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飲水思源頭──軍民情深篇
說起「給水排」,在下坑村,凡是年紀在四十歲以上者,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它與下坑村民的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可以說,如果沒有給水排駐防,下坑人的歷史可能要改寫。
當年的給水排(約當民國五十年代至六十餘年間),是屬於金門防衛部後指部轄下的一個小單位,主要負責駐軍給水工作,因那時金門還沒有自來水,他們的任務,就顯得格外吃重,但由於全排弟兄上下一心,總能達成上級所交辦之「不可能任務」,贏得「功在黨國」之最高榮譽旗。
當年,全排弟兄在排長(當年的排長,常是官拜陸軍少校的大排長)的領導下,上下一心,每天,天剛濛濛亮時,大夥兒就分頭開著拉水車到白龍潭等地汲水,他們從早忙到晚,直到天黑,才能回得營來;最難能可貴的是,排長有感於村民飲用井水較不衛生,特別要求部屬,每天在收工以後,要順便載一車水回來,讓村民自由取用,我家因得地利之便,剛開始就直接用水管引水,當時不知羨煞多少村人。後來,因為家庭用水量本就不多,用水管引水反而不方便,才改由水桶裝取。
當年,我的年紀尚小,但父親要我學著挑水,我就常因力氣不夠大,挑起水來踉踉蹌蹌的,一付水桶在窄小的巷子裡搖來晃去,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把水濺得滿地都是,待回到家裡,一桶水已剩下不到半桶,實在好笑!好在當年的水桶都做得比較堅固耐用,要不然,早就被我給撞破了。
給水排的官兵對下坑人很友善,對他們,我們也另眼相待,每當我們的收成時節,像花生、玉米、蔬菜,都不會忘了送他們一份,在那個年代,由於地區的物質條件奇缺,軍民時常互通有無,所以相處得自然和樂,軍民情感水乳交融,記得當時民間流行一句話:「我連火夫班長都不嫁了,還會嫁給你這個窮小子!」在那個年代裡,火夫班長是多少妙齡女郎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啊!
農忙時節,只要給水排的官兵得閒,都會主動幫村民收割,使原本缺少人力的下坑村,平白多出了很多的「廉價勞工」,當時地瓜的品種很多,又特別香甜好吃,他們忙到餓肚子了,通常只要一鍋地瓜,一盤花生米,外加一碟小菜,就能吃得津津有味,賓主盡歡了。閒暇時,三五好友,圍聚在一起閒話家常,三杯老酒下肚,暫時忘掉一切的不如意,實是人生至樂。現在回想起來,才驚覺時光飛逝,令人不勝噓唏!
夏天是收穫的季節,我很喜歡吃花生,每當農忙過後,母親就會論功行賞,幫我們兄弟姊妹分配花生,每人分得一大甕,用鋁蓋蓋起來,要吃時,才打開取食,免得蟲、鼠輩也來湊熱鬧、分一杯羹。通常,我都是最捨不得吃的,當弟妹們都快吃完時,我經常還是原封不動,有好幾次,當我發現花生有明顯的短少時,四嬸婆就會告訴我–那是某某弟妹的傑作!我雖然沒捨得吃,但瓷甕都事先做有記號,有人膽敢越雷池一步,我就會加強防範。要不然,花生被吃完,我可能還被蒙在鼓裡呢?特別是在初出狀況的那幾天,更是風聲鶴唳,只要一點風吹草動,我都會緊張兮兮的!
但是有一個例外,要是隔壁的阿兵哥叔叔或伯伯向我要花生吃時,我都會大大方方的、一大把一大把的捧給他們享用。
樂山曰:「軍愛民,民敬軍,在我小時候,它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一次次實際的行動、一個個彼此信賴的眼神、一聲聲發自內心的由衷感謝,這種直指人性本能的心靈交會,只有和諧,沒有猜忌;只有互助,沒有自私;只有祥和,沒有暴戾;因為大家的想法都很單純,那就是:與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原來,人與人相處,是可以這麼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