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防小金門的陸軍第一六六師與二九六師(上)
前言
古寧頭戰役的前後,有兩個番號尾數都有六的師級部隊,移防小金門。一六六師是民國(以下同)三十八年十月;二九六師則是三十九年春(尚無文獻可佐證確切月份)來到烈嶼,概有四至五個月的間隔。如果要說有無淵源,就是這兩個師先後都曾隸屬於第五軍。
一六六師、二九六師一前一後進駐小金門,留駐的時間不是很長,一六六師駐紮未滿一個月,即因被裁併而走入歷史;二九六師則是駐守半年之後,奉命與其他單位併編而結束。兩者短暫的在烈嶼駐防,再加上報刊較乏人研討,致鄉親的印象不是很深刻,稍不注意,容易發生兩個番號誤認的問題。
一六六師與二九六師在軍(戰)史中,有所討論但篇幅甚少,而且其長官或舊屬留下來的回憶錄與口述歷史等著作也不多。一六六師部分只蒐集到師長葉會西將軍(浙江樂清人,中央軍校第五期)的〈金門追憶〉與該師四九七團作戰參謀樊開印的〈我對古寧頭大捷的體認〉。二九六師部分只蒐集到劉玉章將軍(陜西興平人,黃埔軍校第四期)所著的《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與李運成將軍(湖南湘陰人,中央軍校第六期)所寫〈師門風義永難忘-紀念湯故上將恩伯逝世十週年〉。所幸渠等留下史料,才能將這兩個師的隊史作簡略敘說,否則無從寫起。
第一六六師退守烈嶼之經過
在史料不足的狀況下,一六六師的隊史,從徐蚌會戰(三十七年十一月六日至三十八年一月十日)開始探討,當時第九軍(轄第三、一六六、二五三師)隸屬於李彌之第十三兵團。三十七年十一月七日,黃伯韜(第七)兵團在碾莊被共軍所圍,十一月十二日,李彌兵團奉命由徐州向東取攻勢,以解其圍,但被共軍所阻。十一月三十日,李彌兵團依令向徐州西南撤退,不幸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也遭圍,三十八年一月九日,因作戰失利,李彌兵團大部兵損。
徐蚌會戰敗衄之後,突圍而倖存的第九軍官兵,經收容整頓後重建。葉會西師長提到軍重新編成的時間:「陸軍第九軍之二五三師及一六六師,於本(三十八)年三月間,在上海成立。」舊屬樊開印亦提及:「民國三十八初年,第九軍奉命新成立於上海,軍長是徐志勗將軍。」也就是說,三十八年三月間,一六六師隨第九軍在上海重建。
重建後,第九軍未走陸路,而是從上海海運入閩,樊開印憶述其過程:「第九軍於四月二十二日晨,由上海江灣乘海軍中字號登陸艇兩艘航海南行,於二十四日上午,即已到達福建省廈門市對岸的嵩嶼登陸。」第九軍到了閩南之後,葉會西師長說:「駐福建省龍巖、和溪、南靖、龍溪一帶。」並與第五、一二一軍,共同納入二十二兵團的作戰序列。
《戡亂戰史》(第十四冊)的〈插表二-國軍福州綏(靖公)署指揮系統表〉(註記時間:三十八年五月)列出:「第二十二兵團下轄第五軍(轄第四十五、二○○師)、第九軍(轄第一六六、二五三師)、第一二一軍(轄第三二五、三五○師)。」另外,該表的附註十,特別說明:「第九軍為原李彌所部,實僅約兩千人。」第九軍隸屬二十二兵團後,樊開印談到當時所負的任務:「我第九軍到達閩南後,當時所負的任務,是一面整頓補充;一面衛護龍巖以南以迄南靖、龍溪、海澄與廈門諸縣市之交通安全及地方治安。」
三十八年八月,第九軍的兩個師(第一六六、二五三師)併編為一個師。樊開印提到縮編的原因:「三十八年的八月初,我們第九軍在得不到兵員補充的狀況下,乃奉命將轄下的兩個師,縮編成一個一六六師,師長仍為葉會西將軍。」葉會西將軍也說:「嗣以清剿龍巖、同安各附近散匪,迭有損耗,而兵源補充困難,奉命縮為第一六六師,由余續任師長。」第九軍實際上只有兩千人,所屬兩個師縮為一個師,亦屬合理。
三十八年五月底,上海保衛戰結束,共軍第十兵團於江蘇蘇州、常熟、嘉興一帶休整,並於七月二日進犯閩省。八月十三日,攻打福州,戰至八月十六日,國軍的戰況危急,經請示及核准之後,福州綏靖公署率所屬部隊向南撤退。八月十七日,福州淪陷,福州綏靖公署撤至廈門,整個金廈地區的部隊任務與兵力部署重新調整。
在部隊任務方面,依《戡亂戰史》(第十四冊)的記載:「第二十二兵團即移防金門,負責金門、烈嶼之守備。」在兵力部署方面,該書的〈插表八-福州綏署轉移廈門後之指揮系統表〉(註記時間:三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列記:「第二十二兵團下轄第五軍(第一六六師、第二○○師)、第二十五軍(第四十師、第四十五師、第三五○師)。」
一六六師本屬第九軍,其撥編第五軍的過程,葉會西師長寫到:「(三十八年)八月,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上將(按:代理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抵廈,與陸軍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將軍,共策防衛廈門,囑本(一六六)師向廈門移駐,改隸陸軍第五軍,以李運成將軍為軍長。」第五軍轄第一六六、二○○兩個師,但第五軍於三十八年九月間,只帶二○○師從廈門移駐烈嶼,一六六師則奉福州綏靖公署之命,留置廈門歸綏署直轄。
樊開印憶及一六六師在所廈門擔任之任務:「我們一六六師當時負責廈門東南亙廈門大學至何厝之間的海岸防禦。」葉會西師長詳言:「本(一六六)師為廈門第三守備區部隊,配置於厝塔(含)沿廈門北區,亙白石砲臺-何厝(不含)海岸之線。」十月十五日黃昏後,共軍進攻廈門,十月十七日陷落,一六六師殘部,退守烈嶼,歸建第五軍。
該師撤退到小金門的官兵人數,有不同的數據。樊開印憶說:「我們(指一六六師)有幸退到小金門的,只有一個師部及四九七團的一個殘團,尚仍有官兵一千餘人。」葉會西師長則說:「本部僅獲生還者約一千九百餘人,以楊厝為師之暫駐地。」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很難判定何數據較正確,但可確認全師的官兵總人數不超過兩千。
第二九六師的部隊沿革
三十七年十月底,東北戡亂局勢逆轉,第五十二軍(轄第二、二十五師)奉命由營口以海運向西撤往葫蘆島,就在此時,二九六師撥調五十二軍。劉玉章軍長憶說:「杜(聿明)長官(按: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將新成立的第二九六師劉梓皋(湖南安鄉人,中央軍校第六期)部,撥歸本軍建制,該師僅有各半數之兩個團,且係接收新兵未久,要蔚成勁旅,須付出相當之努力代價。」
三十七年十二月下旬,二九六師隨軍部由葫蘆島至上海佈防,並獲得人員與裝備之補充。劉玉章軍長又說:「我對第二九六師,係新隸本軍,……除優先予以補充外,另成立一個團,使該師成為三個團的建制完整部隊。」經過整補之後,二九六師可遂行作戰任務。三十八年五月下旬,由於上海保衛戰的全般戰局對我不利,五十二軍退至舟山,旋再轉進臺灣,嗣又奉命開往澎湖。同年七月,五十二軍率所屬移駐新竹、苗栗整訓。
第二九六師調防烈嶼之緣由
二九六師由臺調防金門的原委,必須追溯到古寧頭戰役之前,當時第五軍轄第一六六、二○○師。其兵力概況,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將軍(陜西華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在《泛述古寧頭之戰》內,記述:「(二十二兵團)轄下之第九軍縮編為一六六師,(十月十七日)由廈門撤至小金門,僅有一千一百餘人。原在小金門之第五軍及其所屬二○○師共為一千九百餘人。」可見,整個第五軍的官兵總數不到兩千人。
由於第五軍的官兵人數太少,李運成軍長曾向福州綏靖公署湯恩伯代主任報告,請求增加兵力。他說:「恢復第五軍番號後,轄一六六師及二○○師(欠一個團),人員不足,械彈兩缺,尤以經費困難,士氣頹喪,我將上項情形向先生(指湯恩伯上將)報告,允由臺抽調二九六師,但該師僅有幹部,擬將福建三個保安團充實,旋因福建情勢變化,保安團未能到達,以後才赴東山招募,改編為十三師。」這一段歷史,胡璉將軍在其《金門憶舊》也憶述:「國防部為加強金門戰力,開來一個名為幹部師的二九六師,經過防衛部在尚未陷敵之東山縣徵兵充實後,改為獨立第十三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