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書寫戰役史蹟】走過烽火歲月的海岸據點

發布日期:
作者: 鄭有諒。
點閱率:2,231

從「峰上」海岸的殘堡—E-065據點談起

金門位處福建東南海域,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形勢險要,自明以來為「海疆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大陸淪陷,國軍踞守,成為保衛台澎海疆前線,更是兩岸直接對峙的戰場。全島投入大量國軍兵力、物力經營整建,是另一種次於閩南建築的軍事據點。
隨著世界情勢轉變,兩岸關係緩和,地區的軍事建築、軍事地景已成為另一種特殊的建築文化,烙印在這塊土地上。
  國軍經過三次的「精實」與「精進」案,「精粹」案大幅裁減兵力,濃厚的戰爭硝煙氣氛已褪去,儼然這些軍事地景將成為地區觀光資源之一。
戰地軍事地景原貌原汁的活化觀光,會令人神奇又驚豔,是當前重要的觀光賣點。
 老兵重返戰場,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他們昔日戍守的據點,據點是他們的青春歲月,「我愛我據點,據點是我家」「生死榮辱與共,吃喝玩樂一起」更是凝聚革命情感生死與共的堡壘。
 地區地形獨特的地理特質可以說是「鋼心豆腐邊」,除東南海岸,駐軍依島嶼四周特殊地形構築海岸防禦據點,再依敵情、地形特性及幅員大小之限制,能在高山、岩石、峭壁,開鑿易守難攻之防禦據點。尤其在金門東南海岸大多是山多、灣多、澳多,大多數據點多構築在海岸灣或澳突出部的岩石、峭壁上,堅固而且有特色,各據點的形狀大小及據點種類亦不同,考量及選擇各不同的海岸周邊地形,構建不同類型種類的班、排、連海岸防禦據點,形成大小金門離島近百個海岸據點的防衛體系,按其功能、兵力、任務之不同,充分發揮扼澳、控灘、守點之主要目的及據點的功能,防止敵人突襲登陸。
 據點與據點形成相互掩護,交叉火網相互支援,海岸防禦據點構成多重嚴密的防衛要塞堡壘的防禦體系,各據點外圍有層層疊疊的阻絕及障礙設施,海灘設有軌條砦、沙灘埋有地雷、靠近據點架設鐵絲網、玻璃刀山、三腳叉、瓊麻、九重葛、壕溝等等之防護及偽裝,由點、線、面串成綿密的網、墊、錘三層防禦鏈,結合五防、七屯、十化之防禦鏈的功能,層層阻絕有效固守,世界罕見。據點內有各射口均能對準海平面之船艦及各式種類的防衛武器、通信指揮系統、警報系統、照明設施、屯彈、屯糧、屯水、屯油等等,官兵生活設施,及餐廳,伙房,政戰點,各種戰備規定,作戰程序,精神標語等。
 當初駐軍選定海岸「據點」,主要為在防衛的正面上,有效佔據並能控制敵接近路線之各重要地形要點,編組堅固而能獨立支撐之戰鬥體。是以坑道為經,交通壕為緯,係由各個堅固工事相互支援連接而成,脈絡貫通而成一有組織而富有彈性的戰鬥體。海岸據點通常係(連)以下小部隊,佔領有利海岸地形要點,周密規劃兵力、火力、工事,阻絕設施編組成各堡相互支援,堅固強韌而具有持久戰鬥力之抵抗點,可獨立遂行戰鬥或為防衛陣地中之主要戰鬥體。
 從「峰上」50高地E-065據點為例,就是一座典型且具備完整的海岸據點。「峰上」位於金門東南方,介於峰上灣與下湖灣之間的突出部,高於海拔500公尺左右,軍事防衛地位非常重要,突出部稱之為「50高地」,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及在東南海面重要之戰略要域,早期在明初,明洪武二十年(1387)四月,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開始佈設前所未有的國境海防體系,除了5座衛城、10座千戶所城、45座巡檢司城、水寨(水軍基地)及煙墩(烽堠、烽火台)等有形建設以外,更以軍戶制度移民實邊來支持海防體系的人力資源。至於位在九龍江出海口的金門及烈嶼,除了設立金門城千戶所,又修築陳坑、峰上、田浦、官澳和烈嶼五個巡檢司城,並在烈嶼西南方浯嶼的水寨,共同構成完整的海防警戒巡邏體系。
 峰上也在明初就設有巡察司,主要防制海上倭寇之入侵及掩護料羅及北碇海域航道之安全,並監控圍頭角之敵軍動態,在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駐守金門,虎軍部隊,代號「長江」駐守金東擔任守備任務,開始在「峰上」50高地依地形構築海岸堅固據點,並進駐一個連的兵力,在現在E-065據點,擔任海防守備任務,經幾十年來的整建,固若金湯,設施設備非常的完善,生活與戰鬥結合一起,除了一個連兵力並配屬觀測所(番號775)、雷達站、漁檢哨等與47高地之據點互犄角,共同策訂海上嚴密之火網。
 然一個據點的經營必須具備下面九項才算是完備,並逐次的加強之:
  1.據點任務。
  2.兵要(重要地形及敵欲接近路線與攻佔位置)。
  3.敵情威脅(兵、空、機、船、砲、彈等)。
  4.兵力部署(視據點大小而定等)。
  5.兵力運用(經常戰備、戰力保存、戰力發揮)。
  6.火力運用(構成綿密火網)。
  7.阻絕設施。
  8.後勤支援(糧、次、油、建、彈、水)。
  9.接戰手段(警、指、通、觀、射)。
  50高地E-065據點主要使命及兵力配置大概如下:
 主要使命:於50高地實施戰場經營及加強戰備訓練阻殲來犯之敵……並與陣地存在。
 兵力配置:連(欠)於峰上50高地實施戰場經營,並確保東南海域(水道)暢通。775觀測所(隸屬金防部)24小時實施對海、空之監視敵軍動態,每日定時向防衛部回報狀況。另空軍防砲40對空高砲及雷達站(隸屬該連並實施自衛戰鬥),受空軍防砲西村營作戰管制。據點另有防衛武器57戰防砲等對東南海域實施監控確保海域(水道)暢通。
 一個排於下湖固守陣地,加強實施戰場經營,確保下湖灣實施防護射擊,阻殲來犯之敵。
  另一個排駐守於47高地之據點,加強戰備訓練及實施戰場經營,確保峰上灣及料羅航道之安全,並實施防護射擊,阻殲來犯之敵。
派遣第X班於峰上漁港,任漁蚵民管制哨實施安檢,確保人員安全。第X班支援兵器連,受兵器連作戰管制。
 60砲組於據點陣地後佔領陣地,火力優先第一線戰鬥。
 500磅燃燒雷,由第X班負責平日之保養及操作。
  E-065據點為雙層堡,主為部分海岸花崗岩及部分混凝土構築的,有兩條地下坑道通往海邊,據點有各式防衛武器,計有海岸砲(90砲、57砲)及40高砲、機槍堡(50、30、班用機槍)及彈藥庫、兵舍、政戰點,餐廳、指揮所等主要負責料羅及北碇海域航道之安全,並監控圍頭角之敵軍動態反船團及反擊任務。
「峰上」50高地E-065據點由於海岸地形的特殊、沿岸奇岩怪石、海岸生態豐富、加上四周景觀非常漂亮、許多遊客及軍友都利用假日前往目前據點參觀及回顧,雖然據點保存完善但至今沒有活化,只有定期會有一群軍友前往整理維護,如此完善而且具有參觀價值的據點應有加以整體規劃。
 「峰上」50高地E-065據點五臟俱全,具備以上各項功能及設施設備,應加以整體規劃希望不要讓有特色的據點逐漸的消失,將會是地區的遺憾!
 峰上50高地E-065據點為什麼有如此吸引力的特色分兩大部份說明如下:
 第一、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沿岸的地質結構,海岸生態環境豐富,50高地展望良好,可監控眺望東南海域並觀賞日出及北碇島航行船隻,海岸沙質潔白,退潮時奇岩怪石,海岸生態豐富包括有海螺、海瓜子、紫菜、沙蟲、海芙蓉、蛤蜊、牽罟、海釣、野生一條根等等,天后宮及後峰的媽祖雕像、金東水庫等。
 第二、沿岸各軍事工事及設施完備、據點、碉堡、觀測所、崗哨、巡檢司城牆、精神標語、防空洞、自衛戰鬥工事,阻絕設施等完整。如此豐富的資源如何規劃整合一條由點、線、面的海岸觀光路線:
 串聯由料羅南石滬海濱公園至47高地據點至「峰上」50高地E-065據點至溪邊海水浴場及240砲陣地至復國墩漁港及海漂站之沿海步道。
 每處據點都有特色的景觀,南石滬海濱公園的採礦故事及料羅港的搭船往事、47高地據點觀看母嶼的火砲射擊場、「峰上」50高地E-065據點的據點戰鬥、溪邊海水浴場戲水及觀看240砲陣地砲操、復國墩漁港及海漂站作業,觀看日出、吃海鮮。
 整條東南海岸奇岩怪石,有據點、碉堡、巨型火砲等軍事資源及沙灘、日出,可以尋找貝殼、小魚、小蝦、海螺等豐富海岸生態非常奇特驚豔:
  白雲曼舞因風醉
  殘堡零星棄海灣
  遠浪岩礁長拍岸
  喟然撫舊嘆江山
戰地遺跡是在地每一個人共同的記憶,沒有靈魂的肉體只是軀殼;沒有記憶的遺產亦復如是,戰地遺跡保存,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凍結式的保存,而是藉由它,人們找到與歷史對話和連結的線索並且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
  國軍艱辛的構築海岸據點,走過五十年以上的歲月,得來不易的堅固據點,如何規劃,如何活化,的確要有相當的智慧及一套高標準的作業規定,才能免於流於形式浪費資源,爾後後悔莫及。
創造一個賣點,經營一座軍事據點的活化,開發一處觀光景點,如果不是建立在時代趨勢正確的觀念基礎上,導入更確實完整的軍事文化內涵,而只是在技術門面玩花樣,投入再龐大經費終究難逃無人要看的失敗命運。(作戰如此)(活化觀光亦是如此)。
 美好的景點,應該是原汁原味、原始的呈現,特色有歷史價值,有軍事文化內涵,有吸引人的驚豔……才是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不只想來看一次而已。
 走過戰爭、戰役史蹟、軍事設施、工事、砲堡、坑道、據點,相信是未來遊客觀光的好生意,如何創造利基,賺取遊客觀光的心及大把的鈔票,值得重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