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古寧頭戰役」到「小三通」││金門戰地角色的變遷與定位探討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建民。
點閱率:1,163

就金門所處的環境而言,金門與對岸廈門的關係雖然有著「史緣久、地緣近、語緣通、文緣深、神緣合、俗緣同、血緣親」等層面的親密關係,不過不容諱言的,金門正如同南北韓的「板門店」和東、西德的「西柏林」一樣,扮演著軍事緩衝的角色。在冷戰時期,金門正好是民主與共產集團兩股勢力衝突的緩衝地,因此金門自此形塑了其戰地以及軍管的特色。可是當兩岸由對立走向和解,金門最後也走向終止戰地政務之途,其經濟發展受限的問題也浮出檯面。畢竟在長期軍管體制之下,金門的經濟長期依賴軍人的消費,一旦此種特殊的依賴關係有所變動時,整個社會經濟態勢就會發生重大的影響。過去,金門一直被定位在「戰地」的角色,如今時代變遷,金門民眾也希望政府能把金門定位在以經貿、觀光為導向的「經貿特區」,才是能達到維持兩岸良性互動以及兼顧金門永續發展的首要選擇。再從當前國際形勢來看,各國都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目標,而國內的新政府亦以振興經濟為其施政要項之一,加以對岸的大陸更是採取政經分離的政策,同時兩岸也已先後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因此,環顧當前國內外局勢以及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金門的前景必須從加速經濟發展,加強投資與建設等方向去思考才是正途。

(三)經濟交流取代軍事對抗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中,金門與廈門歷經無數的砲火交戰,如今雙方已由對立化為直接交流,其所代表的意義甚是重大。然而在兩岸分治五十餘年的情況下,台灣的經濟成長並未在給戰地前線的金門同樣的繁榮,反觀對岸的廈門雖然是在共產體制之下,卻能有豐碩的經濟成長,相較之下,金門遠遠落後於對岸的廈門。當前的兩岸已進行「小三通」,並且由金門地區先試行,代表著金門在政策上應擺脫過去軍事對抗的本質,而以經濟發展做為與對岸廈門和解的第一步。

大陸方面雖然有意接受金門和廈門成為兩岸小三通的試行點,則金門更應把握此契機,因為廈門經濟特區具有極優良的經濟條件。廈門經濟特區是一九八○年在鄧小平特區建設思想指導下所創辦,並在一九八四年提出實行自由港的政策,乃大陸唯一由中央指定可以實行自由港政策的經濟特區。一九九四年三月全國人大更賦予廈門地方立法權,使廈門成為大陸開放程度最高的經濟特區。目前包括海滄、杏林、集美等地區均規劃為台商投資區,同安縣為對外開放區,使廈門經濟特區擴大至二五六平方公里。目前廈門在產業結構方面,一、二、三級產業已由一九八五年的22:37:41調整到一九九八年的4:59:37。農業生產以發展高附加價值的作物為主,共有耕地四十二萬畝,並擁有豐富的漁產資源;在製造業主要以電子、機械、化工、紡織、食品、建材為主;在旅遊業方面,一九九七年共有三十八萬餘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灣人民至廈門觀光。(註十八)

此外,廈門經濟特區在台政策上被大陸中央賦予對台工作之前線基地任務。在一九八五年六月國務院所通過的廈門特區實施方案中,已將之定位為落實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的示範區域。在吸引外人投資方面,確立了「以僑引台、以港引台、以台引台、以外引台」的引資方針。大陸的國務院經貿部及交通部亦在一九九六年相繼公布了「台灣海峽兩岸間貨物運輸代理業務管理辦法」以及「台灣海峽兩岸航運管理辦法」,確定廈門為大陸對台的直航試點。目前在廈門的台資企業,投資規模在一千萬美元以上者有四十四家,截至一九九九年六月止,台商在廈門的投資總額為35.5億美元,台商人數約有四萬人;十多年來入出廈門口岸的台胞估計已累計達二百多萬人次;而大陸各地在廈門設立以開展對台經貿工作為主的機構已達兩千多家,使廈門成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地區。(註十九)職是之故,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小三通」之後,金門地區的發展勢必與廈門愈來愈密切,最主要的因素乃是地緣關係。廈門經濟特區經過二十幾年來的建設和改革,不論是投資環境、基礎建設和各級產業都有相當的規模和成就,金門未來的發展在「小三通」之後,可藉助結合廈門之現有資源與規模以獲致最有效的利益。

六、結論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而且尚牽涉到國際因素的層面,其中又以美國的影響最為重要。在兩岸嚴重衝突的年代,金門成為兩岸政權最大的角力場所;而在兩岸步入交流時期,遠比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之前,雙方早已於金門達成了「金門協議」。即使兩岸為了三通議題和進一步的交流陷入困境,台灣方面為了釋出善意,仍不得不以金門做為「小三通」的試行點。因此,就過去和現在來看,金門在兩岸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在變,卻仍不失其「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地理和戰略特性。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金門角色的轉變是逐漸從軍事、政治到經濟的過程。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中,金門所扮演的角色隨著國內政經局勢與國際形勢而有所改變。在國內情勢方面,北京政權成立之後,中共解放軍繼續企圖解放台灣,並在閩浙沿海島嶼發動一連串的戰役。金門即在一九四九年之後的國共戰爭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也形成了在兩岸關係中的定位問題,更形塑了金門戰地角色的開端;而國際因素的介入兩岸問題,對金門的歷史角色與定位有深切的影響。尤其美國在國共戰爭期間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金門在五○年代的中美關係發展過程中亦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綜觀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發展過程,金門的角色是以戰地的軍事性角色為主,其戰略價值一直持續到後冷戰時期才稍有改變。

隨著兩岸民間交流頻繁,金門成為兩岸三通的前哨站。「小三通」是我政府大陸政策之下推動兩岸三通的觀察點,雖然現今金門的基礎建設和軟硬體設備,並不足以全面實施小三通,然而實施之後,對於兩岸緊張情勢的和緩,確有明顯的正面意義。綜觀金門長久以來的歷史定位,向來都不是以經濟為取向,也正是因為如此,金廈兩門的小三通,其政治上的象徵意義,絕對要高於實質上的經濟效益。「小三通」之後,金門祛除了純軍事化的角色,代之而起的是政治性的角色,同時在勢之所趨之下,以經濟發展為訴求,以取代舊戰地政務體制的呼聲也隨之而起。畢竟金門長期在軍管的戰地政務體制之下,經濟發展停滯,而「小三通」帶來的是政治的象徵和經濟的契機,因此,金廈經貿圈和觀光發展的規劃,一時成為熱門的話題,而兩岸也在此情況下營造良好的氣氛。

註十八:李金振等,︽金門設立特別行政區可行性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考核委員會編印,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前揭書,頁六○。

註十九:同前註,頁六一。

(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