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火餘生錄》向砲戰伙伴敬禮─追懷「八二三」勝利四十五週年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一個燠熱的黃昏,晚飯後,大家在金城鎮北門,金門政委會圍牆右後側的洪家四合院古厝的天井納涼聊天,幾個月來金門、馬祖與台灣海峽兩岸情勢已經繃得緊緊的,海上、空中、陸地已經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先總統 蔣公親臨巡視所實施的「祥和演習」剛剛結束,救國團金門支隊雖不是第一線的作戰單位,但是在戰地政務體系中,青年組訓與社會服務仍納入戰時管制,參加「滅共保鄉」是當時的中心任務,我與支隊部的同仁,幹校畢業剛分發到救國團服務的粘振友、李 萍、藍德茂,以及那天剛好休假到金城的李麒麟、杜松柏一起晚餐後正聊得高興,忽然一陣陣狂烈的砲聲震碎寧靜的長空,「咚─咻」、「咚─咻」不停地呼嘯而過,直覺與本能地反應這是密集的群砲,非同小可,一定是對岸開始對金門發出攻擊行動了,一場空前慘烈的戰事正在進行中,李麒麟與杜松柏是陸軍戰鬥單位的軍官,聞聲立即作返營地的準備,但幾分鐘後又傳來「咯咯咯咯」的聲音,像是高砲,又像機槍,他們又以為是演習,我們也安慰他們不要緊張,等確定再說,可是砲聲越來猛烈,也越來越近,聽音判位,好像西門與北門附近都落了砲彈,那時他們才匆匆趕回營區,其結果也證明了在短短兩個小時中,中共向我大小金門瘋狂發射五萬七千多發,動用各型火砲三百四十多門,是空前最大規模的砲戰,全國即刻進入戰鬥階段,也使中外震驚,新聞媒體都以「台海戰爭開始」作為頭條新聞,等到李麒麟電告安全抵達營區並告知我砲兵已全面反擊,我們馬上作隨時戰鬥的準備。這時已近晚間九時,大家都心掛城區的狀況,有沒有傷亡,有沒有損失,我與李 萍比較好動,相約出去走一圈,看看附近的情形,於是沿珠浦北路、政委會右側水井附近,到中興路口的老正氣中華報社、基督教堂、老金防部政治部(即現在法院宿舍與浯江書院),遶到「文厝內」,從莒光路、中興路回到救國團,我們戴鋼盔,李 萍佩手槍,一路走來,沒有發現損失與損害,街上燈火全熄,好一幅蕭索刁斗的戰場氣象。
粘振友與李 萍日後均調到正氣中華報任編輯、總編輯,李麒麟在擔任師主任之後,受擢任馬祖縣長,並一路升任至聯勤總部主任及總政戰部副主任,以中將備役,杜松柏一再進修,得博士學位,研究佛學,在台灣新生報闢「禪是一盞燈」專欄,他們都是優秀的政戰幹部,有幸與他們相交、相識,相知、實屬機緣。
八月二十四日,幾乎在相同的時間,對岸繼續對大小金門猛轟三萬六千五百餘發,局勢的發展已很明顯,中共的目的就是要以一波波密集的砲火意圖打垮金門,打不垮也要孤立金門,封鎖金門,可是金門卻是愈打愈強,民心士氣越打越發,許多軍民間的問題也在砲火硝煙中化為烏有。一時,「軍愛民,民敬軍,軍民合作一條心」的口號已化為具體的行動,在同仇敵愾中,一個「金門滅共保鄉支援委員會」的民間組織,迅速在九月一日成立,政委會委員陳卓凡先生擔任主任委員,縣黨部主委兼救國團秘書謝廷森擔任副主任委員,社教館館長王秉垣擔任總幹事,各機關社團首長及地方仕紳數十人為委員,以支援軍勤、協助軍運、募集物資、促進軍民團結為宗旨,短短一個月中即集四萬多條作沙包用的麻袋與二十餘萬元的捐獻,出現了空前未有「軍民一體,共生共死,支援前線,消滅共匪」的沸騰景象。
當時救國團的核心任務是鼓舞青年愛國救國報國,協助軍勤,救護傷患,敬軍勞軍,振奮民心士氣,並全面動員青年在各角落宣傳愛國教育,組織具表演歌舞專長的男女青年擴大秋節勞軍,縣黨部的許伶俐、蔡麗碧、救國團的李芸芬、薛碧月、洪牡丹、金山鄉的陳秀寶、金沙鎮的劉翠嬌、金盤鄉的翁珠衣、趙捌治、政委會的許羡昭、婦女會的王雲卿等等,都是在砲火中出入碉堡陣地不讓鬚眉的戰地巾幗,這些現在都是祖母輩的金門兒女,令人欽敬。
我在砲戰後第四天的二十六日晚間九點左右,乘水陸兩用戰車到小金門慰問團員,當時在後頭上岸,摸黑前往西方借宿好友趙水生的岳家,翌日一早即到青岐、上林、上庫、東林、西路與分隊長林江河,團員洪水得、洪水龜、洪文株、蘇天賜、林登惠、李登碧、方金憑等人見面,烽火患難,情深意重,四十五年後每每憶及,無限的感懷,也無限的感念!