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米香飄揚盡鄉愁││蔡俊邁鄉親享譽國際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延宗。
點閱率:1,841

金廈早期併稱為富貴雙島,而生長在斯地的鄉親們,千百年來,總陪著她們面對各種複雜的變奏曲,不論是甘是苦,都在心弦上譜寫著深帶濃烈情份的音符。

隨著中國歷代的風雲變化,金廈自有她特殊的詮釋方式,來展現出富饒的氣韻,珍貴的情誼。

成長在金廈的鄉親們,從小即能感受那種純真的情愫,進而發酵為熱愛中華的能源,彼此也更加珍惜這份鄉情。

二○○一年的初春,睽違五十餘載的金廈兩兄弟,終能再度展開歡顏,延續著明鄭時期牽引著大陸與台灣間的臍帶角色。金廈的小三通,使得金門重新展現著貴顯的氣度,讓原本的鄉親得以重逢。這條充滿人性思考的新絲路,讓金門人在廿一世紀裡,得以苦盡甘來,溫柔的依偎在故鄉的懷裡。

金門號稱貴島,瓊林則是地靈人傑之所在。明時蔡貴易與子獻臣俱登進士,而有「父子文宗」美譽。蔡獻臣尤以學問純正著稱,皇帝因而御賜「瓊林」里名。後有博學才高的蔡復一,平定苗亂,屢奏奇功,更有「開澎進士」蔡廷蘭,關心民疾,情真意切。以上諸位先賢顯親揚名的典型,不僅是地區蔡氏宗親引以為榮的祖德,亦是金門鄉親爭相傳聞的美談。

就如同歷代眾多的先賢們,金門鄉親不論落腳在何處,總是會奮發向上,將花崗岩島子民的堅韌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昔日如此,現代亦如此。在小三通首航的返鄉隊伍中,正是熱切歸鄉的年長鄉親們,當他們踏上料羅港的霎那間,海風頓時化解了鄉愁,熱淚卻奪眶而出。「金門」這個名字,眾人在叨唸著五十餘載後,方能親吻著故鄉的大地,卻永不嫌晚。

在眾多的鄉親中,家住瓊林的蔡俊邁教授,如同所有返鄉的夥伴一樣,溫文的外表難掩興奮之情。他再度回到瓊林,並尋找到先祖的墳墓,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悸動,久久不能自己。就是這種鄉愁濃情,一種屬於原鄉的記憶,讓他始終對於這塊土地和長居於此的鄉親們充滿期盼,多年的宿願終能得償,這種複雜的心情,是懵懂的孩童所無法理解的。

雖然故鄉僅是祖先旅遊的終點站,卻是每一個人沈澱思念、凝聚親情的原鄉。由望鄉之心,到達歸鄉之路,住在廈門諸地的金門鄉親,以鮭魚回溯原鄉的心情,等待了半世紀。在漫漫長夜裡,蔡俊邁堅忍的盼望著,日子卻紮實的過著。就如同其他德高望重的鄉親一樣,他的努力,不僅顯示出炎黃子孫的才華與智慧,更顯現著金門人的堅毅與驕傲。

●童稚的鍛鍊

 因為故鄉的苦難,早期金門的鄉親移民到南洋的故事時有所聞,註解了鄉愁總是圍繞著每一代的金門鄉親。然而鄉愁卻有如一棵源自故鄉的幼苗,根植內心深處,隨著時間的累積,而逐年的茁長,對於故鄉的思念也與日劇增,一九三七年秋,日本入侵金門之際,年僅四歲的蔡俊邁,即隨著祖母、母親一起逃難到南洋,準備前往印尼投靠父親。航行中,蔡俊邁因感染肺炎而在新加坡住院一年,出院之後,才在印尼蘇門答臘的峇珠班讓島上找到了父親。

在印尼的童年歲月,雖然家人都與父親團聚在一起,不久再度面臨日軍侵佔印尼,學校經常被迫停課,蔡俊邁在困苦中,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經常是天未亮,他就得起身坐渡船到蘇島杜邁上學,下午又坐渡船折返峇珠班讓島上種稻米、甘蔗、疏菜,或是養牛、放羊,從中獲得諸多農事心得。

日軍侵佔金門期間,許多鄉親由廈門逃往南洋,當日軍侵佔南洋地區時,再遷移他國。這種流離失所的痛苦經驗,成為早期金門鄉親深植內心的記憶。在這段艱苦時期,父親為了讓他不致與中文疏離,每晚督促他加強學習中文課本。

一九四五年秋,日軍投降,撤出南島後,蔡俊邁得以來到新加坡,插班進入他舅父主持的南洋工商補習學校,接受了三年的正規小學教育。此一階段,他也在英國人辦的小學就讀,好學不倦的同時接受著中英文教育。

一九四九年元月,蔡俊邁回到廈門定居,同年清明節,返回金門探親。田園荒蕪,雜草叢生的農村景象,成了他少年時的金門印象。在看似陌生又似親切的故鄉裡,短促的做個巡禮後,蔡俊邁再度回到廈門,自此即因時代的變化,而與故鄉緣慳半世紀。

●勤奮的教學

 回到廈門,蔡俊邁以同等學歷考取了集美中學,同時也為自己開啟一道學術大門。他在豐沃的祖國大地上,追尋那源自神農氏為萬民嚐百草的智慧與勇氣,追尋著原本就屬於炎黃子孫的熱忱與親情。這一段成長歲月,蔡俊邁把握著每個學習的機會,終能嶄露頭角,創造傲人的成果。

求學期間,他學業優良,尤喜自然科學,因看了一部名為「米丘林」的電影,從此迷上了遺傳育種學。一九五一年夏天,他考入廈門大學農學院,翌年院係調整轉入福建農學院。四年後,即以「金優生」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留校任助教,從此,蔡俊邁得以正式踏入他摯愛的遺傳育種學研究領域。

蔡俊邁留校工作後,因勤奮好學而成為遺傳育種學家聲浩然教授的科研助手。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堅持理論結合實際,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方向,和教研組的同仁一道,于五○年代末選育出「福農大」早、晚稻幾個良種,其中「梅峰」系統早晚稻矮稈類型等良種,均成功的推廣到大陸各省大量培植,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留校初期十年,他即擔任︽作物遺傳育種和良種繁育學︾等三門課程的授課和實驗;並任班主任長達十年,與同學們生活在一起,實驗在一起。八十年代,他更為本科生講授︽遺傳育種提高課︾,為研究生和助教進修班開出︽遺傳育種專題︾等高級課程,並編寫了︽水稻遺傳資料匯編︾等專業參考書提供學生學習,參加指導培養研究生七人,校內外青年教師廿多人。蔡俊邁教書育人,因材施教,辛勤編寫教學講義,重視理論結合實際。他的殷勤努力,十足成為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的辛勤園丁。因此一九六○年、一九八五年兩次榮獲福建農學院「先進教師」稱號。而在接任該院作物遺傳育種學教授,作物育種教研室主任後,蔡俊邁不僅是教齡達四十三年的高等教育骨幹,其熱情投入的研究成果更為突出。

●傲人的成果

 在大陸十年浩劫中,蔡俊邁雖然遭受許多磨難,但仍在逆境中不斷學習,努力實驗。一九七○年起,大陸即將水稻雄性不育與雜交優勢利用這個課題轉入重點研究,全國開展大協作,蔡俊邁擔任福建省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組長,秉著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水稻種質資源極其豐富的優勢,在極其艱難的歲月中,忘我工作,刻苦鑽研。

他與協作組的同仁實際調查研究,認真觀察,取得第一手資料;並虛心向湖南等省進展較快的單位學習,吸取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制訂攻關策略,確定了研制「三系」的主攻方向。

遠赴海南島研究期間,他不顧體弱多病和極度疲勞,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到每個協作組去徵集國內外各種野生稻、秈稻、粳稻等材料,又從成千上萬個品種中篩選出抗病性強、豐產性好的品種,為往後的雜交水稻奠下深厚的研究基礎。

海南島期間,蔡俊邁為有效掌握研究成果,親自播種插秧,觀察記錄每塊實驗田的種苗生長狀況,暨田間管理工作。雙腳因田間雜物所刺而傷痕累累,過度操勞的結果,更使他的胃大量出血,猶抱病工作,在病榻上仍然孜孜於研究,翻譯編纂出︽作物雄不育性利用譯文資料匯編︾報告供其他同事參考。

從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五年,他帶領協作組的同仁,春戰福州、夏赴閩南、冬奔海南,一年三帶精心研制,連續幾年不在家中過春節。由于掌握到主攻方向,訂了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計劃,一九七四年春,蔡俊邁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再放異彩,成功配制出六個優良雜交水稻組合,開始在福建省內外大面積極推廣應用。其中V四十一不育系成為中國四大不育系之一, 促進了大陸糧食大幅度增產。

根據福建省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統計,由于推廣雜交水稻這項技術,每年增產糧食七億斤,為福建地區糧食大幅度增產開闢了新的途徑。蔡俊邁的研究成果,先後榮獲大陸科委、農委聯合頒授的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福建先進科技者獎,更難得的是,在一九八○年,他的這項成果也為中國大陸第一項專利出口轉讓給美國,並在世界各國度推廣。

接著,除了美國之外,還有菲律賓、泰國、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尼、埃及等國陸續引種了大陸研制的雜交水稻。大陸這項重大發明豐富了水稻育種的理論和實踐,在國際上遙遙領先,蔡俊邁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份榮耀,不僅讓炎黃子孫在國際上揚眉吐氣,更為海內外各地的浯島子民做了好榜樣。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