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東部新區「翔安」命名之始末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2,406
字型大小:

廈門市同安區(一九九七年五月一日撤縣設區)現有的土地面積一○七八‧五五平方公里,佔全廈門市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四;而全區五十六萬人口也佔了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因此,同安劃分為兩個行政區域是遲早的事,祗是廈門發展海灣型的城市建設把這一課題提前擺到議事日程罷了。

同安設置的新區在同安的「東半縣」,範圍包括現在的大嶝、新店、馬巷、內厝、新墟五個鎮和大帽山農場,土地面積約三百七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二十七萬。這個區域基本上是原來馬巷廳的轄地(金門除外)。清代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同安縣東界之翔風、民安、同禾三里五十八保並原管十保共六十八保設置泉州府馬巷廳(即泉州分府),金門通判同時移駐馬家巷,「一切 名錢穀事件,既木歸通判管理」(光緒版︽馬巷廳志︾卷一)。當時廳轄的地域包括現在的金門縣,大嶝(括小嶝、角嶼)、新店、內厝、馬巷四個鎮以及新墟鎮的桂林,莊垵兩個村委會。因此,同安東部新設的政區實際上是歷史的延續,更是當今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需要。

正如新生的嬰兒需要取名一樣,新區設置也要「號名」,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古代︽周禮︾一書記載:「惟王建國,以辨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權」。說是一個國家,先要確定地理位置,劃定國與野區域,方可設官治民。國家如此,地區也不例外,由此可以看出地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名是特定方位和範圍內地理實體的語言文字代號,我國的地名始於黃帝時期,發展於夏禹劃分九州之時。「同安」之名始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大同場」迄今剛好是一千二百年,「金門」之名至今也有六百一十五年歷史,由此看出地名有其獨特的社會性、區域性、繼承性和排它性等屬性,也說明給一個新的政區起名非要集思廣益,認真推敲不可。

同安東部新區的命名,說來也是頗費週折。

二○○三年一月二十八日,主管地名工作的廈門市民政局召開部分專家學者會議,專題討論同安東部新區的名稱問題,出席會議有原廈門市文化局局長彭一萬、原廈門市地方老辦公室副主任洪卜仁、原廈門市地名學研究會理事長方文圖、原廈門市圖書館館長江林宣、原同安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吳斗興等老先生以及廈門市規劃局、民政局部分領導和地名辦工作人員。這次會上,鄙人首先提出以「翔風」作為新區的名稱。理由是:同安縣於北宋熙寧間立都圖時,設三鄉領三十三里,後來併為十一里,其中都有「翔風里」,而且相當穩定,其範圍涵蓋今天的金門縣、大嶝鎮、新店鎮和馬巷鎮的城場、鄭等地,而且新區政府所在地也擬設在新店鎮的南側,此外,這個古老的名稱至今仍有「乘風翱翔」的寓義,恰似新區的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這是個吉祥地名,就連對面的金門鄉親也是耳熟能詳,於是大家一致讚同用「翔風區」名稱上報。不久廈門市人民政府開會討論,有人提出閩南話的「翔風」與「傷風」音近,為避免口傳誤解,建議再擬幾個名稱上報。二月二十七日,我們這些人又聚集一堂,冥思苦想,大家都不願意放棄「翔」字,最後集中提出「翔風」、「翔安」(即「翔風里」與「民安里」各取一字)、「翔盈」(「盈」即同安與南安交界的「小盈嶺」,朱熹於此造「同民安」坊;閩南話又有「常贏」的意思)三個建議名稱。廈門市民政局工作過細,召集新區「五鎮一場」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充分討論,最後還把這三個名稱公開投票瞭解民意。可是贊成用「馬巷」的人居多,且又提出「鷺東」(意在廈門東部)、「新馬」(即新店與馬巷各取首字)等名稱。新區的命名雖陷入膠著,但體現了地名工作的透明度和廣泛性。

「馬巷」地名由來已久,許多民眾對他情有獨鍾可以理解。問題是,新區政府所在地不在馬巷(清代廳署設在馬巷),如果以「馬巷」作為新區的名稱,則不符合國家地名管理的規定,即使送到國務院也不會獲批。情急之下,市民政局又於三月二十四日邀集我們開會。依據國家地名管理的有關規定,結合該區域的人文背景和民眾的心理,讓每個人寫出三個名稱,然後「擇優錄取」呈報。最後選送三個名稱依序是:翔安、鴻翔(即同安東部名山「鴻漸山」和「翔風里」各取首字)、洪鐘(一九五五年曾在新店設立洪鐘區)。這三個名稱又拿到五鎮一場的八十多名代表中進行公投,結果堅持使用「馬巷」名稱的票數仍佔上風,還好「翔安」僅在其次。三月二十七日,廈門市民政局林秀華處長來電告知,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採取「民主集中」的辦法,當天上午一致通過用「翔安」之名作為同安東部新區的名稱。至此新區的命名暫告一個段落。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這個名稱應該也會得到上方的認可。

「翔安」這個名稱,就字面上看,可作「吉祥平安」、「騰翔安康」等多種解釋,兩個平聲字用閩南話也琅琅上口,更主要的是它有著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翔」是「翔風里」的首字,「安」字含義更多,它除了與「南安」、「惠安」、「詔安」、「永安」、「福安」、「安溪」等古縣名有著「安定」、「平安」的寓義之外,還因現在的馬巷、內厝兩鎮的大部分地域原屬「民安里」,所以「翔安」實際上又是古代兩個里名的組合,以後「翔安」與「同安」又像是兄弟,共用「安」字作為字藝。明代光祿寺少卿蔡獻臣(金門瓊林人)的兒子就叫謙光、定光、學光、孚光。

同安東部新區的設置,既加速了廈門海灣型城市的建設步伐,也給金門的觀光旅遊、經濟運行帶來無限的生機。因此,加速「兩門」的交往更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三月二十五日,︽廈門日報︾社地理版準備推出「廈金淵源」系列專版,召集了部分多次前往金門參訪旅遊人員座談會;我雖未去過金門,但因出過︽金門與同安︾一書而忝列末座。座談會上,彭一萬、方友義(原廈門市社科聯主席)、許伯欽(廈門市金胞聯常務副會長)、邱群英(同安區金胞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鄭劍順(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以及來自廈門、大嶝的金胞代表,都從地緣、血緣、文緣、俗緣不同的角度以及現實和將來拓展的需要,闡述加快打開「兩門」的意義。希望通過媒體的傳播,加深「兩門」彼此的瞭解,共謀兩岸經濟的發展。廈門市科協地質專家葉清還從地理學角度研究得出:廈門島和金門島同屬於大陸島,都是海水隔開的原福建沿海大陸的一部分。祇是因為斷裂構造、地殼升降運動以及海浪的衝蝕作用,才使它們從陸地上分離出來,從地質結構上論證金門與廈門「本是同根生」的科學道理。現在同安東部沿海六十米寬的水瀏線公路(即南安水頭│同安劉五店)已經動工修建,從廈門五通到同安劉五店(桂園)的海底隧道已經專家論證並提出實施方案;大金門連結小金門的「金門大橋」雖被民眾戲稱「選舉大橋」,但實施日期已是指日可待;至於自烈嶼湖井頭銜接廈門會展中心東側環島路五一六○米長的「金廈大橋」,我想也會很快浮出水面。因此,同安東部「翔安」新區的設置,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是憑海灣之優勢,藉鴻漸之靈氣鍾毓的熱土,她將成為廈、金、泉海岸線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癸未年杏月天和節 於銅魚城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