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花崗石醫院病房裡人生百態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諸如此類,百善孝為先,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孝很簡單,順即是。
養兒方知父母恩就能體會理解,是不是有那個心,心最重要。年老的爹娘要的是能看到你,聽到妳的聲音就很高興了。
有句話叫「年老思子」,民眾病房進住的一般為老年居多,這也是正常事。人老體衰,如老機械般保養還是要維修,多少總是有些病痛或舊疾復發,吾等年近六十已有老年之狀況,是不會騙人的,娘常告訴我老人家的話要用紙包起來,今日已逐漸證實,髮脫齒落,尚好耳聰目明。
病房來了一位九十六歲的阿公,身體狀況非常好且是耳聰目明,是因不小心摔倒造成髖骨骨折。髖骨骨折發生在老人家較多,早年如果這種情形就讓老人家臥床,近年科技進步這種狀況入院開刀鋼板修復固定恢復的好數星期後即可走動。患者董老先生膝下有兒女五人皆受高等教育,五、六十年代在金門一個家庭要培養一個大學生是多麼不容易,除非是南洋有親屬支援金錢的還是做生意人家,才能供得起學費,然一個種田人家常常為了給孩繳學費撞破了頭到處借貸,還得看人臉色欠人人情,有的母親還將自己結婚唯一的戒指拿去典當。
父母親給孩子永遠是無限的。老人常唸「父母養子不論飯,孩兒養親要每餐算」,此時在董老爺爺身上印證了,我看到了,話說千辛萬苦將孩子養大成人,各個有好職業都服務於教育界及各公部門,父親要手術開刀找不到一個願意簽手術同意書的。
好不容易經大夫、護理人員從中協調,衛教開刀治療及不開刀的評估後,勉強派出一個出來簽字,拖了數天終於可以動刀了,記得很清楚,董爺爺要進開刀房時,幫他做術前準備換上手術衣,老人家像孩子一樣一直喃喃他衣服口袋裡有多少錢,安撫他:我們會幫你看好才放心讓護理兵推進開刀房。
手術順利,老爺爺的身子骨好也是重要關鍵,三個半小時就推回病房了,因是半身麻醉所以爺爺是清醒的,當護士前來病床旁作術後衛教時,要他平躺六小時不可抬頭,老爺爺出聲了:我的錢咧!真是可愛到不行,不但耳聰目明,腦袋瓜也非常清楚。
但問題又來了,孩子們爭論不休,誰都不願意看護第一天,藉口一堆。在我們外人看來就是沒那心來照顧老父親,接來可想而知,每人輪班遲到早退誰也不願吃虧。一星期後這群為人師表,公務典範的兒女們一個也沒見著全部消失,把高齡的老父一人落在醫院病房,醫院只好從勤務隊裡調來一勤務兵來照顧老人家,真是軍民一家。那時還沒有外勞可請,還好軍方有伙食提供三餐,讓爺爺不至於餓著。
這一幕「養兒防老」讓未婚的老姑娘我更想得開,如果有朝一日不小心結婚了,孩子的事隨順「命中有時終需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家有老者好好孝順才是福報。
人老了就像小孩,所以才叫「返老還童」,當小時候父母幫你把屎把尿時他們有說好臭嗎?別忘了有一天我們也會老,種什麼因就會收怎樣果,趁著還有可孝順的長者別讓時光流失,才來後悔,後悔沒有特效藥。
我也看見孝親的典範,病房裡有一位遠住金門島最北的村莊金沙鎮青嶼村的張老先生,家裡務農,孩子無法繼續上學,國中畢業後就在家幫農務,傳承耕耘。家裡擁有的幾畝薄田,看起來經濟環境不是很充裕感覺得出來,但這不重要,重點是他的那份心讓人感到溫暖及打從內心的尊敬。
每次為來醫院照顧他爹,怕爹餓著,從田裡回來顧不及梳洗,怕趕公車來不及匆忙趕、趕、趕全身帶著泥巴的衣褲,提著家人準備好的地瓜粥、乾煎小黃魚(不是真的黃魚是閩南語叫黃隻)醃豆豉來到病房孝敬父親。
不是醫院沒供餐,是老人家愛吃地瓜稀飯及黃隻魚,豆豉,花生米。孝順不一定要滿漢全席,粗茶淡飯也可以,貴在是不是有心,來到病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一臉盆溫水幫父親擦洗臉蛋,雙臂最後洗雙腳,倒完擦洗後的水,接著就是父子天倫用餐有說有笑,充滿了父慈子孝的一幕。
這位仁兄的孝心我們感覺到真正的孝順,上行下效,佛家說:種什因收什果也是我們的好楷模。
早年公車的班次不多而且多行駛主幹道,不繞村莊,一個班次有的相差2至3小時。偏遠村落更是可憐,出趟門搭個車走出村莊外最起碼的距離也有兩、三里路,時間未估準,差1、2分鐘好的司機會稍等你一下,如果運氣不好遇上沒有慈悲心的駕駛只要門一關,即使人已在車旁他也不停下讓人上車,一點都不通融,所以一定要準時。
在讀書時那當下總覺得司機好壞,都不等人,害我又遲到了,又要去教官室罰站。現在轉個念想其實是很好的,第一好處讓人有時間觀念,不管任何約定一定要準時,二好處走走路運動對身體好,運動完剛好上車休息看風景多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