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盪的命運,未知的歸途
曾經是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現為立法委員,也是知名電視談話性節目主持人的陳文茜小姐,曾這樣描述金門:「這裡曾經是戰爭的島嶼、死亡的島嶼、記號的島嶼,:::也是個神秘的島嶼,一個被台灣統領多年、卻始終看不見的島嶼」,這就是金門的宿命。
金門,孤懸在廈門灣前的一座島嶼,地理位置,成就了金門,也主宰了金門。金廈兩地本為一體,向有「史緣久、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語緣通、神緣會、俗緣同、商緣廣」等八緣之親,而且,金門與廈門最近的距離只有一千公尺左右,動力漁船僅需二、三十分鐘。因此,早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兩地居民的往來、通婚、通商就已相當頻繁,金門本島居民所需的民生用品、建築石材等,均透過廈門的轉運,得以不虞匱乏。
國共戰爭,國民政府退守台金,原本一體的金門和廈門,從此關係斬斷,成了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的對峙島嶼。自此,也改變原本依附於廈門的金門經濟發展模式。
金門地瘠人貧,早年,金門的居民大多數做的是「阿兵哥生意」,駐軍的消費就是當地民眾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當年,十萬大軍,養活島上的五萬百姓人口。近年來,部隊大量裁軍,由當年最盛時的十萬大軍,精減至現在的三萬人不到,金門的經濟因而大受影響。
隨著解嚴、開放觀光,八十三年起,起而代之的是觀光人潮,當年的觀光人數高達十萬人次,剛開始,因為好奇戰地的神秘氛圍,來金觀光客逐年攀升,不過,由於金門地區景點有限,缺乏完善規劃,加上業者削價競爭,使得觀光品質一落千丈,昔日的觀光榮景,至今難以回升。
金門地區產業少,除了特產業外,較大型的也只有金酒公司,金門高粱酒酒香質醇、名聞遐邇,讓金酒成為金門縣政府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但是,隨著國內外酒市場的開放,金酒也面臨重大衝擊,如何確保金酒優勢地位並拓展市場,正嚴厲地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民國九十年,在國內外的爭取下,小三通政策正式上路,金門鄉親引首翹盼小三通可能帶來的商機和人潮,也期待藉由貨物中轉機制的建立,提升金門的經濟發展。
而素有無煙囪工業之稱的觀光業,也成了金門縣政府縣政推動的主要目標。金門完整的傳統聚落、名震中外的戰役史蹟、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讓金門擁有獨樹一格的觀光資源。「觀光立縣、文化金門」是新任縣長李炷烽的主要政見與施政目標,主政後,也一直致力於觀光業務的推動,縣府更期望透過小三通的落實,達到「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理想。
小三通的實施,的確讓金門人往來廈門大陸方便不少,小額貿易的除罪化更讓大陸貨充斥金門,舉凡吃的、用的、穿的,一應俱全,金城東門甚至衍生一條大陸街,滿目盡是「俗擱大碗」的大陸貨色,讓這條街成了觀光客必定造訪的知名街道。
不過,原本寄望透過貨物中轉機制的建立,為金門帶來投資商機的夢想,卻因兩岸政治上的考量,使得這樣的規劃遲遲未能實現,金門縣政府目前除了針對此一議題進行一系列的委外規劃案外,也藉由民意代表、輿論壓力催生,希望配合中央「根留台灣、放眼大陸」政策,讓金門成為前進大陸的商業跳板與基地。
有鑑於未來的發展趨勢,不少金門人紛紛跨海至廈門購屋置產,甚至有越來越多的金門子弟捨台灣就大陸,前往廈門唸書、就業,時空,彷彿再度回到民國三十八年國共戰爭前的景象。擺渡於金廈海峽,成了新世紀金門人的共同命運。
早年,金門人經由水路至廈門,再落番下南洋,只為討一口飯吃,面對著日益惡化的台灣經濟,這一輩的金門人,也擔心著,前一世紀初下南洋做苦力的悲情歷史,會不會在下一代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