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親近自然,讓大地接納你

發布日期:
作者: 周志強。
點閱率:1,239

近幾年刮起了生態旅遊的風氣,也許是媒體炒作,但鏡頭中活靈活現的動物卻總是令人著迷。除了意想不到的外表、幽默逗趣的模樣,更是讓人看了精神為之一振。其實不難理解為何大自然總是這麼的迷人;在面對人口日增,生活空間日愈狹小的都市生活,越來越多人想在心靈上享有更多的慰藉,而接近大自然就是一個最直接的方式。

你也許看過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所展現令人驚訝的動物世界;但是,這一切其實每天都不斷的在您的生活週遭發生著,你會相信嗎?再想想,你有多久沒有放下一切煩惱,不理會帳單、工作和政治,只是閉上雙眼,細數來自風中的各種鳥鳴聲呢?在夜裡會有幾種蛙鳴蟲聲,伴你入眠呢?這些鳥叫聲、蟲鳴聲,可能從小就伴著你長大,是當你還是孩提時會好奇探索的那些自然界的朋友。這些本能與生活情趣,隨著年齡的增長正不斷的消失在你的人生經驗中。

我不禁要問,生活真的有那麼沉重嗎?讓自己消失一天、放空一天真有那麼困難嗎?因為放了自己一天假,社會因此解體、無法運作?小孩會因此變壞?生活從此陷入無盡深淵中嗎?就一天,走到樹林中、公園裡、海濱旁,只要簡單的閉上眼睛靜靜坐著。釋放你的聽覺,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鳥叫聲、蟲叫聲、風聲、浪聲、沙灘上細細碎碎的聲響。再張開雙眼,用眼睛尋找聲音的來源,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但是,你如果要有更多的收穫,有一些撇步得告訴你。

親近大自然,讓大地接受你之前,你得學會「尊重」。有一次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要接近大自然就得先承認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如果你有幸,足夠接近河海交界的泥地時,例如:紅樹林,你一定曾經發現過,當你一靠近時,泥面上的小生物馬上一哄而散,絕不留戀。直到有一次,日正當中的中午,我很有耐心地一動也不動的待了好一陣子。這時,許多泥灘地上的小孔穴,開始有了一些動靜。泥灘上到處開始活絡起來,離的老遠的海鳥,也慢慢走近,只要你屏息以待,你就會發現大自然的妙趣。而當你只想當個私心的觀察者時,你就很容易變成為一個外來者,驚嚇到環境中的每一種生物。即便你動作如何的緩慢,一個小小動作就會嚇壞當地所有的「原住民」。想想看,如果一個外來客突然闖進你家門,你作何感想?與大自然互溶,除了不要有太鮮明的裝扮外,「安靜」更是絕對必要的。

除了溶入環境中,「觀察力」會讓你的視野更廣。芒草叢中「咪、咪」的細小叫聲,可不是剛出生的小貓。用你的「眼睛」找找看,別把這些驚奇視為理所當然;更別讓你的粗魯動作,趕走幸運女神。這貓咪似的叫聲的朋友,其體態之優美絕對出乎你的想像;不過,請容我在此打個啞謎,希望這份老天掉下的禮物,等你自行開啟吧!我們常常以「人」的眼光來看待自然,何嘗想過如果當你是一隻「招潮蟹」時,你會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訪客?請記得,這時你是招潮蟹,而不是生為萬物之靈的「人」哦!所以瞪大眼睛的同時,請尊重主人。

此外,「想像力」絕對可以豐富你的感官。在大自然中每一種物種的外型、行為都是那麼的巧奪天工,在適當的環境、時間中選擇最合適的造型出現。如果你曾經看過兩隻公的環頸雉在求偶季節時,相約到曠野上談判、打鬥的畫面時,你一定會為牠們固執堅持的行為喝采。或許你也有機會看到一對老夫老妻模樣的白腹秧雞,在幽暗的鄉間小徑上閒聊漫步。而這些都只是動物自然的行為表現,但看在具有智慧思考力的人類眼裡,卻多了份人類社會的對映。這些古老的行為,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人類自私的強加想像在其上,不相信你可以翻翻古書上的記載。幾千年前,埃及人將戴勝的故事寫在壁畫之上;而中國的詩經上,則將稱尾巴上下擺動不停的「鶺鴒」,當成為急難感到不安的心情(詩經原文: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生。)

而如果你夠貪心,想在往後的日子中還可以享受這份閒暇野趣,也希望你的後代、子親享有同樣的幸運。又或者你只是看不慣沙灘、野地上有些可憐的垃圾,被粗心或有心的主人給遺忘在此。就順手把他們拾起,放進一個小小的袋子處理掉。下次,你或許還會同你的親友再次拜訪,這時你們將可以有更大的享受。回到金門與在台灣的生活相比較,更顯得金門是何等的幸運。至少,目前還有許多屬於僅有的生活情趣,這不是都市客可以那麼「自然」的享有。不過,我並沒有打包票,這樣的幸運會是一個永恆。說實在,我還有些擔心,這樣的日子還能維持多久?也因此,興起了我想將金門的無價珍寶,分享讀者。

金門的生態雖然不若台灣高山森林的多樣,也缺少大型動物的鮮明標的。不過數量、總類與隨處可見,讓人輕易身處自然之中。這些生物的型態、行為,絕對可以讓人充滿喜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