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故事》溫馨的第二個家
那是貧困的三四十年代,父母企圖改變世代務農的宿命,跟著鄉民紛往南洋謀生的時代潮流,離鄉背井出外求職打拚,本欲把我帶在身邊,可是祖父母基於「公媽疼大孫」不捨讓我跟去,把我留在家中撫養。唯是父親與叔叔手足情深;母親和姑姑情同姐妹,我又是家中唯一的小孩,備受祖叔百般呵護是所必然。尤其,姑媽允諾了我母親的付託,把我視如己出般看待而愛惜有加。
記得十二歲那年姑媽出嫁,那時是以古禮花轎迎娶,出嫁那天姑媽不捨依依在花轎裡哭的很傷心,我跟在花轎後面陪到姑丈家。姑丈是位勤勞敦厚的性情中人,姑父母婚後恩愛和睦。姑媽出嫁有了新的家庭,已是為人媳婦,負有她家庭主婦的工作。但由於婆家與娘家近在咫尺,所以她三天二頭即回娘家來探望家人,特別是時常叫我到姑丈家去作客,給我多了一份親情的溫馨。
唸初中時,姑丈看我沒手錶戴,竟把自己視為寶藏的「鐵達時」手錶贈送給我。那時家裡務農維生,沒有其他收入,而一枚「中古」手錶也要三四百元,如非經濟稍好人家是不敢奢望有個手錶。姑父的克己待人,讓我有個手錶而歡喜好久;某年冬天,氣侯異常寒泠,姑媽怕我在外讀書受涼,她花費節儉很久的好幾百元購買羊毛,親手編織了一件藍色毛衣給我,度過十年酷冬嚴寒依然格外溫暖。
那年訂購房屋,愁苦款項不足,斯時又幣值甚高,民間互助會利息也標高至「二三點」,姑父聽聞後便自動停止跟會而給我大力支助,而且怕我久欠未還自疚而主動要我展延,並經過相當時日後才如數奉還。假如以當時的利率計算至返還時,可要增加好幾倍數始為一般借貸者所接受。然因姑侄至親,利息姑且不談,僅就一個愁苦借貸無門者的心境而言,燃眉之急的幫助其恩情豈是言語可喻。
由於從小離家從公在外,諸多人情世故較少涉獵,家居生活須知也欠熟稔,所以婚後很多家事都要去請教姑媽。尤其養兒育女常識更是陌生,諸如孩子在成長中如何觀察照顧、傷風感冒宜看中醫西醫等都要姑媽的指點。甚或遇有外來不平的事,唯一想到的只有姑父母能予以作主解決,即使不能爭回應有的公道,總要在二位老人家的出面關注或開釋情緒才得撫平,所以精神上的支柱也唯有姑父母是賴。
而又常年在外工作,每年清明節回去掃墓,都要為那祖墳被一年比一年雜亂的野草淹沒找不著而煩躁,每每都要借重姑丈對山地的熟悉,辛苦他帶領家小走在前面披荊斬棘作開路先鋒。有時為免他太勞累,想憑以往的記憶,自己按圖索驥慢慢尋找,他也明白我們的用意,口頭上應允不同行。然當我們到達山上時,他卻騎著機車隨後而來,其體恤晚輩的愛心讓家小萬分感謝。
六年前生病住院,由於病情嚴重,多次進入加護病房,生命近乎休止,姑父母全家大小千里迢迢分批至「長庚」探望。篤信佛教的姑媽本著鄉土的傳統觀念,咸信重病「也要人(看醫生)、也要神(求神明)」須雙重並進,所以每天都要回娘家去祭拜祖先,祈求列祖列宗保祐我早日康復。甚且不辭辛勞到處去替我求神問佛,好長時日,風雨無阻,直到我康復回來,鄰居親友都為我感動。
某年,大表弟自媒體發現一則關於傷病給付權益的訊息,逐聯想與我有關提醒我去辦理。惟知此訊息時,申請時效只剩二十幾天。於是翌日趕緊赴台奔走申請,正好在有效時限內辦妥。由於表弟的提醒,此一重大權益才不致平白喪失。於此景氣不佳、工作難找的當下,等同幫我覓得一份三年「小工」等值的收入。非止於此,舉凡有利於我的事,均無時不在為我留意設想,其關心熱忱非一般兄弟朋友所能及。
惟自己相對於姑父母而言,由於「孤軍奮鬥」,且成家較早,為養兒育女生活本就清苦,以致有志難伸,未曾有過什麼回報。而且,唯一姑媽每年都要到城裡城隍廟拜拜一二次,難得出門,每次拜好後想留她用餐再回去,她總要客氣的藉故百般推辭。有時趕不上船班勉強留下,然用餐時也是挑三揀四的捨不得。如此永遠離不開刻苦節儉的本性;永遠不忘施比受更有福的堅持,讓晚輩無以為報而愈發內疚。
時光如流水,歲月不饒人。如今,姑父母年歲已大,有幸是福體康泰,家庭幸福,兒孫滿堂,無疑正是敦厚善良的福報。而自己亦老之將至,更萬幸有疼我如己出的姑父母,有敬我如親兄長的表弟妹。因此總令我愛回姑媽家「作客」;說作客不如說回去「第二個家」感覺貼切與溫馨。姑父母恩情種種,為善不欲人知,施恩不求回報。然而受惠卻難忘懷,唯一的回報只有默默地祈禱,願上蒼保祐慈祥老人家健康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