節程序,內人還把一年到頭各年節中該敬拜的內容,全都輸入電腦內,真教我欽佩。
在山上土地祠前,某村人向我說:「你媽媽怎麼沒有來拜拜,叫你來?」我說我們家都是分工合作,媽媽拜樓上神明公媽、太太拜樓下地祇、小孩也要幫忙收拾,這樣比較省時,我看很多阿巴桑每回都自己出動,都捨不得叫家裡的少年人操勞,自己做牛做馬,晚輩卻以為理所當然,祭拜行為是一種習慣,我們是全家動員分頭完成。
那天下午沒什麼事,驅車前往彰化鹿港一行,小鎮較有民俗的年味,汽車停在鎮郊的文武廟,有一部分仍在整修中,一路走來,似乎古蹟永遠整修不完,金門館修好了,龍山寺只開放前院。
我們走金門街到龍山寺,在寺的牆外,天空明亮而遼闊,走得自由自在,心情舒坦,離開龍山寺,再轉入興安街,經過鹿港最古老的媽祖廟興安宮,而後是意樓、十宜樓等,九曲巷裡有來自各地的遊客悠遊在古代的氣氛裡,我穿著台灣衫漫步在鹿港時空裡,聽著熟悉的泉州腔感到親切。
出九曲巷,在市場上吃了一碗香菇肉羹小吃,妻子說:「怎麼那麼小碗?」我說:「這樣你才會覺得好吃,意猶未盡。」真的是這樣,連我都想再叫一碗,但天后宮前的蚵仔煎令人垂涎欲滴,還是慢慢來吧!走過埔頭街、瑤林街,最有看頭的就是各家戶的春聯都在較勁,直覺鹿港文風之鼎盛,我抄錄一對:「斗炳東旋新氣象,長庚西照煥文章。」我在鹿水文史工作室買了幾張鹿港風景明信片,還有一本人文筆記書,在天后宮前小吃店遇到一位學生楊昭亮,他和大學合唱團的團員一同來玩,他大聲熱情招呼我,我笑問:「你們付錢了嗎?」
從前我也擔任過鹿港古蹟的解說員,曾經興高采烈的帶著許多小學生走在古街道和廟宇之間,當年那股熱情隨時間削減,沒有堅持下去,現在回歸平常心,在天后宮聽到解說員的舌燦蓮花,我會靜靜稱許他的專業,也不會出聲插上一句,這是一門大學問,對景點愈尊敬和熱誠,學員愈能感受到,收穫自然愈多。
回程在接近台中的高速公路上,後輪胎扎入一根釘,慢慢開到路肩換備胎,上回和修車師傅學的換胎技術終於派上用場,撐起三角架在暮色中完成換胎,回程只敢開時速四十公里,感恩一切路程還算順暢,平安回到家裡,晚上還有節目呢!
我們附近的媽祖廟每年元宵節都有南管樂團演奏,還有乞龜和乞柑橘的活動,也可以向媽祖借錢,但隔一年要還一倍半。樂團起鼓之前,我當起孩子王,帶著家中小孩提燈籠,是鹿港買回來的紙燈籠,點起小蠟燭就啟程,走過村莊的田間小路,孩子們心情高昂,天上的月娘和人間的燈火相映成輝,已經好久沒這樣,不覺走上一公里多路,回到媽祖廟乞了一隻紅龜,孩子擲筊卻得「笑筊」,我接過來虔誠的說:「媽祖婆,我來卜一隻龜,乎全家人吃了平安,一切順序。」一次就聖筊,繳上去年的紅龜粿兩百元,再拿炷香插在紅龜上,虔敬的捧回家,一旁做生意的鄰人則擲筊向媽祖借貸,祈求今年賺大錢。
按照風俗,請回家的紅龜要放在神明廳拜拜,隔天全家再分食,預兆平安。放好紅龜,我到鄰近金紙行買了一包仙女棒,帶孩子到屋外的田邊燃放,似煙火的仙女棒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孩子轉圓圈就如火圈,也點燃孩子心中的光明和希望,夜涼如水,在傳統村莊過元宵節,第一次感到那麼有趣,因為我好像回到童年,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編織成美麗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