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頭──新厝內
「魁元公司」名稱的由來;公司二字,並非一般人所指的貿易公司,或是實業公司的公司行號。黃清泉原本經營的是「魁元藤棧」,在他受當地政府委派為「雷珍蘭觀察」的官街,這街名很難稱呼,凡是閩南的僑民,均以「公司」二字來作其稱呼,男的本人稱曰「公司」其夫人則稱曰「公司娘」,由於「魁元」二字大家很熟,遂被大家稱曰「魁元公司」,後來,竟然忘記了他本人是黃清泉,他也是該高低埠第一任稱「公司」的中國人。
黃清泉十分好客,交遊廣泛,在荷蘭國王率眷旅遊印度尼西亞時,結識了荷蘭王子,兩人相見甚歡,談吐投緣,遂結為誼兄弟,因此獲准開墾該埠的荒地數百畝,種植高價值的農產品,增加收益不淺,幾年後即擁有百萬家產,當時荷蘭國派駐該埠的軍人和艦隊,經常向「魁元公司」借錢供發月餉週轉。金門縣志卷十華僑志第三章印尼編首版即是黃清泉的記載。
捐納同知的經過:黃清泉在三馬林達埠已擁有當地百萬家產,友人建議他向國內捐納官職,以增其聲望,即派專人回國辦理,在清朝時可用銀兩向政府買來官銜或官職,他以官章怡濟之名,向滿清政府捐納同知的官銜,並承蒙光緒皇帝准予穿戴藍翎,欽加三品官銜侯銓。
光緒十七年至廿三年(公元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七年)前水頭黃斗星為金水黃氏修族譜,他亦有來函支援,茲抄錄原函如下:「蓋聞追宗莫如培本,飲水必須尋源,吾等世居金門自鼻祖及今,幾歷千年,然源流世遠,支分派別,雖經前人譜載詳明,而久載未修,各房譜多有遺失,故生卒喪葬莫得其詳,歲月日時無從考核,後世子孫將何以知宗系之由來,族屬之蔬戚哉,嗟夫!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設一無傳,問祖源流?則曰不知,問世幾何?則曰不知,如一派汪洋,問津無路,言念及此能不與悲哉,故修譜一事,乃刻不容緩者也,怡濟目擊情形,寤寐難安,於是緘商肇享叔、堯臣弟,邀仝列位叔侄出為續修,祇因費用浩繁,非一木所能撐,是不得不再邀求來南諸叔侄,同襄義舉,以瞻厥功,不特聚沙自能成塔,集腋可以成裘,而前人能創,後人能修,世世相承,川流不息,未始非厚幸歟。今將各人樂充芳名開列于左:「乙未年十一月十八日寄到,斗星筆」。(按光緒乙未年即公元一八九五年),看此來函,知其文學還算不錯。
「魁元公司」內的「萬律」,竟然是民國後抗戰前在金門島沿青山坪前的百萬首富。(萬律)一辭是番話譯成的閩南語,亦是我們平時所稱的「工頭」或是「領班」工頭,前水頭黃廷宙,平素農作勤謹努力,樸實勤儉,到三馬林達埠(又稱高低埠)去時,投靠在魁元公司做工,不到半年便升任萬律(工頭),他亦抱著自己奮發的心志,未幾又轉往附近的峇厘吧板埠,在該埠魁元公司的分設機構協助下,創立了「中和合記」商號,經營糖、油、米食品,適當地正在開採石油,工人眾多,首先承包工人的伙食,後來轉為出入口商,不到十年,繼清泉之後,便擁有百萬的首富矣。也証明了前水頭在民國後,抗戰前所建的洋樓及番仔厝,均曾接受魁元公司協助致富者。
清泉逝于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二年),享年四十九歲,可惜英年早逝,其偌大的產業,由其兩名兒子,奢好煙、賭,不到幾年,揮霍一空,甚是可惜。
結語:大家都在傳說,金門沒有高山,致富有時不會傳至下一代,考「魁元公司與中和合記」,各有一、二十年的光耀時光而已,所以現代的人多在研究,只要三餐能度,無須為存錢多少為計較,同要要多做善事,多幫助貧苦之人,以達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是也。
本文承蒙鄉僑黃炳三、黃延玲等提供資料,謹此申謝。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