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猶有子規啼
前者拙文「書院講學在金大」,曾提到先師杏壇論道,僅一「仁」字即有七種闡述,所謂因材施教也;蘇格拉底以激發思考之問教方式講學,世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東西呼應,傳為美談,並衍為書院講學之法門,余因緣幸踵其履,有感而發。披露以來,總覺有所不足,特再深入論述此講學法門,以享志者。終究,誠如桑德爾(Michael Sandel)所言:「高等教育,不應該只是私有財,或者是付錢上課的人,才能享受的商品。」
眾所周知,至聖先師孔子講學之目的,旨在培養從政君子,所謂學而優則仕也!而君子之道,首在道德之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教育之道,首在道德之教:「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而如何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在教育觀上,師者必須具有「有教無類」及「經邦濟世」之教育觀;而在教學方法上,則是採取「因材施教」、「啟發式」之方法論,也就是注重童蒙、啟蒙等教育法門。進而要求學生要有所思、有所啟,時常複習學過之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進而「舉一而反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此種啟發式之教學,重在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待其達到一定程度時,進而給予啟發和開導。尤者,先師教學實踐中,是最早採用因材施教之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了解和熟悉學生之個性特徵後,接著根據各個學生之具體情況,採取不同之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之人才;今日西方教育界所謂的「人文教育」。
而「蘇格拉底式」之教學法,又是什麼?一言以蔽之,良師者,是一位「問問題」之大師也!
他的教學方式不是講述,而是向學生提出一連串刺激思考之問題,透過發問,讓學生進入學習過程;揭開學生習以為常之假設,緩步但切實地直指議題之核心,諸如「美德是什麼?」「好是什麼?」這類字眼,我們成天掛在嘴上,但是否真正了悟其含意?了悟其會通處?恐大不盡然。幸而今天已有許多大學採用「蘇格拉底式」教學,哈佛就是其中之顯例。
蘇格拉底用一句話,把這種教學法說得一清二楚:「人類最高形式之優異處,即質疑自己和他人。」蘇格拉底這種反詰法(Socratic debate),或作蘇格拉底法,實質上是一種質問之辯證法,廣泛地用在驗證道德觀念上。柏拉圖在蘇格拉底對話中,首次描述這種辯證法。因為這種反詰法,蘇格拉底被視為西方倫理道德哲學之父。
「蘇格拉底式」之教學法,就是一種哲學質詢!通常有兩個人在對話,其中一個帶領整個討論,另一個因為基於同意、或否定,而提出其他之一些假定。
「蘇格拉底式」之教學法,包括諷刺(不斷提出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並迫使其承認自己之無知)、催生(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之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之定義和概念)等步驟。由於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方法」,也被人們稱為是「催生法」,如哈佛大學之「正義課」。
位於波士頓之哈佛大學,是個充滿自信、傲氣又帶點貴族之學校。但在這個書院殿堂裡,連續二十年來,最受歡迎之課程,不是金融或管理,卻是一堂一千餘人,在大劇場裡共修之「正義課」。
「正義課」!聽起來既學術又艱澀,但這位教授了正義課三十年之哈佛政治系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卻讓它栩栩如生。近來他的課因開放課程分享到全世界,使得學徒遍地開花。日本放送協會(NHK)、英國廣播公司(BBC)也陸續播出他課堂演講。
他更為此出版新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全球已有十五種語言版本,在中國、韓國、日本熱賣。他的課程錄影,更是透過網路,被淘課族做為滋養靈魂之雞湯。
追溯正義課走紅有兩個關鍵。其一是他擅長以蘇格拉底式之問答法,進行教學。他總提出問題,把學生丟到真實世界之情境裡,督促其辯論與思考。例如第一門課就丟下問題:假設你是電車駕駛員,以時速百公里行駛,看到前方軌道有五名工人施工,你卻因煞車失靈停不了車;然而前面鐵軌有個分岔,分岔軌道上也有一人施工。你會選擇把電車轉向另一條支線,讓另外五人活命嗎?
接著,他為故事換點變項。如果這回你是天橋上之路人,目睹電車就快撞上五名工人,你旁邊恰巧站了一名大胖子,若他掉到軌道上阻擋電車,五名工人可能活下來,這時,你會把胖子推下去嗎?
另一個使正義課風靡全球之一關鍵,則是全球正處於一種怨懟不公、譴責不義等狀態。正義感是把兩面刃,它造就席捲阿拉伯世界之茉莉花革命、鼓舞反國光石化等年輕人上街頭。它也能在歐洲,造就一群因經濟剝奪感,而產生之新納粹。
這堂課在青年世代間特受歡迎,因為在失業率動輒10%、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惡化等愁雲慘霧下,桑德爾提出何謂公平正義等提問,深深挑動年輕人敏感之神經。《天下》特別越洋專訪桑德爾教授,談他如何讓不同背景者,有了探討哲學問題之渴望,以及他對開放課程之想像。且轉錄部分以便讀者知其因;明其果!
問:你驚訝正義課程在中國、日本、韓國大受歡迎的程度嗎?
答:我很驚訝他們感興趣的程度之高,我該如何解釋原因?或許該由你告訴我。我想,首先,從中國的學生到哈佛的學生,現在年輕人都有認識倫理議題深層原理的渴望。我的書與演講,不只是讓讀者認識過往的哲學家,更是要他們自己反思,到底正義是什麼。因為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大家都想學習如何做決策。在當代世界,科學、數學、工程似乎是主流,但是如何教導學生思考倫理議題,相當關鍵。
問:這是哈佛史上公開的第一套課程,你用什麼方法吸引學生?
答:我採取的教學法,不是台上講課、台下抄筆記模式。在我的課裡,學生要積極參與、大量討論,是蘇格拉底式教學法(Socratic Method),我給學生問題,而不只是答案,讓學生摸索與思考。這種教學法在哈佛很成功。我2008年、2010年到中國,感覺學生很喜歡這種教法,有些學校把我的影片與書放入教材,並融合中國在正義問題上的在地經驗。我樂於看到這種教法,能普及到中國等東亞國家。
問:你如何看待開放課程的影響?
答:開放課程是一種廣泛的概念,在網路上流傳上課內容,只是一種開放的方式。有的大學只是開放上課的教材清單;有的只是上課的重點;有的則是採取昂貴的錄影與轉播。所有的努力都是很值得的,都應該被鼓勵的。我相信高等教育,不應該只是私有財,或者是付錢上課的人,才能享受的商品。它應該成為公共財,普及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每個想學習的人都可以學習。我認為這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對話。當正義課程開放到了中國,被增添了許多中國經驗,我也學習到不同的視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