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憶往事
「牛車」,指的是早期將牛軛(牛擔)裝在牛肩所拖的車,它是農家耕耘收成重要農具。因車輛少,它也是一種交通工具,嫁娶時當新娘車。在城鄉路旁有牛車道。車輪演進:板輪、鐵皮輪及塑膠輪。板輪車輪由三片木板合併成,材質有樟木、烏心木或柜木,它直徑五、六尺。弓箭形連牛軛長、寬各約4公尺、1.5公尺。
民國五十四年以前的農業時代,在我的印象中,「牛車」應該是當時的主要運輸工具,通常,農民坐在「牛車」上駕馭一隻黃牛拉著一檯堆滿一袋袋剛收割的濕重稻穀到家裡的倉庫堆放,準備等來日天氣好時,他便將稻穀曬乾後收藏起來或出售。
農忙的季節裡,黃牛先要犁田,讓主人可以曬土、灌溉、插秧、施肥。收割季節,牠的重責大任就是拉「牛車」,以供載人和農作物,如:稻穀、香蕉、甘藷和甘蔗等;主人會帶黃牛到湖中或水溝洗澡,牛糞可以做燃料使用;通常,大戶農家至少養一頭水牛,以便幫忙家裡繁忙的農事。小戶人家犁田、載農作物便花錢請有牛及牛車的人家前來幫忙!
平日,農民也會以牛車載著自己所生產的各種農產品到鄉裡的四處或市場兜售,以免除中間盤商剝削,來增加農民收入。黃牛是草食性動物,主人只要帶牠到有草地的野外放牛吃草,再餵些牧草、秸稈以及穀物等,所以飼養牠的成本並不高,由此可見,黃牛誠是靠天吃飯農民的上天所賜貴人。
小時,我也曾經看見辛苦工作完的農民駕著牛車回家,或許他太累而在牛車上睡著了,但因為如狗具有靈性的黃牛認得回主人家的路而拖著牛車和主人安全的回家。所以鄉村的農家人為感恩牠一輩子的付出,通常都不敢吃牛肉,出身農家的我和內人家人皆採取如此做法。
民國五十四年,我的胞兄結婚,經過幾年後,他開始做稻穀及蓮霧中盤商生意,那時,他以電動三輪載貨車(俗稱武洛卡)載一袋袋稻穀及一箱箱蓮霧,牛車才慢慢地被取代而功成身退。老一輩的人幾乎都是業農,現在他們在農具展覽館看到「牛車」的影子時,便覺得無限懷念!胞兄便將武洛卡停在以前放牛車之處!
農業時代的人不知道留下珍貴的古物,如:牛車、床舖、桌椅及匾額等木製品,以作為紀念,卻將它們都當作木材燒,實在可惜之至!我相信每個曾經歷過黃牛和牛車時代的人,都會聯想黃牛耕田及拖牛車的辛苦,農民在寒冬、炙陽下流血流汗的付出!
以前的人在鄉村時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牛車滿街跑的美好意象,偶爾我們在牛欄也可以看到當時可當燃料的已曬乾牛糞。現在的人,因為農事皆改以機械化生產,牛已變為食用牛肉,牛車也不容易再見到。所以,大家不妨到各地農藝館欣賞展出的牛車,讓大家知道早期農民的辛勞,而懂得知福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