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魏斯」
多年前,我在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尋寶,偌大的店裏,只挑中一本畫集,封面寫著「魏斯」。
當時,尚不知他是何許人也,單純被魏斯的畫深深吸引了!書雖薄,卻是那麼精彩,只花了一百元就淘到寶,我覺得好幸運!也暗自竊喜:我的幸運是許多人不識貨才得以擁有的!
回到金門後,再次聽到「魏斯」,是我畫畫班的賴同學提起的,他用一句話形容魏斯:「很會畫白色的藝術家」。
魏斯確實很會畫白色。各種層次的白,他的畫經常予人一種蒼涼孤寂的感覺,對此,他自己的解釋是:「人們常提到我作品中的憂鬱氣氛,而我的確至今仍有這種鬱悶感覺--那些值得我懷念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帶有悲傷感。……但我想我的作品不能說是『憂鬱』,而應說是『有思索性的』。」
我在金門經營的二手書店裏有許多介紹藝術家的書,去年夏天我特別又買了一本「魏斯」的專書,陸陸續續看了好幾個月(因為我有太多床頭書跟太多可分心的好事)。
昨晚,我終於將「魏斯」看完了!但不知是魏斯還是咖啡,讓我失眠!無論兇手是哪個,結論皆指向:睡前太興奮是影響睡眠的!
魏斯是美國畫家,生於1917年,我換算他的年齡,若能跟金門百歲人瑞一樣長壽的話,今年是102歲。一生陸續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魏斯,是少數仍在世時即享受到名利雙收的藝術家之一。二十歲首次畫展,第一天全數的畫皆被訂購。
持續不斷創作了40年時,他寫了一篇關於創作的自述,編書的人將這篇放在整本書的最後。一般的床頭書,看著看著就眼皮沉重,可幫助睡眠:而這本「魏斯」卻讓我越看越興奮,終究導致失眠!隔天(沒錯就是現在),還反常搬出電腦,開始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呵呵,還好現在不是半夜,否則你大可用閩南俗諺罵我:半夜吃西瓜--「反症」(反常的病症)。
魏斯的成名作,許多人應該不陌生:「克莉絲蒂娜的世界」,描繪一大片緬因州黃褐色的田園風光,左下角畫著他不良於行的鄰居克莉絲蒂娜,背對畫面的她,匍匐在地、望向遠方農舍。畫面透出一種要跟某種事物搏鬥似的氛圍與無奈--是無遮蔽下的烈陽?遙遠不可及的農舍?還是使得她異於常人的「命運」?
魏斯的這幅畫隨後被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多年後,他自己提到這幅畫時,我感覺到一絲他對社會大眾「國王的新衣」般的調侃。他說,當年畫完這幅畫後,把它擺在那裏,許多人走過去都沒多瞧它一眼。時至今日,如果它沒被收購的話,他會告訴人們,這畫多麼有金錢價值。然後,人們看待這幅畫就會不一樣了, 他們會再三地看這幅畫,甚至從畫裏獲得一些有的沒的感想,並且更加肯定這件藝術品了!
幼年時期體弱的魏斯,一生只上學兩週,輟學之後,一直在家教育。影響他至深的父親老魏斯,是著名插畫家,卻從來不教他繪畫技巧,而是教導兒女自己觀察、獨立思考,不要落入巢臼或捷徑,尤其是畫人像或樹木,更需要自己摸索學習。
魏斯最大的人生打擊,應該是他28歲時,父親老魏斯過世。那是一樁過平交道時發生車禍的意外。突然從人間消失、亦師亦友的父親,怎不讓魏斯悲痛萬分。幸好,魏斯的一生仍比其他藝術家幸運,他擁有賢淑美麗的妻子、陸續出生的兒子,即便連接踵而來的戰爭,甚至160萬美國失業人口的時期,都影響不了魏斯的創作與經濟。誠如他所言,在這方面他是幸運的。
是幸運?是他持續不斷的努力?還是他深知自己要的是甚麼?我認為以上皆是。他從來不滿意自己的任何一張作品。當他創作時,從不願被打擾、被看到,他總是躲起來畫畫!有次跟他合作的友人模特兒拉斐,與他氣味相投--同樣不願被任何人看到,所以他倆總是躲在小閣樓偷偷進行這創作;他的模特兒還特別在門上裝了鎖,以防他們離開時被人闖入!您不妨試想一下,他倆的投合、竊喜、安全感以及滿足感吧!
魏斯的畫到底帶給他多少財富?他說,他從來不看存款簿。他的太太會幫他保留幾張非賣品,例如他在這篇自述裏主要針對的創作「愛國者」這幅畫,至於其他畫則會賣掉--但就他來看,所有的畫都不必保留,因為沒有他一張滿意的作品!
魏斯一生的創作特色都是「孤寂風格」。終其一生,他描繪的只有賓州的故鄉小鎮以及偶爾去渡假的緬因州小屋附近;即便人們慫恿他出國啊去歐洲啊增廣見聞啊讓你創作更寬闊啊,他都不屑一顧,並認為那些從歐洲回來的是傻子、喋喋不休說著旅遊經驗的人真是厭煩!原因是,他認為自己的故鄉像個寶庫,已經讓他探究不完了,何需它尋?無論畫人或畫風景,他終身致力追求純粹「美國感」,他自述裏提到他畫的友人(拉斐.克蘭,「愛國者」畫作模特兒)未經污染,就像一顆純種的美國蘋果。
你或許可以從他特異的行事風格當中,探出藝術奇才的訣竅:「我經常在夜晚走進畫室凝視自己的作品,在黑暗中透過月光,使我以一種不同於日間的心情來看畫--欣賞畫中的抽象本質。」魏斯活在現代,卻捨燈光而就月光;我認為透過黑暗可以掩蓋某些部分,也可以凸顯某些部分,就像畫家為了獲得更大的(明暗)反差,經常邊畫邊瞇起眼睛看他所要描繪的物件,無非是一樣的道理?有些畫家還會將他的畫作刻意反掛,這些看似古怪的做法,都有其意義。
魏斯不知他的畫賣多少錢?他認為:不能太貴,因為如果太貴,那他的模特兒友人,不就會有被利用的感覺?
魏斯畫人,不追求「像」也不追求「美」;他所銘記的是,模特兒讓他觸動的「那瞬間」,並且努力把那瞬間表現出來。他畫一位禿頭老人穿著往昔軍服、上面掛了許多徽章的畫,名為「愛國者」,他努力營造、表現出模特兒背景的感覺是戰爭印象的「污濁、骯髒、煙草汁及汗臭」。
他擅長刻畫被畫者的內心感觸;例如他畫一位表情驚恐的人,半張臉在陽光下、半張臉在陰影裡,打扮貌似農人,微彎的背,兩手交叉在胸、膝蓋之間,整個人嚇到縮起來,要不是坐在椅子上,恐怕會墜倒的那種姿態……,魏斯想表達的是,那瞬間農人聽到烏鴉從上空飛過,驚恐的模樣是因為他相信這是不祥之兆(因為他們總是遇到不幸,所以更加迷信,這是我個人解讀)。
再例如,他畫鄰居克爾的側面,只露出一隻耳朵,天花板有兩個金屬釘子以及裂縫,他想呈現的是:克爾聽到樓上地板(他家天花板上面)突然傳出聲響的「那一瞬間」。克爾側耳傾聽,那表情好像跟魏斯說:「嗨,不單是我,你也聽到了吧?」
畫作沒完成前或正在作畫,都不讓人看的魏斯說:「即使是一個孩子進來批評兩句,我都受不了。」但完成後,魏斯經常會拿去當地一家的雜貨店,把畫放在罐頭食品架上,看畫作跟桃子罐頭上粗糙顏色以及現實物相較之下效果如何?畫完拉斐後,魏斯首先把畫拿給拉斐的家人看,他的太太看了悲嘆欲泣,他兒子一語未發走過去抱緊拉斐,其他的親朋好友看了也是泫然欲泣……,他回憶,那是令他感動的一大經驗。當然,後來這畫也拿去雜貨店了,他常用這方法品評自己的畫。
這本書沒提到的是,1986年魏斯覺得自己夠老了,主動公開,他從1971-1986年,長達15年期間以鄰居看護赫佳為模特兒,畫了許多水彩與裸體素描,藏在朋友家的閣樓(魏斯太太請不要難過,當然是畫別人, 難不成畫您,哪位藝術家有這種前衛與胸襟啊)。之後,也特別舉辦以此為主的展覽。
閱讀這本書的期間,我一直在想「連納德E.B安德烈」這人是誰啊,是親人還是「大戶」?因為他收藏了大量以赫佳為模特兒的素描及水彩。翻到文末的魏斯年譜,答案揭曉,魏斯將240幅赫佳連作,賣給了收藏家連納德E.B安德烈。書中還有一張魏斯跟他的合照,魏斯兩手撐著屋門的小矮木門,露出難得的笑容;兩人都沒看鏡頭,倒是相視而笑……。這讓我忍不住揣想其中有何奧妙?魏斯一口氣把大批的「赫佳」都賣給同一人,是為了方便日後展出嗎?(像梵谷因為生前作品只賣出一張,所以荷蘭才能有個館藏超豐富的梵谷美術館)還是他太中意這個收藏家了?依照魏斯的個性,他並非一個金錢至上的人,想法從不流俗,因此我更好奇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合照中的他,一派輕鬆,莫非他心想:「我太太很討厭那些畫,所以剛剛統統賤賣給你了(約600萬美元)。表面上是你賺到了,其實最樂的是我,我終於脫離苦海了!」(歹勢,把溫柔的魏斯太太想得如此陰沉又強勢,這純粹是我不當的幻想)。
最後,回歸到屬於藝術的嚴謹話題,僅將魏斯自述裏幾句撼動我心的話,與大家分享:
「緬因州海邊砂礫淺灘的白色蠔貝也令我激動不已,因為那是來自海的--海鷗從遠處銜來,陽光和與雨水使它變成白色,旁邊還豎立一根樁木。大多數的藝術家只注意處於那兒的對象本質,而未注意形成它的各種因素。」
「說來奇怪,當我開始有難以言喻的感受時,我的頭髮變會豎立起來,而且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止我去做它。」
究竟是咖啡,還是魏斯,讓我失眠?結論是兩者都值得!甚至還鞭策了我,寫下這篇心得,神奇啊!
向魏斯(Andrew Wyeth)致敬!(2009年1月16日,92歲的他病逝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