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風流園墓

發布日期:
作者: 楊風。
點閱率:1,127
字型大小:

花影疏

貼上石階

那是誰的竹屐啊

從蓑衣旁的小隔窗往內探看,見灰暗的炊事間,瀰漫濃稠的枯寂,一瓶水仙從容擱在角落。庵內謝絕參拜,訪客僅能站在門外看個大概。當年廬頂的破漏早已補好,陽光無從篩入,小廊灰灰,直通扇緊閉的紙門,彷彿將時間牢牢鎖在裡頭,怕它一旦溜走,後人將無法承擔接踵而來的蒼白。不經意視線落在土牆上掛著的一簍鮮花,清白且細碎地爬上猶如靈蛇的枝條,從竹簍口瘋狂往外迸發,像是粘滿爆米花的鬼爪,監守最後一絲任意率真的霉氣。

落柿舍院子裡散布幾塊石頭。平滑的石面上各刻有一首與廬舍相關的俳句。有些擱在灌木叢中,時日一久,就躲到茂盛的枝葉後頭,甘為隱士;有些躺在不起眼的角落,落拓得與翠蕨濕苔為伍。我管它們叫俳句石。最靠近入口的一塊,是由俳人蝶夢的門生井上重厚于安永元年(一七七二)年所刻,重厚是去來的親戚,所刻的是去來的俳句;柿主啊  樹梢與嵐山  如斯貼近。

不知怎地,看到這句時,腦海裡立即浮現童話故事︽傑克與豆藤樹︾,傑克的豆藤樹一夜間直沖雲霄,成了銜接天與地的經脈。傑克努力攀爬,對雲端的天界無限憧憬。可惜啊,那端終究不是天堂,或者說,不是一般人所公認的天堂。去來在廬中,悠然抬頭,凝望廬頂扶疏雜亂的枝梢,錯覺它們已向縹緲的嵐山蔓延而去,形同鵲橋,橋跨銀河。身居茅蘆卻不囿于茅廬,去來或許也深諳心遠地自偏的個中真諦吧?

拈一朵菊

小黑蟻

在花間迷路

在細石道的拐彎處,有一塊俳句石藏身茶樹下,撥開枝葉,見石頭篤定地立在暗處,如隱者坐禪入定,白首忘機,留下偈語:

五月雨啊

土牆殘留

色紙舊痕

這是芭蕉︽嵯峨日記︾中的結尾俳句。所提色紙,為古時候用來寫俳句及和歌的方形厚紙簽。芭蕉與去來當年在廬中與五月梅雨持續冷戰,貼在牆上的色紙,病得慘然失色,殘留抹抹斑駁敗北的遺憾。可以想像當時師徒二人為打發時間,相互唱和賦詩,肯定將色紙貼滿廬牆,芭蕉所貼的就成了禪僧的百衲袍;而去來所粘的則成了老丐的布釘衣。

在不同角落,又陸續找到近代高虛子、保田與重郎及平澤興等人的俳句石,遂分別記錄如下:

徘徊  天下再無更小的  去來之墓

無一物  庭院的日光啊  冬來了

俳人塔  在這天地  春雨間

平澤興為京都大學前校長,句中所提俳人塔,出自落柿舍第十一代主人,特為古往今來的俳人而設。塔由五塊石頭層層疊起,自下而上,分別代表地、水、火、風、天。

我流連在廬院,看著俳句石,似乎在尋繹著什麼,過于飄忽,具體無從把握。于是,作了一句:濕台上  昨日還含苞的山茶  俳句石

略為斟酌,又將之刪成:濕台上  昨日還含苞的  山茶

在落柿舍兩處牆上,看到兩管粗大的竹筒。竹筒上用漢字寫著「投句箱」,旁有一疊長型白紙,或許就是色紙的今身吧?

古代文人雅士每到一處憑弔,總會有感而發賦詩填詞,翻一翻唐詩宋詞,俯拾即是斑斑淚痕。文人多情,情緒一涌,淚洒滿襟。憑弔前人遺跡,更是如此,彷彿看到自身的命運,在跟前張牙舞爪、挑釁嘲弄,卻又無能為力。

芭蕉撰︽奧之細道︾提及前往云岸寺,參拜後山上佛頂禪師廬居一事。芭蕉曾隨佛頂學禪,那時,他剛遷入芭蕉庵,為困惑所絆。眨眼十來年,芭蕉攀上冰涼石山,立在禪師破廬前,沒有揮淚,沒有悲嘆,只即興在樑柱上留下一句:

啄木鳥也憐惜  廬庵  夏木間佇立

芭蕉此句,將情感轉移,予人抽離後的沖淡。事實上,芭蕉在創作︽奧之細道︾時,尋求的正是人生與文學的sabi,相當於枯寂的美的境界,不是情感上的孤獨寂寞,孤寂是讓人悲苦的,sabi是輕淡的雋永韻味,疏離的審美情趣。芭蕉從孤寂走入枯寂,他稱Sabi為詩歌的顏色。

然,芭蕉此句情感雖看似疏離,隱隱中卻依然流露幾許惆悵││廬庵遲早亦將沒入宇宙,化為夏木林立。對無常的慨嘆,對不朽的執著,遂成文人憑弔的根本。誰不希冀以文字書盡無常,又以文字完成不朽。所幸的,就世代得以傳誦,如同俳句石;不幸的,就隨腐木枯草化為烏有。然問題是,俳句石亦非永存不衰的啊。通過參拜落柿舍,後世文人以自身微薄的力量肯定了去來,也肯定了不朽的神話。矛盾的是,他們卻肯定不了自己,更肯定不了他年葬濃知是誰。濁酒下肚,清醒依舊,文人注定在明知不可而為之的進退中,對風沙嘆息,對圓缺哭泣,這不可救藥的執著或許才是真正的不朽吧。

我撕下一張紙簽,夾在紀行冊裡,將一個不朽的傳統埋在文字堆中。一時間,忘了如何慨嘆,痴了好一陣子。

白簽紙 昨日與今日 瘦了幾分

在小小的院子內,我蹲下身細讀濕苔上散綴的白色小名簽。它們標誌著不起眼的野草閑花,微弱得毫無重量,雖然瑣碎,卻擁有清雅的名稱:見月草、雪割草、水引草、春待草、櫻草、十二單、虎之尾等等。感覺就像在閱覽充滿希望的新生命,在春光中綻放獨特的氣質與個性。在這俳句園地裡,任何微小閑雜的存在都是庄重且有意義的。一隅開著一口小石井,竹瓢修長擱在泉中。井口上懸著竹管,注滿了泉水,就會低頭引水入井,而後回彈,發出空空的一聲「洞」,如坐蹺蹺板,循著自然的節奏綿長地一上一下,在田園間悠緩回蕩,似暮鼓晨鐘。回過頭,見一名日本男子,斜坐在茶樹旁的本凳上,專注地為廬舍填寫俳句。將紙簽投入竹筒時,他臉上展露謙虛的歡喜,搔著耳際與友人談笑離去。

舉頭復低頭 只一寸啊 月

無緣見著 小小小草 割破白雪

引自九天 的水 開花了

我坐在凳子上,竹籬下不知名的盆栽盛開紫色花朵。

若說嵐山是去來的天堂,那芭蕉的又在哪兒?正當他開始小有名氣,日子漸趨穩定之際,芭蕉毅然選擇飄泊羈旅,甚至渴盼在旅途中走完人生,當時他內心充滿對生命的困惑,不由自主地倍感空虛、孤寂與茫然。正值壯年,怎可就此在虛名中安逸一生?芭蕉隨佛頂參禪,雖不曾正式出家,卻選擇落發著黑色僧袍,儼然苦行僧裝束。人總是需要在充滿變數的人生旅途中,不斷尋繹自己存在的定位,芭蕉為自己不知如何邁出下一步而悲苦。他感嘆:

柴籬旁 枯茶一葉 狂風中飛墜

一六八二年,芭蕉在深川的茅廬為祝融所毀。數月後,又接獲母親過世的噩耗。人活在宇宙中,如此渺小無助,何處方是永恆的歸宿?芭蕉心中,已沒有家。身旁的友人與追隨著,無法替代他深切感受到的人世孤寂:

清晨寒雪 冷硬的魚乾 獨自啃食

俗世捏造太多糾絆,芭蕉渴望全神投入詩歌生命,從物質到精神,將自己剝得乾淨,剝得徹底,以長途苦行,令自己愈走愈輕,愈輕愈清明:

空枝上 昏鴉斂翼 秋日盡

落單的寒鴉,終日勞飛,它在尋找什麼?空瘦的枯枝,又能抵禦多少秋夜淒寒?然,這阻撓不了寒鴉的堅毅,芭蕉坦然無怨地迎接每段旅程的疾苦。是這樣的,安逸與舒適成就不了文人。文人生性習慣在富足中感泣不足,在污濁中省思清明,彷彿骨子裡生成就多出一絡敏銳的悲情,一生注定在先憂後樂裡找尋意義與目的,千山萬壑走完生命崎嶇之旅,從大悲大喜進入無悲無喜。因此,彷彿陋室才是文人,在聽風望月中感時憂懷也更舒坦;彷彿羈旅才是文人,在風餐露宿中悲歡離合也更無奈,愈是惡劣的際遇,愈能烘托文人內在風神。破廬與苦旅就是成就文人的基本台階,芭蕉的苦索,去來的朴拙,甚至是東坡的曠達,陶潛的真淳,野老的悲憫,謫仙的豪逸,文人就是從逆境中煉就自己的風骨。

這就是了。芭蕉為荒蕪的松石,枯舊的瓦柱,更具韻味,更富魅力。我也霎時明白了自己在廬院所尋繹的是什麼。看著如此雅淨的落柿舍,忽有絲絲失落。這是後人一廂情願所打理的排場,生硬箍住廬舍那野拙奔放的本趣,成了著意仿真的蠟像,訝然僵死的標本,縱使細致,卻難以還原當初的靈氣與神貌。這早已不是去來的落柿舍,這早已不是單純的俳人閑居。落柿舍早已沒了,俳人。

但我也明白,現今落柿舍,它的存在,僅是扮演一個角色:肩負整個簇群的文化氣骨。它如同神社廟宇,讓不再風流的後嗣憑弔風流;又仿彿成了路標,指引迷途的心靈,按圖索驥,找回身影的重量。這無所謂對錯,一塊有足夠自覺、胸襟及勇氣保有文化標誌的土地,是絕對有權力驕傲的。只是啊,芭蕉取心靈明淨,對只想寫好俳句的文人來說,這負荷太重了。

我一陣驚恐,憶起昨夜在旅館痴望廬舍舊照時的歡喜。

原來我也只是風流的憑弔客。我,沒有驕傲,也不風流。

落柿舍 荒蕪成 風流園墓

踏出落柿舍,田圃旁的小徑上游客已開始多了起來,近中午的日光照著遊人歡愉的臉龐,時不時,總有三三兩兩的遊人,進入廬舍參拜。回望落柿舍,方猛然醒覺竟全然忘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柿子樹。沒錯,是真的忘了柿樹的存在,仿彿落柿舍少了紅柿也無關緊要。事後對照手頭上的資料,才曉得院子內那紅柿落到哪兒去了 許久以前。 去來那棵。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