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柱頭上的印度兵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608

在奎閣的旁邊,多年來佇立著一幢門院深鎖的精緻洋樓。斑駁的外牆壁體,似乎吐露著命運多舛的身世;鮮麗的彩釉花磚,像是對過往的繁華欲言又止;而亦中亦西的裝飾主題,又如同對大家訴說著它的「混血身分」(hybridism)。

這座洋樓的主人是陳詩吟(1873-1933年),又名陳謠,係金門高坑人。和當年許多出洋客的生命史一樣,他遠渡重洋來到"番邦"尋找理想,致富後返鄉興築大厝。陳詩吟年少通曉詩書,青年時期在家鄉以教書為志。1903年,三十歲的陳氏步上從商之路,赴新加坡、印尼等地,開設土產貿易商號。利用第一次大戰期間(1914-1918年)物質孔需之機會,生理日蕃,遂成鉅富。1932年,他偕同其四夫人薛賢珍(金門珠山人),返鄉籌建洋樓。

為什麼那個年代的華僑,在海外發達經常匯款返鄉興築大厝?這實在是個有趣的問題。1930年代著名的僑鄉研究學者陳達,在其︽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938)一書中曾經訪過一位僑鄉的老紳士,這位老先生說:「我們村內的華僑,凡富有之家,都願意建大厝、祠堂、書齋、墳墓,然後方謂完成人生的大事。倘此四樣不全,即不得稱為"全福"。因大屋住人、祠堂崇祭、書齋設教、墳墓敬祖:都是光前裕後的意思」。進一步說,匯款返鄉、購置田地、建築新屋、誇耀於鄉里,進而為先祖翻修宗祠與墓園,並為族人興學設教,成為僑鄉社會共同的"出洋夢":::這個艱辛奮鬥歷程的最終境界。建築,則是最能實踐這種"光前裕後"意識形態,促成"全福"象徵的具體行動。

我猜想,當年衣錦還鄉的陳詩吟,大概也是帶著這樣的心情蓋起了洋樓吧。因為一些緣故,陳氏並沒有在出生地高坑興建大厝,而是改選擇於後浦│這個金門最繁盛的城鎮│購地建屋。不過,生理繁忙的陳氏沒有親自主事,而是由四夫人薛氏及其姪兒陳文藩統籌一切。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一棟造型新穎、用料講究、施工精良的洋樓落成了,與清季的奎閣相映其趣,成為南門著名的地標建築。然而,歷史的軌跡總不是那麼盡如人意,當這棟洋樓尚未蓋到一半時,陳詩吟即在金門辭世,沒有機會見到他畢生成就的結晶。而在洋樓住不到四年的夫人薛氏,也因民國二十六年日軍發動戰爭而避走新加坡,將這棟房子託給了親戚代管,爾後即不再返鄉定居。當歲月流逝,人丁凋零,建築也跟著荒蕪了起來。近年來再也沒見到有人在這棟建築內生活、走動,遠居新加坡的後代也鮮少返鄉。就這樣,今天的陳詩吟洋樓大門深鎖,院子長起了半人高的雜草,鐵窗的鏽汁也污損了外牆,似褪盡風華的女子,冷清且孤獨。

陳詩吟洋樓的規模宏大,與陳坑(成功)陳景蘭洋樓、碧山陳清吉洋樓、山外陳期宰洋樓、古坑(古崗)董允料洋樓、水頭黃輝煌的得月樓等僑匯時期金門著名的洋樓建築,並駕齊驅;同時,和號稱「萬國租界」的廈門鼓浪嶼相較,也絲毫不遜色。它採取前後二樓、中夾小天井、外圍以牆的佈局:前樓為主樓,應用了漢人合院常見的「四房合一廳」平面,故有八房二廳之規模,祖先廳移至二樓,一樓廳堂則增加了客廳(living room,即起居間。這亦是傳統合院演變至洋樓的一大變革),屋頂為歇山式(本地俗稱龜殼式)。後樓為附屬建築(在建築上亦可稱為「裙樓」或「裙房」),每層僅有「二房合一廳」,面積較小,作為輩分低者的居室及廚房、浴廁等生活設施,屋頂作成四坡導水。主樓前方,腹地不大,亦有別人的宅第,因此主要出入口設於東向圍牆開口(即奎閣方向),並將門口埕佈置成庭園,相當雅致。當然,這麼大棟的房子只留設一個出入口不盡方便,故於前後樓間的小天井東側上,留有小門,提供日常生活之用。

此外,陳詩吟洋樓的前樓,有俗稱「出龜」的外廊作法。出龜,其實也是五腳基的一種,只是為了擴大外廊的空間,而將中間部份向外延展,使之成為「凸」字型的平面格局。只是,陳詩吟洋樓的出龜,一層為通透的外廊,二層則封以外牆作為房間。出龜型的洋樓,可說是移植了殖民建築的外廊樣式(Veranda style)。在西方,外廊源自於希臘神廟立面的外戶外空間,到了近代殖民時期則進一步轉化為獨棟宅邸的生活場所;殖民建築的外廊作為半戶外空間,可以進行喝茶、抽煙、休息、聊天、午睡、讀書、下棋等活動,既是日常生活空間,也是室內空間的延伸。在電影「印度支那」、「遠離非洲」裡,我們可看到殖民者在外廊空間喝下午茶,並由當地僱來的僕人服侍的劇情。

突出的外廊,常見於殖民地建築的應用。最著名的案例可說是1897年建於吉隆坡湖濱公園旁的卡可沙迎賓館(The Carcosa)。這棟英國都鐸風格的建築,原為迎接維多利亞女皇來訪所建的宅邸,十字型平面的一端有著深遠的外廊,稱為「早餐外廊」(breakfast Verandah)。我們的海外僑民見識到了這種建築的權威(其實也是一種殖民者優越意識的再現),因此在返鄉興築洋樓時,也喜歡移植這種形制:::延展外廊(五腳基),只不過在這裡,外廊多少沿襲了漢人對天井的使用模式,多了一點實用的功能(如辦桌、農務、家務等),少了一些休閒的氣氛。但透過出龜外廊展現出洋致富的優越意識,這一點倒是沒變。

正面壁體上的豐富裝飾,令人目不暇給。中西合璧的裝飾語言,亦充滿異國情調(exoticism)。頂端山頭上有雙龍、花草、星形裝飾及「1933」年的落款。二層上的壁體與柱子飾以仿粗石砌,立體又有力。簷飾帶及柱頭上,滿佈各式花草、老鷹、大象、駿馬、吹號印度兵(英國人常於殖民地及租界僱用印度警察、樂儀隊)等泥塑。有趣的是,山頭下方出挑的平簷置放了印度苦力泥塑,呈現了「憨番扛厝角」;愛奧尼克式(Ionic)的柱飾線條,也作成了酷似蝙蝠的吉祥圖案,饒富趣味。當然,這棟建築也引入了新的技術,如東西兩側的屋頂排水不再採用落水口的方式,而是做成了竹節形的明管,既能避免雨水直接從天上傾盆而下,也讓建築多了一些傳統文人的風味。

防禦的考量,也是這棟洋樓的重要特色。壁體及樓板厚度增加,窗戶暗埋了鑄鐵欄杆(加上外有百葉窗、內有玻璃木框窗),大門施以鐵捲門、木板門、輪錢門(暗藏於室內的木門,上下各有軌道)三層,門上並開銃口,以便反擊。這是當時治安不靖、歸僑易被覬覦的年代,保家活命的必備建築作法。

在入口的門匾上,陳詩吟洋樓勒刻了傳統金門民居慣有的堂號或燈號:「潁川衍派」。大門門楣上亦有著近代金門仕紳傅錫琪所題的石刻聯對,「投筆卅年追倚頓,造樓百尺讓元龍」;左右窗戶上分別有孔子所說的「君子慎獨」及「吉人寡言」,筆鋒帶勁。這可說充分反映了近代紳商的性格,即便已成為富商巨賈,不免要回歸儒家的傳統價值,追求文人生活的境界。牆上另有彩釉花磚,主題為花卉(牡丹、雞冠花等)與水果(鳳梨、蘋果、李子、桃子、葡萄等),鮮豔亮麗,歷近七十年而不褪。這種各式花樣的彩釉花磚,購置廈門租界,為日本所燒製,在當時十分盛行,而且還不只舖貼於洋樓,連傳統民宅也多有運用(以水頭村最多,如1925年的蔡開盛宅、1930年的黃廷參宅、1930年的黃天露宅等),算是另一種融合外洋文化的地方風格。

柱頭上的印度兵,恐怕怎麼想不到自己會來到閩南的城鎮與鄉庄。歷史,不僅書寫於汗青,也銘刻在木石建築之上;當然,也藏在人們的記憶與意識之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