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巡禮》浯島城隍
位在金城光前路旁的城隍廟,座立在此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歷經朝代更迭,及多次的翻修,依舊是金門地區的居民最終的心靈寄託。每當四月十二這個重頭戲來臨時,更已成為島上民眾熱烈參與的大活動。
明代開始,凡是有城池設官之地,必有城隍,且各城隍也因所管轄的行政中心大小不同,而分爵位。金門島上的城隍廟為縣城隍(因早期隸屬於同安縣之故),且屬於「伯」級,故又稱「顯佑伯」。當然金門島上的城隍,並非只有后浦這一處,在田浦、金門城,也有城隍廟,而最早設立的是田浦,而且只屬其有配夫人,至於后浦城隍廟,則是由清康熙十九年,總兵陳龍於四月十二日這一天,從金門城遷治過來。
經翻修重建,城隍廟的外貌雖金碧輝煌,十分氣派,但已不復當年的質樸雅趣。在踏進廟裡之前,映入眼簾的是門聯:「未近此層門前須先自問心有何愧,既生乎斯也要當深思德必有慚」這兩句話,頗有嚇阻作用,進而可看出城隍爺威震八方,正氣凜然的形象。
跨過門檻,走了進去,回頭就會看見門牆上,掛著有道光年間歷史,專門考核人間善惡的大算盤,上頭還題著「千算萬算不由人算」的警世語,深具教化意義。裡頭供奉的神祇由前到後,分別是位在川庭兩側的六房司神、在殿范謝將軍、大城隍;拜庭則有遊境的范謝將軍及出巡城隍、右邊角落設有解冤司;到了大殿,供奉有文武判、竹杯爺、血湖夫人、註生娘娘,及非常大尊,而且威風凜凜的在殿城隍。此景還真印證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
如果說到金門最熱鬧的民俗活動是什麼?當然非四月十二迎城隍莫屬了。從清代沿襲至今,一年一小巡,三年一大巡仍是不變的傳統,遊行事宜則有爐主負責,依照慣例由東西南北四個里境輪值爐主。
慶祝遷治活動在四月初即緊鑼密鼓的展開,敬神、做醮、演戲、夜探、踩路……樣樣馬虎不得,特別是農曆十二日出巡這一天,廟前除了公演戲劇外,也邀集四里境內的王爺菩薩,沿境出巡,兩人抑或四人扛著神輦搖晃,如神明顯威,寺廟旌旗飄揚,鑼鼓喧天。舞龍舞獅,中國南管鼓吹對上西洋樂隊,由孩童化妝仿古人故事(俗稱『妝人』)乘坐蜈蚣座或粉閣,爭奇鬥豔。遊行隊伍經過之處,沿街民眾必設桌祭拜,燒香鳴炮。四方善男信女自組隨香團,一路迤邐而來,陣容龐大可說是盛大空前。
城隍爺出巡,保境安民,驅除凶神惡煞,也凝聚島上居民的心。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其實在做這項鄉土調查前,並未熟諳這個對金門人來說,意義重大的民俗節慶,於是收集一些資料,翻遍整間圖書館,所簡略寫成的。至此,才對浯島城隍有更深的了解。今後,保存文化資產,維繫熱愛鄉土的共識,還要靠身為浯島子民的我們共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