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園墓
我根據僅有的嵯峨野路線圖,搭巴士來到嵐山的清涼寺。資料上有張落柿舍圖片,一面黃色土牆,挂著一頂斗笠及一席蓑衣。不知是後人特意挂上的點綴,以烘托廬舍應有的田園情懷,抑或當年俳人去來遺留下的,就一直挂著,有著一股不容褻瀆的架勢,不知沾濕過多少江戶時代的春雨秋霜冬寒雪,伴隨去來踏遍幾回高山橫渡幾回流水飲盡幾回驅寒酒,而今卻挂成無聲無息的冷眼旁觀,輕輕地不嗔不喜不憂。俳人已遠去,嗔喜不復記。想想,去來離世少說也有近三○○年,這斗笠蓑衣,若真是當年物,可真要應驗易安所感嘆的物是人非事事休了。
蓑衣
在春日下枯了
跳過蚱蜢
回國後,通過網路我找到一些落柿舍的資料。柿主全名向井去來,本名兼時,俗名平次郎,生于慶安四年(一六五一),卒于寶永元年(一七○四)九月十日,享年五十四歲。其父是九州長崎的儒醫。去來與芭蕉有一段頗深的淵源,三十四歲那年,去來投入芭蕉門下,學作詩文,成為蕉門十哲之一。元祿四年(一六九一)去來連同芭蕉另一門徒合編俳句選集︽猿蓑︾,這可說是蕉風俳句七大選集的巔峰之作。根據︽猿蓑︾上的記載,蕉門十哲還分別包括了杉山杉風、服部風雪、森川許六、越智越人、寶井其角、內藤丈草、志太野坡、各務支考及立花北枝。
與芭蕉庵一樣,落柿舍也因院中所栽的植物紅柿子而得名,這其中還有個小典故呢。據說,當年去來曾親自培植四十來棵柿子樹。每逢秋實季節,總會結滿橘紅色的鮮果子,圓潤可愛,像足小土鈴及小彩燈,叮叮咚咚,喜氣洋洋。某年秋天,院中的柿子結的格外豐碩,紅紅累累垂滿枝頭。一名商人見了,興致勃勃地找去來商量。有意收購。哪知當夜竟下了滂沱大雨,紅柿子一夜間全數凋落,徒留傻愣愣空蕩蕩的枝幹,在料峭的清寒中哆嗦。去來有所感悟,于是將廬舍取名,「落柿舍」。
這倒真有點兒意思,想那紅柿,如那風雨,忽而來了,忽而又去了。我感到好奇,不知去來是否就是從這來去中而悟出去來的呢?
柿子啊
剎那紅霞
剎那紅泥
從清涼寺,依循路線圖指示,沿小徑南下。
兩旁都是尋常百姓人家,嵐山的人文古跡就散落在平民的日常作息中,從容得猶如看透俗世的古松,與民宅內探出一枝天真爛漫的紅梅,閑話家常。在島國久了,竟無從想象,與古跡毗鄰是怎樣的一種感受,每日清晨拉開門戶,就見文化就見傳統安然無羔在眼前栩栩呼吸,沙彌掃著松果,家犬豎著耳朵,平實得古跡都不是古跡了,悠遠得日常也不再日常了。彷彿一踏出門檻,自己也成了整幅歷史水墨中的,一根松針,一波水紋,時空在彈指間模糊地飛揚跳躍。
落柿舍的確切位置,︽拾遺都名所圖︾上有所記載:小倉山下,緋之社後方的山本町內。緋之社是當年嵯峨天皇第六名女兒有智子內親王的墓園。想來有趣,一方是顯赫的皇族,一方是卑微的平民,而今卻一同在田園間,幻化塵土。幾朝花開花落,也不過如此。
落柿舍並不難找,遊人一般會從法輪寺出發,跨越渡月橋,穿過龍安寺,信步走過青影幽幽的竹皇小徑,從嵯峨野驛站再繼續往前走不遠,就可到達。盧舍外是一畝田圃,三月天,撒著金黃色細碎的菜花。嵐山以多竹聞名,修長的翠竹一管管拔地參天,成一牆高聳直立的海,清涼且深厚。微風掃過,一浪一浪絮絮嗦嗦蕩來晃去,像窈窕的大姑娘慢條斯理躲著雨。偶爾,一根竹管折裂,那破聲,更將四周的空翠回蕩得實在又具體,隨意捉一把,都還溫潤當年俳人的笑語。
芭蕉曾數度到訪嵯峨野,見此竹海,留下俳句:
杜鵑鳥
穿越幽篁
明月光
芭蕉此句,反復玩味,倒頗有王維「月出驚山鳥」的意境。芭蕉詠竹又一首俳句云:冬風沒入 竹林 漸漸無息。
我格外鍾愛此句。一組流動的畫面,隨一卷冬風推移。風與竹合奏的一陣喧嘯,不過是空寂宇宙間的小小漣漪,剎那與永恆,就是如此。一時興起,不慚地和上一句:
風乍起
竹影牽弄
人影
我故意逆方向,由清涼寺南下到落柿舍,想避開渡月橋的兩岸人潮。尋訪俳人幽居,不可沾染太濃俗氣。清涼寺,足夠清涼,剛好可平心靜氣。
落柿舍並不如我所想像的隱退山林,而是棲在田園的小徑旁,乍看之下,如舊農舍,隨時走出朗朗農夫。踏入院子,就見土牆上那斗笠蓑衣。院子範圍不大,四周由高高的柴籬封起,在略為局促的天地裡,立著兩座茅蘆,主庵靠外,次庵靠內,間中蜿蜒一條細石道,來回不到三十來步,喳喳嚼碎著我的足履。兩旁灌木蔥綠,苔蘚如茵。在一片綠意中,綴著緋紅山茶,格外醒目,風雨過後,都嘩啦嘩啦胡亂飛墜,弄得柴籬及濕苔,如同醉翁扮俏,滿頭紅花。
細石道
在腳下
頌經
芭蕉在一六八九到一六九四年間曾三度來到落柿舍。期間,他完成生命中最重要也最艱辛的一段旅程,如同苦行僧徒步深入蠻荒險峻、杳無人煙的本州北部,成就對生命更深刻的探索、認知與省思,果敢無悔地以一幅枯瘦的肉身,換取一片更開闊更自由的人生境界。這段旅程就記錄在倍受推崇的紀行文學︽奧之細道︾裡。「奧」在日文中為最深入之意,可指土地,或是人心。所以,芭蕉此行,不單意味地理上的跋涉,更含有精神上的探索。
芭蕉無恙地完成此行,而後兩年,散住在鄰近琵琶湖的無名庵、幻住庵,于元祿四年(一六九一)初,帶著豁然愉悅的心情二度來到落柿舍,從四月十八日小住到五月五日,分別成就︽幻住庵記︾與︽嵯峨日記︾。芭蕉曾在某段俳文中,以活潑親切的筆調,幽幽數說愛徒去來,怪他對盧舍疏於打理,任由荒草高高蔽著窗戶,亂枝重重壓著茅蘆。盧頂破漏也不修補,到了五月梅雨時節,雨柱滴漏如麻,草席紙屏如染病似的,霉色竄爬。其實啊,去來就是故意留著破漏,一旦天氣轉晴,陽光方可錯錯刺入,一室剎那沛然。這時的去來便會整個人快活起來,刷刷推開門扉,恭候友人來訪。
一箭笑聲廬門開
柿主哉
荒草迎客來
我所構思的去來就是如此神貌,帶著幾分粗拙、爽朗及傻勁,少了縐縐扭扭的腐氣。
當然,芭蕉日記中的落柿舍早已成當年事,亂草繁枝不復存在,換來椿、楠、梅、茶,鋪上濕苔,架起藤棚,再綴上屏風、池坊、竹屐、竹籬,著實多了東方獨有的審美情趣。中國文人品味,在宋朝逐步發達。宋人對生活對自然充滿探究心理。鑽研成一種審美藝術,兼容雅趣與野趣,二者結合需不著痕跡,方可清新高潔,盡得風流。雅趣過濃便成堆砌;野趣過度則成鄙俗。日本人將這理念加以消納,並發揮至極限,雅舍內往往只留幾疊草席,一軸山水,插疏落的白茶,安奇古的梁柱,清雅利落,彷彿多置一物便要天翻地覆,全盤狼藉。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