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

發布日期:
作者: 王世勤。
點閱率:22,333

厚德載物的意思就是修行自己的品德讓德行澤厚,才能承載更多的外物。厚德載物語出自《易經》,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前後呼應闡述了才能與德性之間的對應關係。人生要向天那樣剛毅自強不息,也要像地的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蒼天高高在上以強有力不可抗拒的運行法則影響世界,而有才能的人應該不斷追求進取,強壯自己,這句話告訴我們強者應該透過不斷的努力具備了超凡的濟世才能,意思是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擔負起重大責任。
括言之:強(能)者應不斷努力,修行自己的品德,讓自己品德高尚,德行深厚並具備超凡的濟世才能,承載更多外物與承擔更重大的任務。這就是厚德載物最深層最具體的意涵。
中華民族數千年優良文化傳統薰陶下,這些位居大位,身居要職,承擔重責大任者,也都能符合人民期待,而這些品德高尚、德行深厚具備超凡濟世才能的厚德之人,在數千年中華禮教教化下也都能廉潔自持、潔身自愛,造福黎明百姓,而百姓們對這些厚德濟世能人也都能尊敬有加,在這種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詩禮傳家,忠恕傳人的禮教下倒也國泰民安、百姓幸福安康。數千年來,政權更迭,歷朝歷代都有幾個盛世,也必然會有幾個腐敗朝代,板蕩的忠臣、亂世的能人,以及時勢的英雄,更加顯現出這些厚德與超凡濟世能人能承載更多外物與承擔更大的重責大任。呼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具體明確闡述了才能與德行之間奧妙的對應關係。
與厚德載物有著相同意涵,出自《老子》章句新釋上篇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告訴我們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他的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原文之意為:上善的人就好比水一樣,水善益萬物,最能不爭,因其不爭所以才無過錯,大家厭惡的卑下之地,他反而樂意居處。他無入而不得,深信福地福人居,無所謂的「倒房」風水之說,故說「居善地」,他心如止水故說「心善淵」,他交遊有誠有愛,故說「與善仁」,他說的話最靠得住,故說「言善信」,他說的話最靠得住,故說「言善信」,他若居大位掌權就必能政績斐然,故說「政善治」,他做起事業必能盡其所長,故說是「事善能」,他的舉動必能適當其會,故說「動善時」。上善若水是藉水喻道,闡述水的性就下而不爭,能滋養萬物。上善的人具有這樣的不爭的善德又具備善利的胸襟,與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大道對應,真是相得益彰、近乎道體。
《易經》中「厚德載物」是告誡世人要修行自己的品德,讓德行深厚,具備超凡的濟世才能,以承擔更多對外物與重大任務。而《老子》章句新釋下篇,「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些善利萬物的修為與胸襟,何嘗不是「厚德載物」最佳的具體詮釋。
厚德才能載物,上善若水具備善利萬物的修為,都是在勉勵吾人要努力修為,自強不息,累積好才能,以待報國之需時。套用在現今競爭之社會上,也甚為適當貼切。因為生長在現今的年輕人,由於社會多元,教育普及,在前途發展上,個人的出入和選擇機會也隨之增多,然這方面的選擇,都需要能力和本事。但在不連續文化中長大的年輕人,自我肯定的信心、自我追尋與適切的能力都沒有獲得,也就因為如此,縱使在客觀上出路很廣闊,找尋高職業機會很多,但自己主觀條件卻不足,專業知能太差、本事不夠,即使有那樣優渥待遇,卻沒法勝任,這就好比「厚德載物」中提及的:沒有努力自己品德,讓自己德行深厚、沒有具備超凡濟世才能,所以無法承載更多外物、承擔重責大任是一樣的道理。
鑒古知今,人應不斷努力修行自己的品德,讓自己的品德高尚、德行深厚,並具備超凡濟世才能,承載更多外物、承擔更重大任務,並如上善若水,不爭又具備善利的胸襟修為,以便有機會位居大位或身居要職,為國家做一番大事業、造福黎民百姓,若不能身居要職,起碼也能以優越的修為與專業的知能,良好的人際關係,在職場舞台上得心應手、叱吒職務,為自己創造美好的前程而光宗耀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