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藝文訪佚(三)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915
字型大小:

──在這篇記文中,當日加入「逸樂會」的十七人姓名皆已詳載。可惜筆者依之一一檢索,仍未發現張苗以外的眾人有留下著作,甚至連其生平亦乏資料可考;看來除了張苗曾真正出仕之外,眾人皆僅是鄉紳,無甚可道之事。但從這篇記文中,筆者倒發現一個事實與一個謎團。

過去筆者在撰寫關於太監張敏的文章時,對張苗在出任南京通政使時的風評曾找到幾條「明實錄」中的記載,得知自明孝宗即位後之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元年七月間,曾有御史繆樗、給事中方向等人、以及御史張昺分別在奏章中彈劾張苗為「恃勢倖進」、「不識政體」、「是傳奉復起之漸也」等等言語;但「明實錄」內並未記載張苗何時卸任,故筆者對他這正三品官當到何時也只能言「筆者無考」。現在蔡清的「逸樂會記」,至少提供了一個時間下限。依記中言,此會「始於弘治辛亥四月望,至于今十有一年矣,而未嘗有一會之曠:::。」查弘治辛亥年是弘治四年,以此觀之,張苗應是在此之前就卸任,才能在家鄉與眾人「逸樂」。但怪也就怪在這裡:縣志的張苗傳記中稱,他在「弘治乙丑(十八年,公元一五0五年)晉階二品」;就算張苗是弘治四年年末去職,到十八年時,他辭官也滿十三年整了,對去職如此之久、在任時又屢遭彈劾的官員,到底有何原因會予其進秩?若說他在服官時真有何美善可道,值得進秩後「榮退」,那也該早在其將解任時授予,怎會拖上十幾年?況且依「大明會典」對官品的記載,正三品之上的從二品只有一種官銜:就是各省的左右布政使。但張苗若真有在離職已久後仍獲進秩,這種虛銜也得要掛個地點:是在哪一省的左布政使或右布政使?像金門縣志內的「封蔭表」所列者,如蔡宜勳係蔡貴易祖父,因孫而獲贈貴州左參政──即便死後方因子孫為官而獲贈官銜,本人實際沒當過的官,也得掛個地點才有著落啊。張苗傳記裡這句「晉階二品」到底從何而來、是誰加上這句話?恐怕將永成為不可解之謎了。

關於許福

李愷「贈許西埔歸養序」

於金門縣志中名列「義行」傳之後浦人許福,於中進士後不久即「乞歸終養」,嗣後鄉居不出,交遊有限,故除了像曾來金門駐守且成為一代名將的俞大猷,曾留下與他同遊而作的詩篇外,在同時代者的詩文集中已不易覓得和他相關的文獻。筆者由中央研宄院傅斯年紀念圖書館的藏書中,找到與許福同時代的李愷所著「介山集」影本(原書現存日本),內中有其送許福歸養而撰之贈序,可作為補遺。按:李愷,字克諧,號抑齋,清修「泉州府志」記其為惠安人(一說為晉江人),嘉靖七年鄉試第二,十一年成進士,比許福早一科登第。他曾任廣東番禺令、吏部稽勳司主事等職,官至湖廣按察副使,後因在處置苗人動亂的善後事宜上與長官意見不合,因而罷歸鄉居。當嘉靖末年倭寇劫略沿海各地時,李愷捐出自己的土地以助興築惠安縣城牆。嘉靖三十七年倭寇來圍惠安,縣令龜縮不出,不敢指揮禦敵。李愷帶著士民硬將縣令請到城上以安民心,自己更是不畏矢石在城上守了七晝夜,終於挨到援至圍解,使惠安百姓感戴不已。李愷後以八十一歲高齡卒於家,惠安人為其建一「保障亭」以紀念他,並將之奉祀於鄉賢祠。

在李愷所著「介山集」卷一所收其為許福而撰的贈序,題為「贈許西埔歸養序」;「西埔」自當該是許福之字,但這和金門縣志記載許福之字為「西浦」不同,筆者於此不去揣論何者方是,為了保存原貌,就依李愷書中所見不為改易了。由此文開頭敘述許福於乙未年得「賜進士出身」後,「未幾」便上疏乞歸養來看,許福放棄功名與李愷作贈序的時間,大概也都在這一年。此篇贈序中的一些典故,如李愷文中引許福所言「李令伯之情、尹和靖之義」,前者指晉代李密(字令伯),晉武帝欲召他為太子洗馬,李密因扶養他長大的祖母年老多病,不願離開老人家而寫下傳誦千古之「陳情表」懇辭。「尹和靖」則指宋代的尹焞,他是程頤之門生,於參加科舉考試時碰上策試題目是「誅元祐諸臣(即反對王安石新法之元祐黨人)議」;他見了這種題目,覺得朝中黨爭太惡質,不欲出仕,於是交了白卷,之後去找老師程頤,表示自己再也不參加進士考試了。程頤提醒他尚有母親需奉養,尹焞便回家問母親的意見。尹母不欲其子屈志,便回答:「吾知汝以善養,不知汝以祿養。」尹焞於是終身不再應試,但後於靖康初年仍以德行聞名被召至京師,獲賜號「和靖處士」。至於李愷所提到的「張奉稱毛義」云云,見於「後漢書」卷三十九毛義傳。毛義為廬江人,家貧,少年時即以節操孝行著稱。南陽人張奉慕其名,前往拜訪。這時正值官方送來詔書,徵召毛義出任義守令。毛義奉詔,喜形於色。張奉一見之下大為失望,認為毛義也不過是個假清高的啗利之輩,於是當下告辭。毛義任官之後,因母喪而解官守廬,之後再因賢良而被舉用,卻辭卻不出。張奉聽聞此事,方明白去毛義為能任官而面露喜色,是因有官俸便可供其母更好之奉養,自己先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其他若「舜視棄天下猶敝蹝」數句,見於孟子盡心篇,不消筆者說解。值得注意的是,李愷序末有言:「西埔學,聞諸黃君逸所。」顯示他和黃偉也有交情。可惜筆者翻遍「介山集」,沒能找到李愷與黃偉間往來的詩文。李愷的贈序如下:

贈許西埔歸養序

乙未歲(嘉靖十四年,西元一五三五年),許君西埔試禮闈,魁天下士。夏四月,上臨軒策之,陳祈天永命之戒,賜進士出身。未幾,上疏曰:「臣願事 陛下,效犬馬力。臣有母也,病且老,夙夜泣思。臣為命恐一旦填死溝壑,負不孝罪,治朝所棄絕。今微臣自計:莫若啜菽飲水,養母驩其心。 陛下責臣以忠,先教臣以孝。臣憑冒乞終養!」天子曰:「善!」從其請。先是西埔君具疏稿,視(示)諸同志。或止之曰:「君子四十彊仕,矧遭際明時?須臾毋去母氏,對揚 天子光命。古云:『離憂志樂』。何出處之暴也?」君言:「福少時數慕李令伯之情、尹和靖之義,士各有志,亡(無)勞苦予母子為也!」陛辭出都門,色喜。愷聞而尚之,贈之以辭:

嗟虖(呼)!孝,行之始也。事親太上以實,其次以文,下者急功名、熱中而忘父母。予讀漢史載:張奉稱毛義,後先徵檄,就與不就,儒者或不取;蓋聞道寡,賴外至者為容。虞舜微為庶人,順適不失子道,不為約;為天子,以天下養,不為豐。人子之於親,要在不違其志,彼誠知善養者!舜視棄天下猶敝蹝,負瞽瞍逃,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父母者,人之本。捐進士第去,務得母之愉悗,誠知重本;知重本而後能忘物、能樂性矣!雖然,古人進亦用、退亦用。深思西埔之行,薦紳大人難之。蟬蛻而濁不污(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此喻人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污)。天下有頑鈍嗜利、躁進徒為之勸。天子嘉尚其志,特 詔歸養,天下有悖上逆親、饕餮不返之屬愧其心,日坐里門,卑卑與子弟語。鄉黨有剛柔善惡中之士率其化。迺亦伯夷、柳下惠聞其風之事也,豈不休哉!又考里評曰:黃逸所逸民嘗與之友。或曰:終南捷徑。非與!去而有幾;微悔亡悔,誠偽邪正之幾也。居山間事,毋讀古人書,熟其經理,顯晦行藏之際也。西埔學,聞諸黃君逸所。

(五)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