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島風情》血濃於水的凝聚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247

對金門人來說,「原鄉」並非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一個具有清晰形象的社會關係(宗族)與空間(宗祠)。在原鄉的召喚下,春秋祭典的日子,不論是離散到何地的鄉族,總會返回宗祠,不忘世系,並敦宗誼。宗族認同力量的強大,促成了金門宗祠建築的蓬勃發展,尤其在傳統聚落中,宗祠是社會生活的中心,其建築也是藝術表現的大乘之作,相對於台灣聚落多以宮廟為中心的建構,大異其趣。 

  後浦城區有兩座重要的宗祠,一為珠浦許氏家廟(高陽堂),一為陳氏大宗祠(潁川堂)(除此之外,尚有閩王祠、六桂堂等宗祠)。後浦許姓於宋末自丹韶(今福建韶安)來浯,初居之村名曰丹韶。早期的移民經常將原鄉的地名移植到新開墾的地方,以玆紀念與懷想之意,丹韶即為一例。之後,元代徙居塗山(今後浦),傳為六房。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時,丁口已達四千餘,蔚為大族。時值治安不靖之際,舉族同心協力構築土堡,以防倭寇焚掠,傳為歷史佳話。許氏家廟建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座落於後浦南門。當時的︽珠浦許氏族譜祠堂記︾載「計經費之出自族人者,七十兩有奇,買兩傍隙地,一十五兩,而四壁土工與連瓦石之役,皆族人之樂助:::」,可見宗族之凝聚力。清雍正九年(1731年)曾大事興修(此次興修,大小廣狹規模悉依舊,共費銀一千二百六十二兩八錢),嗣後亦經幾次小葺,最近一次的整修落成於民國六十四年,但仍維持了明中葉以來的傳統風貌。

珠浦許氏家廟的建築為三落大厝,與瓊林蔡氏十一世榮生公宗祠相同,均是第二落(中落)高度最高的格局。中落最高(而非後落)乃泉州式宗祠建築的慣例,金門一地,三落大厝的作法屬此系統。前落山門的面寬有五開間,屋頂採「斷簷升箭口」的作法,亦即將中央入口處的屋面整個升高,形成高低錯落、主從分明的美學效果。建築正面留有步口,並施以劍柵。門板上的木刻聯對揭示慎終追遠,石鼓雕工亦相當精緻,以鹿、馬、喜鵲、麒麟、竹、梅等為主題,寄寓吉祥如意。中落正殿為四點金柱三通五瓜帶前拜亭、十五桁(屋頂步架)的構架,中間的神龕供奉感天大帝許真人、普庵佛祖、關聖帝君,內並懸有「鄉賢」、「會元」、「傳臚」、「翰林」等匾額。後落則奉祀開浯始祖五十郎忠輔公暨二世東西菊祖、先賢十九公,垂範後人。建築外部之左側隙地,立有石碑,風化斑駁顯得十分古樸。  

 除宗祠外,散步於後浦,還會發現一些關於許氏的線索。東門城外(今東門圓環、金城公園週遭地區),可說是許氏先祖的祖墳地,稱許厝墓園。始祖忠輔公、二世東菊祖、西菊祖、長房五世祖、州司馬和之公、確軒公、振威將軍、福德將軍等均葬於此。另外,在金城公車站後方路邊,地上有一不起眼的低矮花崗石碑,刻有「許府大宗課山始祖封塋□址」(□為風化不明之字,疑為(界」字),說明了這裡曾為許氏墓園用地。不過,這一帶現已建築林立,車來人往,甚為熱鬧。從城外墓地到繁華市街,城市的變遷充滿了戲劇性。 

  陳氏大宗祠則是金門「十三陳」的總祠。陳姓為金門第一大姓,族人先後移墾至此,雖在各地建立聚落,但一直缺乏一座可以奉祀開閩始祖及各派開基祖的總祠。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陳佐才等人的倡議下,族人共議於後浦官商匯集之地興建總祠。當時,位於西門頂街頭的右營遊擊署已遷返同安,陳氏看上這塊基地的風水,思圖購置。幾經交涉,光緒二十八年十月(︽金門縣志︾另載二十九年)以銀二千兩繳付公家,承買了衙署。爾後,陳佐才等族長進一步籌募建築經費,終於光緒三十年動土,歷六年的工期,宣統二年(1910年)完工落成,花費了銀元二萬七千零三十九元四角八分。同時,因為興建大宗祠的工作繁多,故依當時全金門陳氏各派下,分為十三股,各司其職,這即是金門「十三陳」說法的由來。

  陳氏大宗祠為二落大厝的格局,施工細膩、裝飾精緻,完工時間稍晚於山后海珠堂及王氏宗祠(光緒二十六年),均為晚清時期成熟的建築作品。前落三門為三開間,各開有門,構架採九桁前後步口的作法,屋頂施以三川脊,強調主從。建築正面門柱各刻有聯對,揭櫫了祖德流芳的意義。石雕部分更是精采,泉州白石及青草石的運用展露了匠師的巧思,各吉祥主題搭配得十分和諧。木料部分,不論是步口檐柱垂花飾的富麗、花鳥雀替的生動或斗拱的力勁,亦見功力。正殿建築的構架為四柱三通五瓜帶前拜亭、十五桁的作法。木料部分,透雕鏤空或施以彩繪的處理,也維持一貫的細膩。其中,點金柱上的金箔貼字,並以擂金之花鳥飛蟲襯底,乃金門建築少見之作,精緻且高貴。近年,陳氏大宗祠前立有四柱三開間的花崗石坊,則是已故台灣養樂多董事長陳重光所捐建,表露了血脈相繫的情感。 

  我常走在後浦的巷弄間,去感受一些喧嘩都市所沒有的靜謐及清澄。我尤愛於太陽西沉前逗留在許氏家廟的寬闊前埕,聽老人們說古,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小孩在這裡學會騎腳踏車。我想,只要宗祠存在,血緣的濃度即不減,地域的認同也不散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