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新鮮人
上個世紀六○年代負笈北上念大學時,大一英文讀本有一篇「如果我重做大學生/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文章,那是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Thomas Arkle Clark一篇極為有名的演講稿。
這篇文章內容顯然是給予大學新生一些忠告,除了提出自己親身經驗之外,更是對於孩子們大學生活、生涯規劃的諄諄教誨與高度期許,所以很很多大學都會在新生課程納入本文作為教材。
Thomas教授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於剛剛獲得金榜題名進入大學的學子,不厭其煩的叮嚀與忠告,希望大家不要因為進入大學而樂昏了頭,以致於懵懵懂懂「任你玩四年」而浪費寶貴的學習光陰,到頭來只剩無限的懊惱而嘆息:為何當初不多努力一點,因而失去了像似海綿汲取水分那般充實自己呢?
當初Thomas在演講的時候表示,許多上了年紀的人,總喜歡給年輕孩子們苦口婆心的忠告,所以他也要嘮嘮叨叨的說,如果要是當初怎麼樣,現在就不致於如何的假設語氣;或者早知道今日這般茫然,當初就得要努力讀書,以及積極作好生涯規劃,進而挑戰生命中諸多艱困難關等等話題。
雖然同學們讀到這一篇演講稿的時候,也許抱持著高度的企圖心,深信自己不致於走到文章內容所敘述那般田地;不過四年後到了即將畢業時,回過頭來省視大學生活點點滴滴,眼看青春歲月彷彿走馬燈一般滑過,顯然還有不少可以進步的空間,因此彷彿應驗了文章內容所陳述的情況。
這一篇「假如重回新鮮人」演講稿的內容,此刻經過了幾十年之後重新閱讀,仍然發現適用於當下的情況,甚至也可以擴大到人們的生活情境,有不少狀況都蠻符合其中的境界,因為周遭有很多朋友邁入老年之際,偶爾都會懊悔當初沒有把握機會,或者因為因循苟且而庸庸碌碌過一生,所以面對年輕人或晚輩之際,難免樂於將本身的經驗分享、或是勉勵應該如何做才好,以致於讓年輕人老是覺得好囉嗦而避之惟恐不及呢!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並不陌生,因為自己曾經扮演了上述的年輕人和老年人兩種角色,所以重新閱讀這篇文章的感受特別深刻。其實現代大學裡也有不少學生,重蹈覆轍而符合文章當中所提及的某些狀況,就像似我們當年同儕那般令人備感遺憾與不勝唏噓。
好比有一位同學M在大學教書,某天他的同事在群組發表一篇發牢騷的文章說:敬告貴班導師,今天上討論課時,有一組學生竟然既不討論、也不寫答案,最後還是沒有結論而繳交白卷,根本是應付了事,實在差勁極了!
那位同事又說,學生們在課堂上修指甲的修指甲、發呆的發呆,散漫的態度令人真是教人難以置信!他們真的是成績優秀的國立大學生嗎?看到這一群學生的態度,不禁讓人越來越想趕緊退休;這種學生連自己的本分都沒有盡到,憑甚麼學校還容許他們來打我的教學評量分數呢?
這位教授顯然氣瘋了,看到學生們以這種無所謂的態度,面對課堂上的學習與討論,甚至連稍微應付一下都不願意,所以讓老師頗不以為然的忍不住而對於班導師告狀。
此種氣極敗壞教授發牢騷的文章與舉動,不禁讓人想起所謂「放牛班」的情況,兩者同時背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此舉也許不見得能夠獲得同學們認同,畢竟還有不少用功的學生認真上課與討論。可是這種校園學習狀況,應該也不只是單一個案而已,所以正確來說確實讓人備感遺憾!
提到這種老師與學生的關係,無獨有偶還有一位在母校教書的教授,近日也語重心長的提及今年疫情授課與期末監考之心得,他說今年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改變了開學、授課、考試的既有步調與方式,不過平心而論卻又似乎無多大影響。
他表示教學三十幾年了,在退休前一學年遇到疫情攪局這件事,有一些小狀況值得記錄下來此刻之心情。他採用Microsoft Teams遠距教學,讓不能來台的中港澳、外籍生順利上課,因此確實也幫了大忙。
然而行之有年的期中、期末考,校方取消統一排定考試之後,那麼學期成績如何考核?他說自己維持既有的考核習慣,不改變命題方式,仍然在學校原來的階梯教室考試。
他同時要求學生與前面對齊,坐好坐滿,同樣的題目分A、B卷,由前往後隔開分發,收取考卷時依指示自行排好。期中、期末考試大都井然有序,考試結果與往年相較,並無差別,真是欣慰又驕傲。
他又說,實體授課的學生,明知總有少數同學沒「努力」和「實力」,想僥倖憑「視力」蒙混及格;但是採用A、B卷命題的方式,至少可以達到「宣示性」的阻止效果。
其中有一班期末考試收取考卷時,發生一個小插曲,「老師,某某看手機作弊找答案。」一個男生交卷時小聲告訴他。「真的?」他不免極其訝異。「要不要給老師名字呢?」於是那個男生留下另一個同學的名字。
他說雖然這件事在自己預料之中,但是真正發現有學生破壞自己的信任時,倒是難免覺得頗為失望。
後來到了閱卷的時候,該考生的十題選擇題,答錯了七題,可見並未熟讀教材;至於五題問答題則寫得洋洋灑灑,但難分辨真偽。此刻他不想給這位學生太高分,可是又不能以作弊為由打零分,最後給他打了與期中考平均及格的分數,也算對提出檢舉的學生有個交待。
這位教授說,他一向堅持學期初公佈的計分標準,因此期末考後即使有學生到研究室來求情,有時候甚且收到各類求救的信件,他一律重複告訴學生:是你沒有盡到本分而不及格,不是我狠心刻意要當掉你!
對於期末監考當中,他說絕大多數學生埋首振筆直書,B4答案紙寫滿兩頁甚至三頁,少數則寫不了多久即百無聊賴,一面B4答案紙都寫不完,顯然是不會作答,或者只是應付了事而已。
他覺得最感遺憾的是交卷之際,有些學生面無表情,一付「從此互不相欠」的解脫模樣;有些人則滿臉笑容,再輕聲一句「謝謝老師」或「老師再見」!
對於此種現象,他則將今年期末監考心得作個總結:學生求學問,應該要善盡本分;如果想拿高分,則要靠自己;至於師生的緣分,那麼就各憑機緣吧!
呵!這種師生情誼與教學矛盾之處確實很難,因為若是放水讓不努力的學生通過便是失職;可是一本初衷嚴格執行考核而讓孩子們重修,確實在內心裡留下一種負擔。所以學校校務會議終於取消行之有年「二一制」的規定,讓學生自己負責任的抉擇,是否盡本分而重視學習態度與成果,完全在於自我一念之間,不必再讓老師們承受如此沉重而矛盾的心理負擔了。
回過頭來看Thomas教授那篇講稿,原來古今中外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情況,並無多大差別,因為用心求學的孩子,不用家長、老師叮嚀就會找到自己應該要走的路;至於只想混到一張文憑的學生,任憑長輩或師長如何告誡或多所鼓勵,好像也不會想要充分把握黃金時期的學習機會,任由寶貴的歲月白白流失。
對於後者而言,這一篇「重新回到新鮮人」的文章,似乎沒有達到師長預期的效果,因此對於不厭其煩而諄諄教誨的老師教學,想必也只是成為課堂上的聖杯,或者只能當作金科玉律而供奉在廟堂而已,著實是一件極其可惜的事。
因此「重回新鮮人」這篇兼具時空與人性的演講稿,寧願它成為指引許多學生如何運用大學生活的明燈,以便往後重逢之際得以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願意到了最後只是被視為大學英文課程當中,同學們曾經讀過一篇精緻而讓人懷念的文章而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