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防小金門的陸軍第一六六師與二九六師(下)
二九六師移防小金門之事,劉玉章軍長回憶:「此時上級適有編成幹部師的指示,同時第二九六師劉(梓皋)師長,自動請求編為幹部師,……第二九六師編成後,奉命開往金門。」由此看來,第五軍軍長李運成向湯恩伯上將反映其困境之後,湯代主任立即稟報上級,當局命令二九六師於三十九年春,進駐烈嶼,並改隸第五軍。二九六師剛到烈嶼時,只有幹部沒有士兵,至於有多少人數,查無相關的文獻可資佐證,合理研判不會太多,概略為一兩千人。
第二九六師與第十三師併編
由於二九六師只有幹部,本來計畫由閩省的三個保安團(地方自衛武力)撥補,但福建作戰失利,無法成行,只好去東山島募兵,以補充其兵源,所以李運成軍長說「以後才赴東山招募」。為何在東山島徵兵,因為當時島尚未淪陷。金防部副司令官柯遠芬將軍(廣東梅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在《暴風雨:大陸撤守與胡璉兵團轉戰紀實》,提到:「金防部責任區內的東山島固守到三十九年五月,於徵募新兵三千餘,收編幹部千餘,……以距離過遠,難以控制,奉命撤守。」
柯遠芬將軍所謂「徵募新兵三千餘」,就是二九六師在東山島徵兵,以補充其戰力。另外,所說「收編幹部千餘」,研判在撤離東山島之前,將島上的幹部歸併至金防部所屬單位。柯遠芬中將未言明駐防東山島的部隊是何單位,據陳錦昌、胡敏越所著《怒潮學校與戰後金門的復甦》,提及怒潮學校曾在東山島撤退之前,前往招考學生,並記載:「金門防衛司令部也在東山島收編洪偉達(師長)第五十八師,為怒潮學校(按:第二期)招生二百餘人。」由此得知,駐守東山島的部隊是第五十八師。
古寧頭戰役之後,由於舟山群島情勢危殆,戰雲密佈,為了增強舟山的防守兵力,第十九軍於三十九年四月奉令增援舟山。十九軍原有三個師(十三、十四、十八師),只帶十八師前往舟山,原來的十三師、十四師撥編第五軍。五月,二九六師在東山島完成徵兵。七月,該師與十三師併編為獨立第十三師,直屬金防部管轄。從此,二九六師在小金門的歷史結束。十一月,獨立第十三師移防馬祖列島,《金門縣志》記載:「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獨立第十三師調赴馬祖,撥歸臺灣防衛司令部指揮。」
兩師番號誤認的分析
烈嶼鄉公所出版的《烈火焠煉的島嶼-烈嶼鄉耆老「口述歷史」彙編》中,耆宿洪志成先生口述:「(三十八年)九月底,葉會西將軍之二九六師,在廈門對岸的嶼仔尾,經與共軍激戰後,殘餘部隊數百人,徵用當地漁船就近在(小金門)砂溪附近登陸,這批新敗之師亦撤至烈嶼。」針對上述內容,分析如后:
一、單位主官姓名
依前所述,一六六師師長是葉會西將軍;二九六師師長是劉梓皋將軍。再者,一六六師是由廈門撤退至烈嶼,而二九六師是由臺灣進駐小金門,並非來自於廈門,兩單位的時空背景不同。因此,研判洪先生所說的「二九六師」是誤植,應該是指一六六師。
二、作戰時間推斷
洪先生提到「三十八年九月底」,此時間點是否正確,宜加以推斷。前述,福州於八月十七日淪陷,爾後共軍向廈門南犯,「九月底」金門並無戰事發生。此時,一六六師還在廈門戍守,十月十七日,才從廈門轉進到小金門;而二九六師也尚在臺灣新竹、苗栗整訓,其到達烈嶼的時間是三十九年春。因此,時間點宜改為「一六六師葉會西師長率部於十月十七日退守小金門」,才是正確的。
綜述,「二九六師」是誤植,之所以會產生此誤差,是因為古寧頭戰役之後,二十二兵團裁撤,其原屬的第五軍奉令改隸十二兵團。移編不久,三十八年十一月,第五軍的一六六師番號撤銷,併編到二○○師,成為該師的六○○團。《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史》記載:「第一六六師之部隊由廈門撤回金門後,編成該(二○○)師之六○○團。」十二月一日,第十二兵團改組為金門防衛司令部時,一六六師師長葉會西奉調該部副參謀長。一六六師進駐小金門後,駐紮時間未滿一個月,番號即被裁併,如同曇花一樣,開花的時間非常短促。一六六師在烈嶼的時間極為短暫,容易被人遺忘,發生「誤認」情有可原。
結語
一六六師退守小金門,未滿一個月就被裁撤;二九六師在烈嶼駐守半年後,奉命與十三師併編為獨立第十三師,兩單位的軍史都很短暫,而全走入歷史了!閱讀《增修烈嶼鄉志》後,發現表八-九「烈嶼守備區歷任指揮官一覽表」內,並無一六六師與二九六師的相關記載,本篇是其沿革簡史,烈嶼鄉公所將來若要修訂鄉志,可納入參考。
去(一○八)年十月,適逢古寧頭戰役七十週年,縣政府觀光處策辦「金門老兵召集令」活動,承辦單位在草擬計畫時,統計駐防金門的部隊共有三十一個。不知有無將這兩個師列入?當年的將士還健在的話,應該有八、九十歲高齡,如果能來參加此次金門巡禮活動,特別向蒞臨的前輩致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