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標準答案在哪裡?

發布日期:
作者: 哈拉貓。
點閱率:922

建構式數學在近幾年來引起非常多的爭議,教師往往在學生答題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逐步寫出思考過程,就算學生已有了乘法的概念,仍要求學生要用加法加到答案出來為止,這樣的怪現象,讓貓不禁想起幾年前在聯合報所見到的一篇文章:

話說美國某大學在舉行期末考後,老師打算將一名學生的物理科答案評為零分,而這名學生卻堅決認為他應該得到滿分。互不相讓的結果是,決議委請另一位公正的老師來裁決。

試卷的題目是這樣的:「試說明如何利用一具氣壓計測出一棟大樓的高度。」而那名學生的答案是:「將此氣壓計攜至大樓頂端,繫上一長繩,然後將氣壓計垂放至街道上,再將其收回。測量所用繩子之長度,則此長度即為大樓之高度。」

這位被委任的老師看完後,覺得這位學生的回答完整而正確,有充足的理由得到滿分,然而高分代表在物理學能力上的一種肯定,他的答案顯然不能證明如此,於是他建議給這位學生另一次做答的機會。

這一次,他有六分鐘的時間回答問題。老師一再提醒他,答案中必須包含物理學方面的知識。五分鐘之後,他的答案仍然一片空白。老師問他是不是準備放棄了。他抬起頭說:「不,我有許多不同的答案。只是在思考一個最佳的答案罷了。」

在最後一分鐘裡,他一口氣寫完答案。他的回答是這樣的:「將氣壓計拿到大樓頂端,身體貼近屋頂邊緣,拋下氣壓計,用馬表計算落地的時間。然後利用公式S=1\2at^ 2,即可算出大樓的高度。」原任的授課老師看完答案後一陣苦笑,決定投降。而委任的老師,則給了這位學生接近滿分的成績。

學生臨走前,受委託的老師問他還有些什麼答案。學生回答說:「舉例來說,你可以在大晴天將氣壓計拿到室外,量出氣壓計及其影子的長度,再量出建築物影子的長度。利用簡單的比例關係,即可計算出建築物的高度。或者,拿著氣壓計沿著階梯而上,一面沿著牆壁用氣壓計的長度為單位,畫下記號。最後,計算一下這些記號的數目,即可得到大樓的高度。當然啦,如果你希望用一個較複雜的方法,可以將氣壓計繫於繩子的末端,當作鐘擺一般擺動。然後分別在街道,以及樓頂測出其重力加速度,利用此差異即可求出大樓的高度。」

最後這名學生說,也許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帶著氣壓計去敲管理員的門。當管理員出來應門時,對他說:「管理員先生,我這兒有個很棒的氣壓計,如果你願意告訴我這棟大樓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給你。」這時候,老師忍不住問他說:「你難道真的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正確解答嗎?」他承認說知道,但他接著說:「從小到大,我已經厭倦老師不斷教導我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使用『科學的方法』,而不是教導我們去認識事物的構造與本質。因此,我才以這種玩笑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抗議。」

這名學生的答案令人拍案叫絕,他的話,更是發人深省。如果我有這樣的學生,一定給他一百分,因為他才是真正「活在世界上」的學生。現今的教育體制培養了很多會寫「正確答案」的孩子,除了課本、公式外,基本能力及常識都差到極點。知識的教與學,往往為了符合課本內容及評量的方式,不得不有標準答案,可是,我們常忘記,教孩子唸書學習知識,是要培養孩子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成為一具考試的機器,我們應該先跳出視界的框框,看得更遠,懂得結合生活與知識的孩子,才真的是懂得學習的人。適性教育、全人教育、多元智慧教育在近代教育史上佔有明星的地位,成為至高無上的指標,然而,多元入學歸多元入學,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台灣,我們的老師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幽默感與包容度?他會有第二次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嗎?學測考的都是選擇題,孩子只要會勾標準答案即可,難道,從建構式數學到學測,孩子真的要像影印機一樣一字不漏的寫上標準答案與過程才是真的懂了嗎?頗值得深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