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寧鄉石蚵文化節》系列專文烽火下的童年生活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金振。
點閱率:1,181
字型大小:

聽媽媽說故事,不該是童年的專利,即便是年過半百的今天,仍覺得是一種享受,尤其從母親口中常吟出一兩句頗富哲理的對句、俚語,或可領悟到傳統鄉間社會教育傳承禮教的管道,給我殊多啟示。我高中畢業之後就赴台灣念書。民國八十六年奉指示借調返鄉服務,乃趁此機會忙裡偷閒回大哥住處與母親話話家常。

一、生於古寧頭戰役

談到我的出生,母親記憶猶新地回憶起五十四年前的往事,在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爆發前,曾有風聲傳聞中共將於近日打來,母親在父親的安排下逃到後方避難,結果空等許久,不見有何風吹草動,只好提早回古寧頭,不料在回家的幾天內,這場震驚世界也是國共關鍵性的戰役卻突如其來地爆發了。我是在戰爭結束數日後誕生的。

二、因營養不良患了夜盲症

由於戰亂之流離失所,溫飽與安全是大家夢寐以求的所謂幸福與美滿,我於兒提之時患有夜盲症,俗稱為「雞仔目」,晚餐時看不見桌上的食物,兄姊拿我開玩笑,捉豆子裏的白蟲一搖一擺地朝我面前爬過來,我就順手拿來吃了。飯飽就伏在餐桌沿睡著,直到被抱到床上繼續熟睡。母親打聽到一種秘方,說吃什麼補什麼,蝙蝠可以夜飛,當可以治療夜盲症,於是姊姊哥哥於傍晚後又多了一項工作,大家拿著長竹竿,到處揮舞,果真頗有斬獲,我食用多次,後來視力是怎麼好轉的,我沒有刻意去察覺。

三、我的學前教育

上小學之前,每天都玩瘋了,滾車輪、跳繩、學汽車倒車故意倒著走,在床上綁各式花樣的鞋帶、看阿兵哥吃飯等鄉間小孩的遊戲應有盡有,整天活蹦亂跳,曾因倒著跑而掉進十公尺深的井底,慶幸命大。每天玩夠了,回家找吃的,或看父親寫字,幫忙拉聯紙,有時幫忙點煙,父親工作量很大,休息的時間喜歡坐店仔,李養盛處長的父親當年開了一家雜貨店,父親是常客,父親年未五十而齒牙動搖,每次用餐前,我們兄弟負責把花生米用小石臼搗成粉狀,然後再去請父親回家用餐,父親的特徵很好辨別,很遠就可以聽到他咳嗽的聲音,彼時,我不懂咳嗽是什麼意思,只知道那是熟悉親切的聲音說明父親就在裡面。學前年齡的我,每天很開心,沒有功課壓力,亦不必做苦力,整天蹦蹦跳跳,等待被差遣;父母教我遇人要問他「吃飽了沒有」,我就努力去找人問;父母要我去雜貨店買檸檬精,我怕記不起來就沿路一直唸。若有買兩種以上的東西,就把錢或雞蛋(可視為錢幣)分門別類地放在左右手。每做一件事就很有成就感地雀躍不已,問還有什麼事要做。家裡養的大豬(像狗一樣四處走動)小便時,便立即拿瓢子去盛,以便做肥料。冬季農閒時,全家團圓忙著剝花生殼,以便來年清明節前後播種。兄弟一起比賽誰剝得快,其間還可從生的花生中意外地發現煮熟晒乾的花生,這種驚喜更是大家努力的動力,其樂融融。

四、小學一年級曾留級三年

學前教育,根本談不上什麼幼稚園。進了小學,學校也很克難,古寧國小設在北山,南山設有分校,校址是借用一棟四櫸頭的民宅,據說該民宅的主人當天患有腳氣病,眾說紛紜,該房屋無人敢住,才作為校舍。不久校舍又遷至李氏宗祠,前廳作一年級的教室,備有課桌椅,後廳作二年級的教室,由於課桌椅不夠,請學生自備,於是一間教室出現了五花八門、高矮不一、形狀有別的書桌,放學後,學生把椅子帶回家,次日再扛著上學。兩間教室之間只隔著天井上課,且只有一位老師,於是一年級上課時,二年級自修,互相干擾,非常吵雜,我還沒領悟到課程內容及課表進度時,更不知道考試是怎麼回事之際,一晃三年過去了,成績很差,每年都留級,民國四十七年暑假,爆發八二三砲戰,學校被迫停課,我跟隨家人撤離古寧頭,結束了小學一年級的課程。

五、因砲戰而輟學

砲戰日益告急,全家搬到大姐剛結婚一年的婆家賢厝,頗受照顧。後來又搬到奶奶的娘家金城,不久,就在附近租了一間房子,月租八十元。父母親每天冒著危險,出生入死地進出已陷入戰區的家鄉古寧頭,為的是全家人每天所需要的糧食。石蚵盛產時,父母親千里迢迢地挑到金城來,母親和姊姊負責剝殼,我負責提去大街小巷兜售,然而當年年僅十歲,不諳用乘,只好用碗裝好放在籃子裡揣去賣。海水小潮時,我改賣碗粿,大的每個一元,小的每個五角,每賣十元可賺一元,平均一天可賺五元,二姊三姊忙著到可樂汽水工廠洗汽水瓶打零工貼補家用。年邁的奶奶亦在家忙著貼冥紙上的金箔,賺取蠅頭小利。我賣完碗粿後,再到正氣中華報社撿碎紙和印壞的油紙回家當柴火。逃難的日子是這樣地看不到明天。

六、古寧頭擁有三個良田千畝

人在窮途末路之時,始注意到家鄉富足之可貴。戰前不曾為吃飽的問題擔憂,一年四季有各樣的農產品進食,不同的節慶,家家戶戶都做應景的糕餅。遇到婚喪喜慶,遠親近鄰都來幫忙,典型的小康社會,在故鄉古寧頭表露無遺。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才能創造這樣的幸福社會,我想歷代祖先已為其子孩安排好謀生的環境和條件,雖地處金門西北角,水資源和土質均欠佳,然而,在精耕之下卻成了良田千畝。此外,善用西江之沿海大陸棚,樹立成千上萬的石板,開發成壯觀的石蚵田,海產豐富,成了另一個良田千畝。再者古寧頭南山、北山、林厝等三個村落環繞的雙鯉湖,在湖堤完工之後,湖外成了前江,如今慈堤築成後又成了慈湖。雙鯉湖兩側池糖密佈,魚蝦及藻類植物豐盛,又是另一個良田千畝。古寧頭天然條件原是偏僻貧瘠之地,歷代祖先憑著智慧和勤奮,經營成今日的魚米之鄉,繁衍子孫迄今已愈三十世,人口已逾萬人,曾是金門最大的聚落。

七、另一批移民潮

砲戰烽火漸平息,零星的宣傳砲採單打雙不打,成了歷史的創新戰法。村子裡的族人陸續回到這個殘破的家園,起初,先將政府補助的帳蓬搭在斷垣殘壁的廢墟磚瓦上,慢慢再整修被砲火摧殘的房舍,田裡的雜草取代了昔日綠油油的農作物,重新開墾之功夫,不亞於墾荒,然而,能躲過戰火,活著回來,彼此都慶幸平安。不久,古寧頭恢復了昔日繁榮的景象,惟這種光景大約維持十年,在台灣經濟奇蹟的誘因下,紛紛到台灣發展或遷居市區,這一波移民潮之威力,比逃避戰火還更嚴重。整個村莊,尤其是南山村,幾乎成了養老院,古寧國小的學生人數,隨之快速下降。

回顧從出生到十歲,跟隨故鄉古寧頭歷經了兩次戰火的洗禮,這期間影響我最大。我日後之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於工作的態度和方法,大多形成於這段期間和這樣的環境。父親於戰後四年仙逝,母親身兼父職,我於小學五年級轉學金城國小,畢業後就讀金城國中、金門高中,進而負笈台北,研究所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回顧近四十年來與故鄉古寧頭可謂聚少離多,母親跟著家人搬到金城也有十五年的光景了。

對於故鄉的懷念,我和母親有同樣的心情。這六年來於公忙之閒,邀母親同遊家鄉,母親不忘從關帝廟燒香拜拜到錢氏祖厝,我則試著藉此機會找回童年的故鄉原貌。雖然每次都失敗,卻從不死心,未曾放棄對故鄉重溫舊夢的追求。

(本文作者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門分部主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