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當勇為先 李光前

發布日期:
作者: 邵建邦。
點閱率:2,383

從金城鎮出發,順著環島西路二段向前行,這是一條有故事又令人驚世警世的道路。古寧頭大戰時,共軍從古寧頭灘頭搶灘,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東一點紅與西一點紅的奮勇故事。
在二次大戰末期,原本美國原子彈是要轟炸日本小倉城,後來因天氣因素,轉往九州西側轟炸長崎市,日本人常常會說這種幸運是「小倉運氣」。事實上,古寧頭戰役中有太多的好運氣加分,包括演習時,履帶壞損或是拋錨的戰車,暫停在古寧頭灣,在反擊時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那不小心誤觸岸邊地雷的夜巡兵,讓國軍誤認共軍襲擊,提早發出火網攻擊。倘若沒有這般的好運氣與巧合,以共軍推演的情勢就會順利佔下古寧頭半島,推向高地扼住金門縣治,切斷瓊林,解放大金門,再夾攻烈嶼。倘若真的如此,整部近代史都將改寫了。
在種種因素下,金西方面駐軍奮勇抵抗,嚴格說起,若沒有灘頭的那場戰役,擱淺與破壞那數百艘漁船,阻斷了第二輪後勤補給與援軍增援,國軍可真的是辛苦的一戰。共軍的軍團游擊前行,繼續的往南行,佔據了132高地(湖下東側的高地)。後被國軍反擊,形成了高地防線,以西為132高地、湖南高地、湖尾高地,並在湖南高地成立作戰指揮所,這是第二天的事了,共軍撤回了古寧頭。
這條路上,有著來來去去、許許多多人的故事。到了浦頭,對這地名感到好奇。浦這個字不是指水邊嗎?後來查了相關的史料才解開疑問。原來現今的慈湖本是海灣,當時的浦頭的確就是在海灣邊的小村莊。後來因種種因素,包括了飲用水源的引用,還有國防的安全的考量。蓋了一座海堤,慈湖成為一個大型的人工淡水湖。那麼西浦頭也就成了不靠海的小村莊。
再往前行,有一座李光前將軍廟。「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這可用為戰時李光前團長的寫照。就當國軍把共軍逼迫回古寧頭的迫在眉睫的關頭時,李光前將軍身先士卒帶兵往前,所有的人見到團長都如此為表率,士氣大振,國軍也開始得到完美的反擊,李光前將軍這場戰役中,據文獻記載,他背後中了七槍戰死於沙場。對於共軍而言,打死一個校級的團長,對他們來講,在當時節節敗退,求無援軍彈盡糧絕的狀況下,也讓共軍恢復了一些士氣。
因在整場戰爭中,李光前團長應該是共軍擊殺的最高官階的指揮官,因此對共軍而言就有了加分的戰場效應。
殉國的李光前將軍,在地方出現了種種的故事,這些故事:有人為李光前將軍請命,發文上書陸總部,希望能夠給予李光前團長晉級為少將的晉冕。而另一則故事是說,有一女子瘋癲,穿著軍服到了金門縣政府與祕書長之間的軼事。這些故事不僅是文學的素材,我們且不辨證故事與傳說中的真偽。但要看這些流傳的故事裡更深的內涵,就是百姓對於李光前將軍不捨的心,將軍犧牲後,百姓對他是有情有義。他人格與價值觀深植在百姓心中。因此,李光前將軍廟不代表人向神格化的提升,或是一般的宗教的信仰來設廟那般的簡單。更代表的是,百姓對於這場戰爭中,李光前將軍的完美人格與對鄉里國家的付出的回饋。
參拜了李光前將軍廟,心中默禱告訴了李光前將軍,小小學弟是1953梯,陸軍番號158旅,承蒙您的庇佑,換來台海七十年的和平。也謝謝您,和那數以千萬計的軍隊。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這一篇和平的樂章。
無論是共軍或是國軍,戰爭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每個人背後都一個家庭,都有一個故事,還有自己的理想,不管是敵是友,和平的到來總是令雙方盼望的,也願死者安息,生者安心。古寧頭的鮮血不會白流。國共兩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歷史教訓,也讓後輩得到永久的和平,心中惆悵感恩,繼續前行,像古寧頭戰役傳說中的東一點紅、西一點紅前進。看看金門更多的故事,衝擊生命中更多的想像。戰爭都不是第一線的人發起的,但是留下都是屬於他們的故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