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父後五年倍思親─踵繼前賢積德福世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2,394

日月如梭,轉眼間,父親辭世已是第五個年頭;三月三十日(農曆三月初七)是他的忌日。今年「做忌」與清明節相隔四天,因為新冠肺炎肆虐,適值防疫的重要關頭,且母親在台養病需要照料等因素,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等活動,經協調後,就偏勞在金門的二位弟弟家及大妹他們了。
由於雙北疫情緊張,非關必要就不外出,因此,清明節假期只好在家裡蹲。沒回去「掛紙」,思親之念益切,信手翻閱父親生前一些舊資料,其中一篇「踵繼前賢,積德福世」文章映入眼簾,讓我把時序拉回到數年前的記憶,往事歷歷,增添了對先父的孺慕之情,想說說心中無盡的思念!
父親祖籍福建安溪,世居榜頭市(現屬龍門鎮)光孝村洋中厝,生於民國十四年農曆十二月,是施氏錢江派下二十八世族裔。青少年階段正逢國難,「抓壯丁」雷厲風行,他經常在鄰近鄉鎮山區四處避風頭。民國三十五年冬,由廈門渡海到金門,與一位早來的宗親相會,打工;此期間曾兩度返鄉省親。三十八年,大陸易色,兩岸分隔,從此落腳金門,與家鄉斷了音訊。民國四十年結婚,育四男三女;父經商、母持家,養育我們兄弟姊妹成長,各自安家立業,家族和樂融融;如今孫輩已漸茁壯,內外孫已婚者三人,堪稱枝榮葉茂,瓜瓞綿綿。
父親敦厚殷實,謙和處世,誠樸為人,心地光明磊落,是他給鄰里的印象與口碑。他的秉性淳厚,耿介自持,生活簡約,刻苦自己寬待子女的用心更是我們的榜樣;尤其重視家族親情,心繫故鄉的情懷,令我輩景從。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旋於次年由金門飛台北經香港轉廈門再改陸路,一路顛簸返鄉會親;此後,家鄉凡有重要宗族活動或公益事務,捐輸從不後人,並不辭舟車勞頓兼程參與盛會,以感恩惜福心情貢獻棉薄之力,用綿密深厚的情懷回饋故里。
施氏是周代諸侯魯惠公的後裔。父親這一脈屬安溪圍內施氏始祖夢華公派下,於南宋時自晉江遷入安溪,距今約八百年,傳三十餘世。近八百個春秋,圍內施氏進行過九次修譜;民國十五至十七年間第九次修譜後,歷經抗日、內戰、文革等因素,已逾八十七年。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快速,民生日漸富足,加上海外宗親返鄉認祖尋根者眾,倡議續修族譜,藉以錄故增新,追根溯源,序昭穆,明親疏,使長幼整然;詳族人生、卒、嫁、娶,留後人考之有據,凝聚族親向心力,發揚尊祖敬宗的傳統美德,激勵後昆。
續修族譜自二○○五年底啟動,各房各組推派代表成立「圍內施氏續譜理事會」,推選石泉宗長為主任;理事會區分宣傳發動、調研徵集資料、入譜登記、編撰初稿、校對審定和印刷頒發等幾個階段。同時發動海內外宗親,一方面募集資金,進而徵集各家族繁衍情況與相關資料,修譜定稿付印,隨即展開圓譜祝燈籌備工作;並組織「安溪圍內施氏第十次圓譜祝燈慶典特刊」編委會,筆者獲聘為編委,代表海外宗親參與編撰工作,積極準備編印事宜。修譜以至二○一三年元月七日圓譜慶典,歷時七載終底於成,可見工程之浩大。
「圓譜理事會」邀請父親提供海外族親感言,我筆記他口述要點後整理成「踵繼前賢,積德福世」一篇,送交編委會審定付梓。全文約七百字,謹摘錄要者,表述其崇祖敬宗的心思。
「古來因生賜姓,胙土生民,而氏族自先代以至後人無不一脈相衍,宗族之派,井然有序而不相紊亂,使一族之內,上敬長考,共識尊尊之誼,下治子孫,咸篤親親之情,序昭穆,別禮義,以協人倫之序。……木根水源,物皆有本,人本其祖,是以自閥閱華族以至於黎民之族莫不重其祖譜也,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邑之有志。編譜志文,概述情事者有敘緣由,論其要,談經過,說艱難,終有成而致感焉。」
「夫事有終始,物有本末,慈烏尚且反哺,人為萬物之靈,豈能數典而忘祖乎?……聯陞早年隻身避難離鄉,未能將宗譜傳諸子孫,誠屬無奈。然宗譜之於家族,猶史籍之於國家也,國無史故難以立,宗無譜又焉知其源遠流長,而使後世子孫克盡發揚光大之責哉?……所幸天祐吾宗,海外僑親倡議修譜,經宗親代表議決,組成修譜理事會,展開修譜,於今成茲壯舉,乃諸宗賢俊彥之功也!」
「族譜修纂完善,歲次壬辰年冬至後,偕家族代表共八人,抱著滿懷崇祖敬宗的心情,自海外返鄉參加本宗圍內施氏第十次圓譜暨祝燈慶典活動,讓後代子孫知道祖先的名諱和恩澤。參與宗族歷史性盛會可收倫常教化之功,盼望後輩飲水思源,感恩報德,益勵奮發,用能慎終追遠,踵繼前賢,積德福世。」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江河之水,必有其源。父親少小離家,顛沛流離,白手起家,歷程艱辛。臨老緣於兩岸關係和緩之賜,有生之年得以躬逢宗族修譜、圓譜盛事,圓了骨肉相親、敦本睦族、暢敘祖德心願,了無遺憾;我輩何其有幸,追隨他認祖尋根,體己血脈,綿延親情,當知飲水思源,感恩惜福,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弘揚祖德宗功自勉自勵!(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