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名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宗敏。
點閱率:921
字型大小:

孔子曾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由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是很看重名的。只是我們知道,無論那一個君子,他要在沒世之後仍然能夠被人們稱名,不會忘記他,而且能永遠懷念他、崇敬他。就一定是這個君子在世時是一個有德的真君子,他的言行可以做為世人的典範,他的功業可以利澤群生、造福社會,才能夠贏得人們永久的感念。如此,他的名才可能長留人間,被人稱頌。孔子心中所重視的名,是一種實至名歸的名,不是徒具虛聞的名。所以孔子又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的確,一個君子的立身處世,如果沒有仁心仁德,他就必定是一個偽君子,如何能夠成名?

孟子不說名,他只說過:「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聲聞」二字,其實也就是「名」。孟子不強調名,只認為君子的名,應當是要名實相符。如果名過其實,君子會覺得可恥。明人王達在他所著的筆疇上說:「名者,實之表也;實者,名之本也。有其實斯有其名,名過其實,斯君子之所恥也。」這段話正好把孟子的話作了更為適切的詮釋和說明。

莊子有書三十三篇,他在逍遙遊篇中說:「名者,實之賓也。」又在至樂篇說:「名止於實。」王達的話,很可能是由莊子的話引申而來的。他們都把實看做本,把名看做賓、表。有其實而後有其名,認為實比名尤為重要。不只是如此,莊子更進一步有看輕名、否定名的觀念。他在逍遙遊篇有三句很重要的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他所謂的至人神人聖人,只是一個聖人。莊子認為聖人要忘我、忘功,兼要忘名,然得方能無待無拘,逍遙自在,心靈達到最快樂自由的境界。

後世的讀書人受莊子輕名這一思想的影響,因而也出現了不少畏名、逃名的述語。宋人李邦獻著省心雜言,其中說:「好名則立異,立異則身危,故聖人以名為戒。」明人王褘在他的卮辭中說:「名之為物,與福相為乘除,與禍相為倚伏。名之重者福必滅,名之顯者禍必增。故造物之所忌者名,君子欲逃焉而不可得也。」李邦獻以好名立異為戒,王褘以名重者福滅、名顯者禍增做示警,說得尤為深刻,除了受老莊的影響之外,恐怕也都是深察於人情世故的諷喻之言吧?民初的哲學家熊十力先生也有一段話說:「學者何故不能立志?私欲累之也。私欲之甚者,莫如名。外競於名,則中藏實鮮,亡實者志已不持,萬惡所由始也。」謂名是私欲之甚者,確是有識之言,有些讀書人可以不好利,志尚清廉高潔,卻就是不能忘名!若外競於名,內不能沉潛篤實,便將淪於虛矯立異、誇大造作、欺世盜名,熊先生斥為萬惡所由始,即是因為這種學者,一味務虛名而不務實學。

莊子在天運篇又說:「名,公器也,不可以多取。」名是公器,和其他的萬物一樣,不可以貪心多取,多取必爭,爭則惹禍。名也是中性的,和其他萬物一樣,無所謂善,無所謂惡,好名或成為善,爭名或成為惡,端視此方寸之心是善是惡以為尺度。周易繫辭下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積善則是行仁。行仁積善成名,那麼這個名,乃是有實有德的名,如此榮名,何畏何忌之有?相反的,如果不能行仁積善,則嗜求名,就算僥倖而得,也只是無實的虛名。宋代詞人辛稼軒有詞說:「簡策寫虛名,螻蟻侵枯骨。」虛名於生者於死者皆無實益,也無價值,有何可貴之有?又何必疲神勞心、苦苦熱中的追求不已?豈不是很不明達、很傻很呆嗎?

印度詩哲泰戈爾的漂鳥集有兩句詩:「讓死者有不朽的名,讓生者有那不朽的愛。」我們不妨借他的嘉言翻過來說:生者若有不朽的愛,死者就會有不朽的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