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眠床板土壕防空洞

發布日期:
作者: 陶然。
點閱率:1,336

說起眠床板,老一輩的都知道那是睡覺的貼身物;小時候,村子裡的人家,生活水準都很差,坐臥睡覺的溫床,是用一塊塊木板連接而成的眠床板,睡躺在上面硬硬的,雖然滋味不是很好受,但,就是這一張張的眠床板,舖在古樸的木床上,舖成了一個個織夢的童年。

照理說,眠床板是用來睡覺的,但是在戰地金門,它卻成了保命、救命的屏障,且聽我娓娓道來。

話說發生在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炮戰」,那年我才六歲,當天下午約莫五時許,對岸的瘋狂炮火,朝金門無情的如雪片般飛來,當時,爸爸還在山面作息,起初,他以為是國軍正在進行實彈演習(因為當年的局勢尚不穩定,時常有部隊演習),後來砲彈一發發陸續的落下,看看情況,這那兒像在演習,父親心知不妙,鋤頭一丟,馬上在炮火空隙中,踉踉蹌蹌的飛奔回家,一奔回來,馬上喝令一家老小,趕快找地方躲起來,可是躲在那裡好呢,因為猛烈的砲擊來得突然,使得大家都措手不及,說時遲、那時快,嬸婆忽然靈機一動,何不就近躲在眠床板下面,先避避風頭再做打算,就這樣,我們一家人顧不得眠床下面髒不髒,管他三七二十一的,在眠床板下面一躲就躲了好幾天。

舊時,一般的家庭都沒有衛浴設備,最多是在屋角的隱敝處,放置一個粗桶,我和嬸婆躲的眠床板旁邊,就是一個粗桶,嬸婆深知我怕臭,總是要我睡在較遠離粗桶的一角,嬸婆天生是一個愛乾淨的人,只見他每天等砲火稍歇,就會把粗桶一遍一遍的洗刷乾淨,並且用密實的蓋子蓋好,他見我在一旁掩鼻,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還要苦中作樂的安慰我說:「聞香聞香,總比捱砲彈好」。

後來,經過隔壁阿兵哥和大人的努力,終於,在叔公的舊厝天井上,挖了一個可容多人的土壕,挖好以後,我和家人就「遷居」土壕。那時,我的肚子上莫名其妙的長了一個無名瘡,紅咚咚的一片,圓圓凸凸的,像極了就快成熟的紅柿子,因為傷口發炎的關係,所以時常痛得我哀哀叫,嬸婆不忍,總是在一旁拿著扇子幫我扇涼,還好言勸我要多忍耐、稍安勿躁,局勢稍緩,再請醫生幫忙。那時還是閩南話「六月天、七月火」的燠熱天氣,一個六歲大的小孩,那有那麼大的耐性,那十幾天,嬸婆被我煩得沒有一時一刻睡得好覺,整個人都消瘦了好幾圈,她只有在我累得好不容易才睡著的時候,才能稍卸肩仔,小憩片刻。

後來炮火漸歇,父母就趁此天賜的空檔,連哄帶騙的把我帶到村子裡的衛生排,請醫官幫我診治。

又過了好幾天,對岸的氣焰漸漸的退燒了,隔壁的阿兵哥,驚覺到幾近原始的土壕,不足以應付先進的大砲,乃開始構築較為堅固的防禦工事,他們改用鋼筋水泥和大塊的塊石蓋防空洞,他們蓋的是二十人洞,而且洞裡面還用堅固的木材設計床位,並分成上下舖,如此一來,我們在單號的晚上,生命又多了一層保障,因為我家就住在隔壁,有地利之便,對岸一有動靜,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就爭先恐後的跟著大人往新建的防空洞鑽。

我們全家和阿兵哥的互動一向極好,我平常都管他們叫「某某叔叔」、「某某伯伯」而不直呼其名,他們也都把我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在那個烽火漫天的年代,戰地軍民感情的水乳交融、互助合作、軍愛民、民敬軍,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的精神,特別值得我懷念!

八二三炮戰,事隔至今,已悠悠四十五年矣,當年那個大難不死的兒童,由於命大,對岸的炮火沒能奈他何,連肚子上莫名的膿瘡,也都能化險為夷,這不能不說是吉人天相、上蒼保佑。

想想看,從硬梆梆的眠床板,到下個雨都會崩塌的土壕,到有如銅牆鐵壁的現代化防空洞,我都一一的走了過來,想想看,人生到此,還有甚麼看不破、忍不過的事?一眨眼,當年的那個慘綠幼童,現在已逾「知天命」之齡,歲月無情、炮火無情、和平無價、生命無價,希望過往種種歷史的不幸,都只是我們人生逆旅上的偶然,而非命定的必然?

走過從前,瞻望未來,我們應能從歷史的宿命和錯誤中,覓得和平相處之道,也許,我們能從此中學得更多的尊重與包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