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樓五十週年紀念與八二三忠魂祭
民國四十七年,兩岸情勢劍拔弩張,戰火果然於一夕之間再度燃爆。八月二十三日,南安、同安、廈門沿海匪砲向金門島全面濫轟,我砲猛烈還擊。島上落彈逾四萬餘發,毀屋千棟,死傷二百餘人,舉世震駭,為「八二三」戰役揭開序幕。
金門縣志卷一大事志一六三頁記載:「民國四十七年九月八日,炮戰再度展開,劇烈空前,五小時內,本島落彈五萬三千三百餘發,我補給船一艘中彈起火爆炸,民眾死亡九人,重輕傷卅一人,民防毀損甚多。」
在金門素有文學才女之稱;現任教於金門高中的洪春柳老師,曾記敘了她個人歷經了這一段戰火歲月及其克難成長年代的心路歷程:「兩歲多的戰地孩子,親身暴露於戰火的洗禮下,但對這場戰火卻又完全地無復記憶。唯一的勉強記憶,可能是:只要隆隆的砲聲一打起,母親就抱起他,跑過一段長長的小路,混在防空壕的人群中。直到砲聲歇止,人群才各自陸陸續續散開」。
對於所有生於五○年代成長於戰火的孩子來說,他們所親切:與熟悉的「八二三」故事,大都是來自於餐桌上、庭院中,父親、母親、阿公、阿媽、阿伯、阿嬸:::的敘述。
無知、驚懼、生離、死別、屋毀、疏離、遷台:::「八二三」是一段四○、五○年代金門人的共同記憶,烽火歲月與異鄉學子的文字影像,倘若不即時採訪紀錄,將只能等待個人式的回憶錄。而人物會凋零、歷史也因此可能留白。
從一頁頁鄉土歷史教材記載,無論古寧頭戰役,抑是八二三炮戰,均充滿驚險、威武、不怕死的金門精神,均來自師長的教誨,史籍的記載,還有「古寧頭戰史館」、「八二三戰史館」的輝煌展覽。但歷史的記憶畢竟會淡忘,史事影像也日漸遙遠,本活動除可表達對地區民防烈士追悼之敬意,也可藉佛教梵唱慈悲心慰藉遺眷心靈。
如今大小金門的戰史館裡,陳列著是一張張歷史性的戰爭鏡頭│中美聯合艦隊以強大火力護航登陸補給船團,在匪砲猛烈攻擊下駛近料羅灣,搶灘起卸補給品。中外記者團於料羅灣海面覆舟。國防委員會副秘書長蔣經國先生,在匪砲猛轟中乘艦抵金。除此外猛烈砲擊下,地區民眾屋毀人亡背後心酸的故事,卻鮮少為人們所熟習。歷史永遠只能記載部分重大事蹟,而伴隨歷史事件過程的金門百姓心情故事,早已被遺忘一空。個人誠摯呼籲,讓我們一起努力,把那一段烽火歲月的空白歷史記憶填滿,並讓這些常民史蹟鮮活起來。國家戰史與地方常民史實的重要性應等量齊觀,發揚戰地文化的價值亦復在此。
每年金門各界春秋兩次公祭國軍陣公亡將士典禮大典,大都會由縣長擔任主祭官,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縣議會議長、金防部長官分任陪祭官,地方各界首長、軍民和烈士遺眷代表參加,場面十分莊嚴肅穆。去年「三二九」春祭大典,參加祭典的民防自衛隊員烈士遺眷包括有王翠屏、楊寶羨、薛永妥等多人,他們親眼目睹在戰役罹難的親人順利入祀忠烈祠,內心十分激動,眼眶盈滿淚水,他們說,走過漫長的四十四多年來,回想起來過往失去親人的歲月,不禁感到心酸、傷痛與內心百感交集,三十八位英靈在等待四十四年後得以入祀忠烈祠,令遺眷稍感一絲欣慰與一份遲來的正義。
今年適逢「八二三」四十五週年紀念,加上地區莒光樓因內部裝修擬重修開幕而莒光樓又適逢建館五十週年大慶,地區文化觀光主管單位擬籌辦系列紀念活動,個人特別建議以「八二三忠魂祭」戶外音樂會,作為系列活動的主軸,其重大意義至少有以下二則:一則在彰顯八二三烽火歲月下,地區百姓協力國軍作戰,支援民防並壯烈成仁之感人事蹟,二則也希望藉回顧歷史以緬懷先烈英靈,並擇定「八二三炮戰」四十五週年紀念日,隆重策辦追思民防烈士之音樂會,以表彰民防烈士們為國獻身與保衛家園之高貴情操,對地區百姓與國人而言,均有其崇高的典範價值。
總之,本項以音樂會為主體內涵的藝文活動,其預期成效至少包括:1、本活動預計邀請一千餘位金門地區民防烈士遺眷家屬以及熱心社會文教團體工作之人士參加,對提升社區文化活動與凝聚鄉土意識均有明確之助益,且對烈士家屬可得到宗教音樂撫慰之效果。2、本活動除安排現場盛大演出外,亦將由地區有線電視台全程錄影擇期轉播之效益,亦有全民音樂教育與歷史教育之雙重效果。3、本活動廣結地區人力、物力資源,且充分運用社會資源投入藝文性與音樂性節目之製作演出以及轉播,可對地區藝文團體活動產生正面刺激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