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在寫作?
各位好。說到寫作,這是我第一次在這裡寫文,就在敲著鍵盤打字的同時,腦袋裡想的是:到底這樣算不算書寫?
照理說來,書寫這個動作應該是老老實實地用手拿起筆來,在紙張上寫下文字,如果是在五千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人們使用蘆葦筆在泥土板上按壓楔形文字,埃及人則是在塗上膠的莎草紙上用蘆葦筆沾墨水書寫,東方如中國則是使用毛筆寫在竹簡上,等到蔡倫的造紙術成功,傳到了阿拉伯世界以後,還把埃及的莎草紙給淘汰掉,直到上個世紀六零年代,在某位專家的努力下,還原了莎草紙的製作工序。
不論古代的人如何紀錄文字,古人看到我們現在能在一塊板子上敲著敲著,接著就能在另外一塊發光的板子上出現文字,應該會覺得這簡直就像是另外一個次元的魔術吧?
搞不好對我們的父執輩而言,進入80年代末期,看到能使用電腦打字的那一瞬間,應該就像親身體驗科幻片內容成真的那一刻,深感神奇。我相信也有不少比較年長的讀者或是先進,對於打字這類事情,以前腦袋裡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使用笨重的打字機來撰寫英文文字。我是有幾位比較年長的日本友人,他們則是看過一些長輩用過文字處理機,直到視窗作業系統普及化之後,文字處理機就無人聞問了。
好……我承認這樣寫會讓我的年紀暴露出來,管他的。
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大人們總是說要寫得一手好字,成績才會好之類的,這種說法相信許多人都曾聽師長碎碎念過,而最教人難忘的,莫過於一頁又一頁的習字簿寫得辛辛苦苦,邊寫邊咒罵到底是哪個蠢蛋把文字發明成這麼難寫的?同時將心中無法出去玩樂的不爽,轉化成對老師的怨恨。等到中年級以上,國語課要開始學習用毛筆寫字的時候,不論大楷小楷,手腕更是痠痛萬分。
我只知道……身處在回家作業的地獄的我,只能努力別讓自己的習作簿低於甲下,寫錯字或是多了筆劃,就用橡皮擦擦掉以後重來,其他的就不能太要求,頂多就是期待哪天會有中文打字機,或是未來應該會有如電腦筆、寫作業機器人這類好物,聽起來很像某機器貓的四次元口袋裡拿出來的道具,只可惜活到這把歲數,還是沒看到這樣電子產品出現。
中文輸入法是有了,注音、倉頡應該是最為人所知的,近年來則有數位筆之類的工具,又讓書寫的動作回到了比較原始一點的型態,可以紀錄某些較為特殊的文字於電腦中,像是把簽名當作認證工具。但像我這種懶惰到不行的人而言,仍滿心期待著電腦筆,甚至是能幫作者自動畫出圖像的電子工具問世,比方說只要搭配著穿戴式腦波擷取裝置,就能配合手部的動作所產生的訊號,將心裡的想法化為文字檔案並加以儲存在電腦或是遠端伺服器裡面,而且有專屬的人工智慧編輯,能自動將錯別字、贅字等等給刪掉,甚至還能根據以往的文字檔案為參考基礎,將內容重新潤飾過的話,紀錄自己的想法將不再是件苦差事,甚至是文字創作……。
且慢,創作這件事情交給人工智慧來幫忙?
科幻片裡面時常可以看到太空船的船長,或是宇宙戰艦的艦長,會呼叫船艦上的超級電腦,確定好收發文者、日期與主旨等等之後,電腦就會編寫出一份格式正確的公文或是命令文字,用來傳遞給遠在後方的總部,可能是距離幾光年之遠,還得透過超空間波才能即時傳輸……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如果科技可以演進到幫人類代筆,那麼寫作、創作也可能會被科技所取代嗎?若能成真,到底誰才是作者呢?
根據教育部的國語辭典釋義內容,寫作就是撰述、創作的行為,從這點來看只要是產出發自於內心想法來寫的內容,都可以叫做寫作,倘若人工智慧編輯實際問世了,寫作和創作的界線會不會變得模糊?
同樣的問題,或許有朝一日人造人問世以後,當他們和人類一樣懂得感受事物的變化的瞬間,應該也會和人類一樣拿起可以紀錄自己內心感受的工具,不論成果如何,都將顛覆我們對於創作的認知,同時人類會見證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人工生命,和我們一樣學會感受喜怒哀樂,並把心情化為創作內容。
回過頭來……歐美語系現在已經有輔助程式,可以在人們繕打文書的時候,幫忙進行文法校正,或是挑選出那些字詞比較符合使用者心中認為理想的詞彙、片語,甚至這也成為一種商機,只是對於寫小說或是抒情文的人而言,這樣的工具大概用處不大,但用來檢查自己寫的內容有沒有瑕疵,大概也足矣。
但……就是沒看過中文有這樣的軟體,雖說現在的注音輸入法,已經比三十年前必須手動選字好上許多,依稀記得當時每輸入一個字就要挑選老半天,有點像某些廠牌的智慧型手機那樣,甚至標點符號還得另外輸入,寫完一篇短短的文章需要極大的耐性,更別說當時螢幕解析度不高,用的是映像管式螢幕,看沒多久雙眼就痛得要命,感謝科技演進過程中有許多工程師投入極大的熱情與專業知識,現在只要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就可以把腦袋裡的想法化為文字,簡單的複製貼上,就能透過社群軟體發送出去,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見。
不知道古人看到這樣的發文型態,會不會驚訝到下巴掉下來?宛如第一眼進入巴比倫王國的伊絲塔門之後,看見高塔的外邦人那樣的表情呢?
喔喔……說到古人可有趣了,過去古代文明的文字,撇開中文不說,在世界各地的遺址裡找到的泥板或雕刻,上面的文字若非考古學家與語言學家通力合作解讀,根本無從得知古代的人們究竟留下了什麼樣的訊息,或是紀錄了什麼。同樣的道理,幾千年後若是沒有合適的程式或是器材,後代的人有辦法讀取我們現在所寫的資料嗎?
就好比上個世紀七零年代發射的人造衛星航海家1號,上面放了一張金唱片,如果過了幾萬年後外星人有機會捕獲這個探測器,能不能確實讀取出唱片裡的音軌,也是個大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大概也沒多少人有把握能知道,但純文字檔案是目前所有文字檔案格式當中,最簡單且容量最少的一種,只要電腦的基本架構、或者是文字編輯軟體沒有太大的變化,短期內是不需要擔心這點,就看人們能不能維持這個認知,直到幾百幾千年以後吧?而且現在人們所使用的語言,還能繼續使用到那個時候,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統計過,世界上有許多罕用的語言正在消失當中,而現在常用的語言,也面臨到隨著世代的不同,想要表達同樣意思的說法,也會出現變異。
或許幾百年、幾千年以後,書寫的型態也會和現在截然不同,除非有人很刻意買一支鋼筆,硬要在稿紙上寫字,等到成為大文豪以後……如果那人有那樣的本事和運氣,幾個世紀以後的後代,還可以展出祖先年輕時的手稿,或許那也是一種很不錯的呈現方式,只是現階段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根本自找麻煩,尤其中文的筆劃超多,將文字寫在紙張上面的舉動實在費時耗力,事後還得另外找人繕打還得付錢(我聽說還有些年長的朋友堅持手寫),要是寫字的人字跡潦草,大概光是判讀就會弄得人仰馬翻了吧?
留下實體文字載體如紙張,大概唯一的好處,就是日後即使沒有電子產品,也能讀到文字內容,視障朋友則是需要透過手指觸摸點字才能閱讀,或者透過有聲媒體來聆聽。但不管怎樣,書寫的型態的確隨著科技進步而日新月異,至少透過打字來撰寫文章這一點,對幼年時代的我而言,已經是很難想像的事情了。
最後講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大約在七年前,某位日本的老師第一次來台灣玩,到故宮博物院參觀文物的時候,看到商朝的文字,還有介紹象形文字的演進的書籍,他說:遠古的中文字簡直就像外星人在用的文字一樣,太不可思議了。
我聽到的時候,不知怎的覺得很好笑,因為這個說法還真的是第一次聽到,求學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歷史課本上面印的古文物照片很沒意思,而且印得很爛,讀國學概要提到說文解字,還要把六個造字原則給記起來,免得考試的時候丟了分數,人生頭一次書寫古代文字字型,是到了讀美術系的時候,學著用工具把篆體字刻在那小小的印章上頭,雕刻刀還差點割到手,但確實沒有想過,象形文字如甲骨文,還有銘文等等,在外國人眼裡居然會是宛如外星人的文字一般。
或許幾千年前的古人,要是能聽見這位老師的評語的話,大概也會覺得很科幻吧?謝謝古代的祖先留下了這麼有趣的科幻遺產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