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憑魚躍慈湖任鳥飛-──為金寧鄉石蚵文化觀光季賞鳥活動而寫
賞鳥緣起:群鳥與落霞齊飛
每當落日餘暉、彩霞滿天的黃昏時刻,忙完了一天的辛勞,此時迎著晚風或漫步於雙鯉湖畔,或徜徉於慈湖魚塭的小路,或驅車到慈堤徒步於岸上,放眼望去,總是「湖水共長天一色,群鳥與落霞齊飛。」那心曠神怡的感動常是令人陶醉迷戀,流連忘返。倘若身邊有支望遠鏡,那你更可以欣賞到「湖水任魚躍,長空任鳥飛。」那種放情於形骸之外的感受,尤是人生的另一種意境,把一天的疲憊和是是非非拋之於九霄雲外,如同鳥飛去,無影無蹤。
朋友!讓我們一同去追溯和捕捉這幽雅的景緻吧!
古寧的滄海桑田
在金門島的西北角有個金門最大的湖泊│慈湖,而慈湖的盡頭有個小湖泊│雙鯉湖。兩湖一衣帶水、一脈相承,形成了資源豐富的自然景觀,為古寧村莊帶來了熱鬧氣息,也為金門開拓了一個前途似錦觀光景點。
話說「古龍頭」(地圖上就像一個龍頭)的滄桑史,猶如日昨,歷歷在目:記得在五十年前這兩個湖還是連在一起的大海灣,也可說是個內港;當筆者孩童時代,還目睹三支桅杆的大帆船來往於金門大陸間,停泊於雙鯉古地(關帝廟)的台地小碼頭上,小帆船甚至於可駛達北山村的「下店口」(即今雙鯉湖畔的風獅爺後面。)你我不難想像那帆影點點、熙熙攘攘的商賈,把古寧頭點綴得熱鬧興盛的景象罷。
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大陸淪陷,兩岸敵對,交通斷絕,海港功能頓失。民國四十二年,當時金門縣行政公署首長秉承福建省胡兼主席伯公之命,一方面為了軍事的戰略需要,一方面為了民生農漁需求,遂攔港為湖,動用兵工與民防財力物力,同心協力,沿北山村連接關帝廟直達南山村,以塊石泥土用人工土法堆砌一道長堤,因而形成一個內湖,面積十餘公頃,這個湖泊正在雙鯉古地前,故名曰:雙鯉湖。又過了十幾年,直到民國五十八年,當時的戰地政務長官秉承蔣公視察指示,也是基於上面所提到的軍經雙重考量和需求,從外海古寧的烏沙頭到湖下的岬角,用花崗石堆砌一道長五百餘公尺寬十餘公尺的長堤,把整個海灣變成一個金門最大湖泊,面積三百五十餘公頃(含魚塭),當時為了紀念蔣公愛軍愛民之慈心,故名曰:慈湖。
雙鯉湖與慈湖先後竣工,由天然海港轉型為人工湖泊之初,充分發揮水產養殖功能,每年帶給當地漁民不少收益。可是好景不常,不到十幾年的光景,淡水魚類乏人問津,水產養殖無法突破,業者一落千丈,不久魚塭任其荒廢,無人經營。然而這些豐富的天然資源猶在,自然而然吸引了一批批的水鳥來此覓食,接著兩岸戰事緩和,停止砲擊,兵源減少,空營區增多;更由於早年造林成功,林木茂密,自然又形成了鳥類棲息繁殖的天堂,所以各種鳥類年年在增加中。近年來更由於國民生活水準提昇,學校有關生態保育宣教落實,保育團體的宣導,鳥類受人類捕捉干擾日少。到了民國八十四年金門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兩湖區域又列入生態保護區,因此使這一區域的鳥類更加上一層安全保護網。時至今日,這美好的自然生態,豐富的天然資源,正是發展生態觀光的良機,而慈湖和雙鯉湖很自然的就成為頗具特色的賞鳥景點之一。
兩湖的鳥類資源
到底這兩個湖泊有哪些鳥類資源呢?經過我們長期的觀察和調查紀錄,發現兩湖這些野鳥若以生態環境來區分,可分為水鳥和陸鳥,像白鷺、夜鷺、花嘴鴨、綠頭鴨、小水鴨、青足鷸、大杓鷸、金斑行、高蹺行、鸕鶿等等是屬於水鳥;像玉頸鴉、喜鵲、鵲鴝、雉雞、伯勞、八哥、戴勝、白脊鴒、灰脊鴒、白頭翁等是屬於陸鳥。
若以季節的變化來區分,大致上可以分為五大類,茲簡述如下:
1、冬候鳥:繁殖於北方寒冷的高緯度地帶的鳥類,入秋後便成群結隊飛越千山萬水,來到金門避寒;翌年春末,氣溫轉變暖和後,再相繼返回北方繁殖後代。慈湖的冬候鳥每年停留期間約為十月至翌年三月,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蔚為奇觀,是慈湖最佳的鳥季,最近每年都會有很多觀光客,鳥友慕名來賞鳥。慈湖常見的冬候鳥且數量最多的是鸕鶿,數量常在兩、三千隻之多,其次雁鴨科、鷺科的水鳥數量也不少,都在數百隻之譜。至於雙鯉湖的冬候鳥以花嘴鴨和白冠水雞和鷺科居多,經常保持百隻上下。
2、夏候鳥:生長於低緯度南洋群島的一些鳥類,牠們也會在春夏之間千里迢迢飛來金門覓食、繁殖。雙鯉湖和慈湖畔的魚塭,常見的夏候鳥有栗喉蜂虎、家燕、牛背鷺、夜鷺、小燕鷗、白翅黑燕鷗等等,夏候鳥出現的數量較少,是慈湖賞鳥的淡季。
3、過境鳥:有一些鳥類在南北遷徙的旅程中,因路途遙遠,需以金門做為落腳歇息、補充食品的中繼站,休息一些時日之後再繼續往目的地飛行,牠們既不在慈湖渡冬、也不在慈湖繁殖,故在兩湖大多是在春秋兩季的過境鳥,較常見的有紅領瓣足鷸、青足鷸、高蹺行、棕背伯勞等。大體而言,過境鳥停留的時間短,有時停留一星期,多則半月就走了,但牠們一批走了,往後一批又抵達,所以欣賞過境鳥要把握時機。
4、留鳥:終年生活在本地區兩湖的鳥,並且在野外繁殖,而不向南北遷徙者,兩湖的留鳥可分為二部分,一部份是傳統舊有的鳥種,如戴勝、翠鳥(魚狗)、白腹秧雞(俗稱田雞)、小鷿虒、玉頸鴉、喜鵲、八哥等等,另一部份是外來種或候鳥,遷徙至本地後,漸漸適應週遭環境,且認為食物豐富可長期留駐下來,如花嘴鴨、綠頭鴨、紅冠水雞、白冠水雞、環頸雉等等。這些鳥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兩湖畔周圍魚塭,通常在春夏繁殖築巢,只要你稍稍注意,到處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也可看到牠們是如何築巢、孵蛋、育雛的美麗畫面。
5、迷鳥:偶而出現在本地區的鳥類,幾年才可以見到一面,牠們通常是在遷徙途中,因遇天氣惡劣迷失方向或因體力不支而暫時休息下來,停住一段時日,這種鳥類出現的時間不長,次數也少,如黑面琵鷺、黑鸛、鵜鶘、佛法僧等等,前幾年都曾在慈湖出現過,也吸引不少人前來觀賞。
慈湖野鳥的特色
慈湖在金門西北角,地處大陸的邊緣,其鳥類的生態和大陸自成一個體系,和台灣有些不大一樣,因此有不少台灣的鳥友、觀光客特地到金門來賞鳥,而兩湖的野鳥更是他們非來看個究竟不可。金門野鳥現有的紀錄中,據金門野鳥協會理事長楊瑞松稱,目前已有二百八十餘種。而慈湖和雙鯉湖的野鳥就有二百四十餘種,故可說可觀賞的價值頗高。而這些紀錄中,以候鳥為最多,約佔70%,其中大部份是冬候鳥。過境鳥與留鳥約各占15%。在這些野鳥中,台灣鳥類不曾出現的有鵲鴝、斑翡翠、栗喉蜂虎、黑翅鳶、黑領椋鳥、髮冠卷尾等六種。在台灣稀有的鳥類有鸕鶿、戴勝、玉頸鴉、喜鵲、黑喉鴝、灰沙燕、沼鷺、蒼翡翠、羅文鴨、豆燕(俗稱海雁)等,但在慈湖很普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慈湖每年十一月至翌年的三月會湧入大批的鸕鶿,數量常在三千隻左右。黃昏的時候,這些鸕鶿會一批批的飛向慈湖北面的木麻黃防風林來過夜,與慈湖的落日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蔚為奇觀。早晨時刻,這一群群的鸕鶿往往會在慈湖上空呼嘯盤旋一陣子,再整隊飛往外海覓食去,陣容十分壯觀,是鳥友們最嚮往的景致,也是慈湖賞鳥的一大特色。
至於雙鯉湖,近年來由於民眾生態保育觀念的建立,國家公園的管理,不再有人去干擾水鳥的生活,現在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很多的水鳥悠游水面,或潛入水中覓食,或追逐戲水,或昂首振翅,好不自在,與倒映水中的古廟,織成了一張精緻典雅的山水畫。只要你架上望遠鏡,就可以看個過癮,消遣半天。夏天時,只要你注意一下湖面上有一堆水藻聚集在一起,或看到有一隻小鳥長時間蹲坐在上面,那可保證有一窩小鷿虒的巢在那裡,裡面有三、五顆的蛋,漂浮在水面上,母鳥就蹲在上面孵蛋,當牠要離開時牠會銜一些水藻把蛋遮蓋起來,讓外人看不到牠的祕密,有夠精靈,很不可思議吧!
慈湖觀鳥點簡介
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紀錄與調查研究,雙鯉湖、慈湖的賞鳥道上主要的觀鳥景點有九處,各景觀鳥況常因季節而異,僅列常見的鳥種以供參考。
觀鳥景點一:光前廟前面魚塭。從光前廟前小路直走約一百公尺,右邊一系列的魚塭,均係荒廢無人養殖,故水生生物豐富,常有成群的水鴨悠游其間覓食,甚至於在春末亦可看到剛孵出來的小花嘴鴨成群的跟在母鴨後面覓食。高蹺行也是常客,十分可愛。
觀鳥景點二:慈湖水岸邊。站在湖岸上,面向西方是傍晚觀賞慈湖水域各種水鳥的最佳景點,那上千隻鸕鶿伴著夕陽歸的壯麗場景就在眼前,此刻應接不暇,嘆為觀止。早上也可藉著順光觀看慈湖中間沙洲上的鳥類,水面的鴨群。行鷸科的小型水鳥在泥沼上覓食,春秋兩季數量很多,在漲潮時分,都會飛回到沙洲休息。
觀鳥景點三:雙鯉古地前面平台。此處可觀賞到雙鯉湖及其附近水域的水鳥,除了終年可看到數量很多的紅冠水雞、小鷿虒、白腹秧雞、小白鷺、蒼鷺外,也有機會看到很珍稀的黃小鷺、大麻鷺。冬季更可看到白冠水雞、小水鴨、花嘴鴨等在水面活動。夏季亦可看到小鷿虒利用水藻在湖中營巢繁殖,紅冠水雞亦常在水草叢裡築巢,母鳥帶雛鳥覓食的情況處處可見。
觀鳥景點四:慈湖北面防風林。從關帝廟沿環湖路西行約五六百公尺處,可看到左側一間紅色鐵皮屋,順著小路下去,就可以找到觀鳥的小天地。此處可觀看到鸕鶿早出晚歸停棲樹梢,或成群聒噪的情況。夜鷺白天停在樹林裡休息,偶而也會看到釣魚翁騰空飛翔再俯衝下水啄食小魚。
觀鳥景點五:慈湖北面魚塭。沿環湖路再西行,遇到「北奇養蝦場」,借個路進入養蝦魚塭,走到湖岸上冬季可就近觀賞到為數稀少的冠鷿虒、鷗科、雁鴨科水鳥在湖中隨波逐流。魚塭內終年可看到小白鷺、蒼鷺等。
觀鳥景點六:慈堤北端賞鳥平台。站在平台上東望慈湖,就可觀賞到鷗科水鳥在空中俯衝捕魚,亦可遠眺慈湖北方一大片防風林被鳥糞染成白色的奇觀。黃昏時刻,西望大海,大陸河山在望,那「紅日依山盡,晚霞伴鳥歸」的黃昏美景,也是如同前敘一波波一群群的鸕鶿由外海飛回慈湖過夜,很是壯麗。
觀鳥景點七:慈堤南端。此處視野遼闊,此處略同上面景點。唯當退潮時行鷸科水鳥場聚在出水口的沙灘上覓食,東跳跳,西走走,好不熱鬧。
觀鳥景點八:慈湖南岸魚塭。這裡連接山坡地上面一片平坦矮灌木叢,除了可看到魚塭的小白鷺、小水鴨水鳥外,也可看到八哥、珠頸鳩、綠繡眼、白頭翁等陸鳥。
觀鳥景點九:慈湖西南邊沼澤區。此區充滿了很多蘆葦雜草,進入不方便,可是當你徒步進入後,冬季可觀賞到白冠水雞、小水鴨、小白鷺成群游水,春秋兩季可看到過境鳥在此覓食,因為此處較少人干擾,故數量頗多。
以上九個景點和路線是筆者自我設定出來的,僅供「菜鳥」做參考而已,其實只要你到慈湖走一二趟,就會發現有許多觀鳥的好地方。賞鳥必需,隨「心」帶
如何去賞鳥?觀鳥要帶那些裝備?這是初次賞鳥人所面臨的疑問。基本上有以下幾個必需品要具備:
1、望遠鏡│帶一台雙筒望遠鏡(8*20),掛在脖子上,走到那裡看到那裡,很方便。倘若要看得更清楚更遠,就得非要有一支單筒望遠鏡(20*60)不可,
2、賞鳥圖鑑│它是認識鳥類的字典,台灣鳥類圖鑑、金門鳥類圖鑑、慈湖水鳥之美、金門賞鳥摺頁,都可以派上用場。
3、口袋型筆記本│可用來隨時記載看到之鳥種,特殊生態、雜記。
4、輕便衣著│樸實無華的衣服才不會驚嚇鳥類,迷彩裝最適合,怕日光晒黑就得多備一頂笠帽。開水備一罐。
5、照相機或錄影機│遇到好的景致,千載難逢,順手一拍,終身難忘。
6、一顆愛護大自然的心│不干擾、不侵犯,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除了攝影什麼都不取。
生態保育與農民生計的雙贏
賞鳥是一種高品味且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所以有很多人趨之若鶩,但是也常常聽到一些反對的聲音,究竟原因何在?
近年來生態保育團體不遺餘力的推動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活動,對於日漸式微的傳統產業與養殖業造成一種漠視和忘情,因此無形中這一票從事農漁業的族群他們心中憤憤不平,形成一種負面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吧,慈湖的鸕鶿是很具特色的觀光資源,但鸕鶿是捕魚高手,不久前雙鯉湖還是由民間在租養經營時,冬天一到,鸕鶿群一來,湖裡的魚每天要少個幾百條,漁民自然要架設鳥網或拉線索防範,甚至於有置捕鳥夾捕捉。另外目前在南山田野的環頸雉繁殖頗快,數量也日益增多,也是一種特有景觀,雖是一種保育類的大型鳥種,捕捉、販賣皆觸法重罰,但是對於農民而言,危害農作物也相對日益加劇,牠們可以在幾天之內把一坵地瓜田啄食得亂七八糟,叫農夫損失慘重,故一些農民不得不冒險設置鳥架誘捕,以減少危害。
所以如何取得生態觀光與民眾生計的平衡,兼顧彼此的利益,是一門很深奧的課題,今後有待我們要去克服和化解,以及政府如何在生態保育區建立一套完善的輔導農業轉型或補助轉業,才是雙贏的上上之策。
還好目前雙鯉湖已由國家公園取得租用權,而慈湖畔的魚塭百分之八十都無人經營,不再養殖魚蝦。又由於金門農業正面臨轉型,種植甘藷的農人也減少了許多,所以就整體而言,其衝突並不嚴重,值得慶幸。然長久之計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雙贏農政制度。
今日的鳥類 明日的人類
「春江水暖鴨先知」,小動物對環境的敏感性尤甚於人類;兩湖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鳥類資源,代表了兩個指標,一方面表示這地區自然環境尚未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污染,另一方面表示這地區鳥類生存地理條件和資源充足。倘若有一天所有的鳥類都不敢飛來此棲息,形成「萬徑鳥蹤絕」,那人類想生存下去的日子,恐怕也很困難。所以常聽人家說:今日的鳥類,就是明日的人類。
筆者前年曾到歐洲去做教育研究和旅遊,目睹先進國家對生態平衡的尊重實況:我們在荷蘭風車景點看到一種類似八哥的黑鳥,一點都不怕人,在你身邊跳來跳去;在法國的海灘見識到三五成群的海鷗與我們距離只有三五公尺;在義大利教堂的廣場更看到那上千隻的野鴿與旅客們擠在一起,甚至於飛到我們的肩膀上、手上,據導遊說政府還每年支付數百萬元雇工天天清洗地板、雕像和窗台。 我們也常在雜誌、新聞看到在加拿大等美洲國家的海灘上,那一隻隻肥壯的大雁,大搖大擺的走過躺在沙灘休憩的人群。在美國某些風景區或湖泊,當野鴨數量太多時,他們開放給民眾申請打獵。以上種種,可見他們在生態保育、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態平衡的工作,比我們早做了許多年了,值得我們去省思。
結語:雙鯉躍古地
兩湖周邊的子民,我們走過繁華的歲月,飽受一次次烽火的洗禮,砲戰的悲情,歷經漁農業的轉型衝擊以及即將面臨著我國加入WTO和三通的考驗;我們應慶幸且引以自豪的是:我們有優質的生存空間和有待開發的商機,我們的生活水準和生態保育觀念在提升中,期待來日讓鳥類與人類能共存共榮,保持相當和諧的格調。接下去就是我們要如何運用這一優勢,在轉型的過渡時期中,突破瓶頸,化危機為轉機,努力開發我們的居住空間和事業,以求永續經營,讓古寧頭如同「群鳥湖中飛,雙鯉躍古地。」直奔青雲,再造榮景;生機活現,乘風破浪;世世代代,延綿不輟,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